華嚴念佛叁昧論
清 彭際清述
華嚴念佛叁昧論敘
大乘起信論雲。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叁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華嚴具諸佛一切叁昧。而其間念佛叁昧。爲一切叁昧中王。大莫過于是。方莫過于是。廣莫過于是矣。知歸居士修念佛叁昧者十數年。而又于華嚴義海。一門深入。頃過鎮江。出所著華嚴念佛叁昧論見示。舉清涼棗柏恒河沙字數。而包舉以五六千言。覺疏鈔合論非多。此論非少。且當棗柏著論時。行願全品未至此方。故于他方淨土。辄生別異。此品全出。必待此論而義始完。其殆阿彌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隨宜說法。廣導群品者乎。竊謂念佛修淨土者。轉煩惱惡血。爲清淨法乳也。由念佛而獲叁昧。所謂念歸無念。轉生乳爲熟酪也。于叁昧中精進念佛。所謂無念而念。變熟酪爲生酥也。由念佛叁昧。遍曆一切叁昧。夫然後具足念佛叁昧。變生酥爲熟酥也。以念佛叁昧。統攝無量無邊不可說叁昧。以無量無邊不可說叁昧攝入念佛叁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議。轉熟酥爲醍醐也。不能轉乳爲酪。雖念佛而不能得叁昧門。不能變酪爲酥。不能以念佛叁昧攝一切不可說叁昧門。不能轉酥酪爲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門。直超十地等覺。獲大圓鏡智。坐證無上菩提。夫念佛無差別。而叁昧有淺深。叁昧之淺深。念佛之差別也。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禅。四十以後。始兼修念佛。比年來以念佛爲禅。複以禅念佛。禅淨並運。將終老焉。敢以所見質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歲次甲辰春叁月無余學人王文治撰
華嚴念佛叁昧論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念佛法門。諸經廣贊。約其總貫。略有二塗。一普念。一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一念佛法身。直指衆生自性門。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叁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別申問答豁破群癡。普與見聞。同歸一乘雲爾。
一念佛法身直指衆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刹。諸佛別無所證。全證衆生自性耳。如來出現品雲。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又雲。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文竟)雲何離于妄想。須知一切衆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叁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爲入佛正信。出現品亦雲。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衆生見于如來。應遍一切處見于如來。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複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又雲。菩薩摩诃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叁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叁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文竟)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爲自所念。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爲其體。如世主妙嚴品雲。智入叁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衆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文竟)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爲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二會至八會叁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爲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而初會中普賢叁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叁昧。此叁昧者。依于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刹塵。普身示現。教諸衆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叁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文竟)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于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複無量。故下文雲。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文竟)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衆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複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下文又開諸大菩薩叁七念佛門。盡于十方叁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爲其體。本具叁身。一念相應。名爲念佛叁昧。入此叁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叁昧門。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文竟)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又如[鞥-合+(白-日+田)]瑟胝羅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叁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叁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爲上首。于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文竟)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祇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
叁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須彌偈贊品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如文殊般若經雲。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文竟)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爲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又如兜率偈贊品雲。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賢首品雲。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如隨好光明品雲。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複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文竟)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
《華嚴念佛叁昧論(彭際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