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P2

  ..续本文上一页不逮于二万劫矣。此为第四遍常论也。

  ○温陵谓生理为行阴。则更无二字说不去矣。若行阴更无。又何有下之妄计耶。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之故。非遍圆而计遍圆。非真常而计真常。故堕邪觉而失正觉。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此四皆计生灭为圆常。在边见中摄也。

  ○首楞严定。顿穷八识。今于想阴尽处。不了行阴微细生灭。妄认为常。岂顿穷哉。若了八识。何得异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易一坚字。较胜于前)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此明第三双计常与无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后。于自而己身。他而众生国土中。起邪妄分别者。是人坠入外道四种颠倒邪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盖平等性中。本无自他。而妄计自他。中道了义。本无偏执。而妄执两边。且首楞严王。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今乃常与无常分计之。故成颠倒见也。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外道二十五谛中。名为主谛。谓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为主也)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中。真无常性。

  何谓常无常论。一者。是人观此妙明之心。周遍十方。湛然澄彻。量同虚空。以为一切法。皆以此神为主。谓之究竟神我。从是起计。我心遍于十方。凝明不动。而凡一切众生。皆自生自死于我心中者也。心无生灭。岂非常乎。众生生灭。岂非无常乎。无生灭之心。即自是常也。有生死之众生。即他是无常也。此一颠倒见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舍自观他也。二者。是人不观己心。但观十方国土。自三禅以下。三灾所及处。计为无常。自四禅以上。三灾所不及处。计以为常。岂知所谓常者非真常。而所谓无常者。亦非种性乎。此二颠倒见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外道所计我相有三。一微细我。二广大我。三大小我。此微细我也。精言非杂。细言非粗。微言非著。密言非显)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舍他观自也。三者。是人不观世界。但观我心。见此心精细微密。其难见有如微尘。虽然流转十方。而本性元无改移。心为身主。能令此身有生有灭。其无改移为不坏性者。即我性常也。其一切生死之身从我性流出者。即无常性也。岂知所观之心。细如微尘者。即是幽清常扰之相。行阴未破。岂能顿见真心哉。计常非。则计无常亦非矣。此三颠倒见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此观四阴而双计也。四者。是人知想阴已尽。见行阴密流。即此眼前行阴常流。便计为常。三阴已灭。便计为非常。此四颠倒见也。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四种计度。虽自他不定。总是一分无常。一分常。以此双计。堕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三外道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已。

  ○此亦边见中摄也。

  ○贺云。此与四遍常异者。彼计一切俱常。此计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常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此明第四计无边有边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四分位中。起妄计者。是人则坠入外道四种有边无边论。

  ○经文不言无边者。或是省文。或可兼摄也。

  ○贺云。前二种计真常。此种计广大也。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行阴也)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何谓四有边论。一者。是人观行阴现在迁流。无有间断。遂计过去者已灭。未来者未见。名为有边。惟现在心。相续不绝。名为无边。此在无边际中。妄立边际。所谓刻画虚空也。岂知菩提之道。无去来今者哉。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与前计相反。所谓回互倒计是也。前计过未为有边。似计无闻见处也。计现在为无边。似计有闻见处也。今却计劫内有闻见处为有边。以其限于八万之数也。计劫外无闻见处为无边。以其无穷极。而不可测知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自己神我。色来见色。声来听声。无不遍知。自谓唯我一人。得无边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遍知之中。然我但见其人。曾不知彼之别有知性。是则彼人元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而已。岂知汝自不见。非彼人性有边也。且汝非人。安知人之有边哉。

  ○前后以物体有无名边。此以际畔有无名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究行阴。不了区宇未空。而遂谓真空寂灭之性。从有心路处。妄自筹度。谓众生身中。自想阴以前。半属于生。自行阴以后。半属于灭。推而至于世界一切所有。皆是半生半灭。生为有边。灭为无边。则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也。意取行阴空寂。为无边际之胜性矣。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四种计度。或无边。或有边。总落外道。迷菩提性。以菩提性中。无分位。无边际故也。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已。

  ○此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婆沙论。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不乱答者得生彼天。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也)矫乱(执拗而不顺理为矫。心无主正为乱。今详第一第四言皆两可。乱意为多。而终非顺理。亦兼于矫。第二第三言惟一偏。矫意为多。而终非主正。同归于乱也)遍计虚论(四种属于遍计执。故曰遍计。虚谓虚妄。非实也。执绳为蛇。妄之至也)。

  此明第五矫乱虚论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消行现之时。据彼定中所知所见。而生倒计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盖前计常与无常。边与无边。尚未至混肴。此则亦常亦无常。亦边亦无边。一向矫乱。此颠倒之尤者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是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凡言相续。必是前后相续。中间亦必有缺乏之处。如出入二息缺于中交。缺少即减也)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即各各灭也)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观者。以观行阴也。别见者。别生八义也)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答中略举六义。皆两楹而答也)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即问义之人)遗失章句。

  何谓四种矫乱。一者。是人观变化之元。就上迁流有边处。名之为变。中间相续无边处。名之为恒。非随缘不变之旨也。以八万劫内所见处。名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处。名之为灭。非果生因灭之旨也。相续不断处。名之为增。中间所离处。名之为减。非不增不减之旨也。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灭处。名之为无。非有无俱遣之旨也。以理总观行阴。而用心分别八义。若有求法人来。问义于我。即以两楹之说而混答之。生灭不定。有无不定。增减不定。时时错乱其语。令彼问义之人。遗失章句。或因其矫乱而自难忆持。故随闻随失。或因其是非不决。而翻疑平日旧习经论。丧其所守。皆遗失也。此一种。乱多于矫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在无处观心。即从无处有个入路。便执一切法皆无。逢人来问。唯一字无以答之。而无之外。别无所说。此一种矫多于乱也。

  ○要识得赵州无字。所以不同于此者。在何处。便识得邪正之分矣。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玩经文与上节一例如何是字不同。若强解是字。毕竟不通。固知当是有字之误矣)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在有处观心。即从有处得个入路。便执一切法皆有。逢人来问。惟一字有以答之。而有之外。别无所说。此一种亦矫多于乱也。

  ○要知若是真实得底人。道有道无。总有出身活路。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即字之误)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既见其各各有。又见其互互无。所见之境枝岐。能见之心惑乱。故逢问即答云。亦有即是亦无。如冰即是水也。亦无即是亦有。如水即是冰也。知见纷错。杳冥恍忽。中无定衡。故总归矫乱。而不可容其穷诘矣。此一种。又乱多于矫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见而堕此也。

  ○此四种。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