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逮于二萬劫矣。此爲第四遍常論也。
○溫陵謂生理爲行陰。則更無二字說不去矣。若行陰更無。又何有下之妄計耶。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由此計常之故。非遍圓而計遍圓。非真常而計真常。故墮邪覺而失正覺。是則名爲第二外道立圓常論。奈何行陰將開之時。而妄計墮此也哉。
○此四皆計生滅爲圓常。在邊見中攝也。
○首楞嚴定。頓窮八識。今于想陰盡處。不了行陰微細生滅。妄認爲常。豈頓窮哉。若了八識。何得異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易一堅字。較勝于前)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此明第叁雙計常與無常也。又叁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後。于自而己身。他而衆生國土中。起邪妄分別者。是人墜入外道四種顛倒邪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蓋平等性中。本無自他。而妄計自他。中道了義。本無偏執。而妄執兩邊。且首楞嚴王。一切事究竟堅固。方爲正覺。今乃常與無常分計之。故成顛倒見也。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爲究竟神我。(外道二十五谛中。名爲主谛。謂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爲主也)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衆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爲常。彼生滅中。真無常性。
何謂常無常論。一者。是人觀此妙明之心。周遍十方。湛然澄徹。量同虛空。以爲一切法。皆以此神爲主。謂之究竟神我。從是起計。我心遍于十方。凝明不動。而凡一切衆生。皆自生自死于我心中者也。心無生滅。豈非常乎。衆生生滅。豈非無常乎。無生滅之心。即自是常也。有生死之衆生。即他是無常也。此一顛倒見也。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爲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此舍自觀他也。二者。是人不觀己心。但觀十方國土。自叁禅以下。叁災所及處。計爲無常。自四禅以上。叁災所不及處。計以爲常。豈知所謂常者非真常。而所謂無常者。亦非種性乎。此二顛倒見也。
叁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外道所計我相有叁。一微細我。二廣大我。叁大小我。此微細我也。精言非雜。細言非粗。微言非著。密言非顯)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此舍他觀自也。叁者。是人不觀世界。但觀我心。見此心精細微密。其難見有如微塵。雖然流轉十方。而本性元無改移。心爲身主。能令此身有生有滅。其無改移爲不壞性者。即我性常也。其一切生死之身從我性流出者。即無常性也。豈知所觀之心。細如微塵者。即是幽清常擾之相。行陰未破。豈能頓見真心哉。計常非。則計無常亦非矣。此叁顛倒見也。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爲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爲無常。
此觀四陰而雙計也。四者。是人知想陰已盡。見行陰密流。即此眼前行陰常流。便計爲常。叁陰已滅。便計爲非常。此四顛倒見也。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叁外道一分常論。
由此四種計度。雖自他不定。總是一分無常。一分常。以此雙計。墮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叁外道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行陰將開。而妄計墮此。可惜也已。
○此亦邊見中攝也。
○賀雲。此與四遍常異者。彼計一切俱常。此計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常耳。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分位中(分位有四。謂叁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分位)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此明第四計無邊有邊也。又叁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于四分位中。起妄計者。是人則墜入外道四種有邊無邊論。
○經文不言無邊者。或是省文。或可兼攝也。
○賀雲。前二種計真常。此種計廣大也。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行陰也)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爲有邊。計相續心。名爲無邊。
何謂四有邊論。一者。是人觀行陰現在遷流。無有間斷。遂計過去者已滅。未來者未見。名爲有邊。惟現在心。相續不絕。名爲無邊。此在無邊際中。妄立邊際。所謂刻畫虛空也。豈知菩提之道。無去來今者哉。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爲無邊。有衆生處。名爲有邊。
