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即行阴也)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此明第六计后际有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无尽流之行阴。妄生计度。见行阴有相。并前已灭三阴。皆成有相。是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有相。发心颠倒。若真悟无生。了知初生本即有灭。则生前尚空洞而无相。何况死后。岂可妄计有相耶。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目前之色也)随我回复。(运用也)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何谓死后有相。行人或自坚持护养其身。云色乃是我。或见我性圆。能遍含国土。我大色小。而云我有色。或见彼目前之色。随我运用。云色乃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行中即是色中。色大我小。而云我在色。以现在之生有。推未来之死有。妄生计度死后有相。色阴既尔。三阴亦然。以四推之。则循环有十六相。此即六十二见中之四见也。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根触。(触犹碍也)。
又从此转计。毕竟烦恼。一切染法。毕竟菩提。一切净法。既四阴是常。则知烦恼菩提。二性并行。各不相碍。故凡则决定凡。圣则决定圣。决无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之事。总为执定有相。故认确死常如此。亦迷于不变随缘之旨矣。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通结五阴。止在前四。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明第七计后际无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消行现之时。于前所除灭三阴中生计度者。是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与上计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盖上睹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纵有生理(指行阴也)而无受想。与草木同。(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质(通指四阴)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何谓死后无相。色为形。想为心。而受则双以连持色心。是人见其色灭。则形无所因矣。观其想灭。则心无所系矣。知其受灭。则无复连缀矣。三阴消灭如此。纵有行阴微细生理。而既无色受想。则亦与草木同其无知。而俱归断灭矣。此以断而推断也。且此四阴之质。现在生前者。尚无相之可得。云何死后更有诸相耶。此因生而推死也。因之推勘比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每阴各计现未二无。四阴故成八无相矣。
○问。此与前解中初生有灭等意。何以别乎。答。彼约即有而空。木自无生。前后一际。是佛正教。此约昔有今无。今灭后无。全是生灭颠倒邪计。何殊天壤哉。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又从此转计涅槃因果。皆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证。阴既叵测。修证何有。故涅槃因果皆空。且因果摄世间法。涅槃摄出世间法。涅槃因果空。则一切诸法皆空。徒有名字。而究归断灭。上因三阴而推行阴同灭。此因四阴而转计诸法皆同灭也。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摄也。通前计有观之。岂知菩提性中。不立一尘。不舍一法。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不断灭。亦非断灭也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此第八双计有无俱非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行存中。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兼受想灭。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于是双计有无。于存计有。于灭计无。自体相破。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是人坠入外道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受色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曷言乎自体相破也。是人于色受想中。正在灭境时。见行阴虽有。亦同于灭而非有。如暗使中。看皎洁之物。亦同暗而非皎洁矣。于行迁流内。正在扰动处。观前三虽无。亦同于动而非无。如动水中。看静定之影。亦同动而非静定矣。互破以成双非。正自体相破也。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如是循环。历四阴而遍计之。每于一阴。计此二非。合四阴而成八俱非相。于是随得一缘。皆成双非。非无。故言死后有相。非有。故言死后无相。此但穷尽四阴而已。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迁流也讹变也)。
又从正计八非而转计之。谓万法无不皆然。其性迁讹。例皆死后有无。交相破夺也。于是心发通悟。而增广邪见邪解。其究归于有无俱非。虚实失措。何尝有一定哉。
由此计度死后皆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以生存例死后。而谓死后俱非。尽未来际。杳冥恍忽。道有不得。道无不得。而皆不可道。职此之故。堕邪觉而迷正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也。良以未得真知灼见。揣摩仿佛。而创为此论。若真得见谛者。不妨道有道无。皆成妙论矣。
○此亦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此明第九计七际断灭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于此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是人则坠入外道七断灭论。
○此之断灭。虽似第七无相。而起计不同。彼计现在无。故死后亦无。此单计死后断灭为无耳。
或计身灭。(欲界人天)或欲尽灭。(初禅)或苦尽灭。(二禅)或极乐灭。(三禅)或乐舍灭。(四禅及四空)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何谓七断灭论。是人计此阴性。如无源之水。有流近而竭者。有流远而竭者。至近如人间即灭。至远如有顶方灭。故自身灭。以至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之七处。现前终归消灭。灭后必不复生。则止有现阴。而中阴与后阴全无矣。
○此方儒宗末流。恶闻轮转之说。亦是计此。然但计人间即灭。仍不许有六处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岂知菩提真性。亘古亘今。常住不断也哉。
○此亦边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此明第十计五涅槃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行阴念念生处名后后有。而起计度者。盖观见行阴念念相续。新新成有。故计其当有实果。必不灭无。是人则坠入外道五涅槃论。五涅槃者。不待灰断。即于现所生处。计此是果。其数有五也。
○此计与第六有相。大不相同。彼计死后有相。此计现所生处。即常住极果。旧言从彼流出。甚无谓也。
或(或者不定之词。显非一人遍计五处。各随所见。各计一处而已)以欲界(如仙家计玉皇横统三十三天为玄都。上清之境。无生无死。不知此即六欲之帝释也)为正转依。(转生死依涅槃故曰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初禅苦恼不逼。今曰无忧。误错下苦字耳。按二句中间皆当有为正转依四字。而经家省文也)或以二禅。心无苦故。(二禅忧悬不逼。今曰无苦。亦错上忧字也)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何谓五涅槃论。或以六欲天上为真涅槃境。谓可转生死而依之。以彼初得天眼。普观天光。圆满明丽。超过日月。心生爱慕。故计此处是现涅槃也。或以初禅为正转依。以初禅苦恼不能逼故。或以二禅为正转依。以二禅忧悬不能逼故。或以三禅为正转依。以三禅欢喜毕具故。或以四禅为正转依。以四禅苦乐双舍。三灾不坏。不受轮回生灭故。凡此皆有漏天也。迷有漏为无为。妄计为离系自在之果。此误滥涅槃之真我也。以稍离下界之不安。遂计五处为安隐。此误滥涅槃之真乐也。以稍离下界之浊秽。遂计五处为胜净依。此误滥涅槃之真净也。如是循环妄计。惟此五处。为究竟极果。此误滥涅槃之真常也。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中。而妄计常乐我净。其颠倒为何如哉。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以现在受乐不待来生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岂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也哉。
○此亦邪见中摄也。通论十种。不出断常空有四字而已。前五属断常。后五属空有。第一断见。第二常见。第三双亦。第四第五推广双亦。第六执有。第七执空。第八双非。第九推广毕竟断空。第十推广毕竟滞有。若更以空有摄入断常。仍惟断常二见而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即邪解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