此與前計相反。所謂回互倒計是也。前計過未爲有邊。似計無聞見處也。計現在爲無邊。似計有聞見處也。今卻計劫內有聞見處爲有邊。以其限于八萬之數也。計劫外無聞見處爲無邊。以其無窮極。而不可測知也。
○吳興曰。後八萬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叁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叁者。是人計自己神我。色來見色。聲來聽聲。無不遍知。自謂唯我一人。得無邊性。而彼一切衆生。皆現我遍知之中。然我但見其人。曾不知彼之別有知性。是則彼人元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而已。豈知汝自不見。非彼人性有邊也。且汝非人。安知人之有邊哉。
○前後以物體有無名邊。此以際畔有無名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心路籌度。一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四者。是人窮究行陰。不了區宇未空。而遂謂真空寂滅之性。從有心路處。妄自籌度。謂衆生身中。自想陰以前。半屬于生。自行陰以後。半屬于滅。推而至于世界一切所有。皆是半生半滅。生爲有邊。滅爲無邊。則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也。意取行陰空寂。爲無邊際之勝性矣。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由此四種計度。或無邊。或有邊。總落外道。迷菩提性。以菩提性中。無分位。無邊際故也。是則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行陰將開。而妄計墮此。可惜也已。
○此在邪見中攝也。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婆沙論。外道計天常住。名爲不死。不亂答者得生彼天。故有問時。答言秘密言辭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也)矯亂(執拗而不順理爲矯。心無主正爲亂。今詳第一第四言皆兩可。亂意爲多。而終非順理。亦兼于矯。第二第叁言惟一偏。矯意爲多。而終非主正。同歸于亂也)遍計虛論(四種屬于遍計執。故曰遍計。虛謂虛妄。非實也。執繩爲蛇。妄之至也)。
此明第五矯亂虛論也。又叁摩中。諸善男子。當想消行現之時。據彼定中所知所見。而生倒計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蓋前計常與無常。邊與無邊。尚未至混肴。此則亦常亦無常。亦邊亦無邊。一向矯亂。此顛倒之尤者也。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是遷流處。名之爲變。見相續處。名之爲恒。見所見處。名之爲生。不見見處。名之爲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爲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凡言相續。必是前後相續。中間亦必有缺乏之處。如出入二息缺于中交。缺少即減也)名之爲減。各各生處名之爲有。互互亡處(即各各滅也)名之爲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都觀者。以觀行陰也。別見者。別生八義也)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答中略舉六義。皆兩楹而答也)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即問義之人)遺失章句。
何謂四種矯亂。一者。是人觀變化之元。就上遷流有邊處。名之爲變。中間相續無邊處。名之爲恒。非隨緣不變之旨也。以八萬劫內所見處。名之爲生。八萬劫外不見處。名之爲滅。非果生因滅之旨也。相續不斷處。名之爲增。中間所離處。名之爲減。非不增不減之旨也。各各生處。名之爲有。各各滅處。名之爲無。非有無俱遣之旨也。以理總觀行陰。而用心分別八義。若有求法人來。問義于我。即以兩楹之說而混答之。生滅不定。有無不定。增減不定。時時錯亂其語。令彼問義之人。遺失章句。或因其矯亂而自難憶持。故隨聞隨失。或因其是非不決。而翻疑平日舊習經論。喪其所守。皆遺失也。此一種。亂多于矯也。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
二者。是人在無處觀心。即從無處有個入路。便執一切法皆無。逢人來問。唯一字無以答之。而無之外。別無所說。此一種矯多于亂也。
○要識得趙州無字。所以不同于此者。在何處。便識得邪正之分矣。
叁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是。(玩經文與上節一例如何是字不同。若強解是字。畢竟不通。固知當是有字之誤矣)除是之余。無所言說。
叁者。是人在有處觀心。即從有處得個入路。便執一切法皆有。逢人來問。惟一字有以答之。而有之外。別無所說。此一種亦矯多于亂也。
○要知若是真實得底人。道有道無。總有出身活路。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即字之誤)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四者。是人既見其各各有。又見其互互無。所見之境枝岐。能見之心惑亂。故逢問即答雲。亦有即是亦無。如冰即是水也。亦無即是亦有。如水即是冰也。知見紛錯。杳冥恍忽。中無定衡。故總歸矯亂。而不可容其窮诘矣。此一種。又亂多于矯也。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行陰將開者。慎毋妄見而墮此也。
○此四種。邪見中攝也。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