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叁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此第叁計常非常執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于所歸識陰。既喜有所歸依。遂自疑我之身心。乃從彼中流出。即十方世界。亦從彼中生起。計此生起流出之處。即是真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住沈迷而生勝解。以非常爲常。是人則墮常非常執。既計彼能生我。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故計自在天爲其伴侶。良以自在亦非常之天。外道不知。遂執此爲生天生地之本。(如此方太極生兩儀是也)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叁立因依心。成妄計果。謂依識元妄計常住也。違圓通。背涅槃。而生倒圓種。謂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故曰顛倒也。豈知圓滿菩提。方許說萬法唯識也哉。
○此與上執。皆從識起。而所計不同。上謂識即是我。能生萬物。此謂我從識出。彼是真常。是其差別也。
○問。萬法唯識。是如來說。雲何此中皆墮外種。答。內教萬法唯識。從緣變起。悉如夢幻。不是實生。故不立知見。不生法執。今曰立所得心。立能爲心。立因依心。皆是知見立知。又唯識正明無識外之法。此計識能生他法。宛是顛倒。安得混同也。
○賀雲。此誤認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也。與第一種相似。但彼以識元爲所歸。此複以所歸爲能生耳。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知(即所歸之知。亦識陰也)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爲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計無情有知。而實本無知。故曰知無知執也)婆叱霰尼(二外道)執一切覺。(覺即知也)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此第四計知無知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于所觀識陰。見其知性無處不遍。無境不圓。故因此遍圓之知。而妄立見解。謂一切法。由知變起。知無異。法亦無異。則草木之無情。亦可稱爲有情。人之有情。亦何異于無情。草木可以爲人。人死還成草木。不擇有情無情。而遍皆有知。于此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入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有知者。成其伴侶。迷菩提而失知見。是名第四外道。計圓知以爲因心。則果終虛謬無成。徒遠圓通。背涅槃。而生此倒知之種類矣。以無知爲知。故名倒知也。豈知圓滿菩提。則十方世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哉。
○問。觀國師有情與無情共一體之說。忠國師有無情作佛之談。與此有何差別。答。內教謂由迷真如而成業識。從業識而起相見二分。遂分有情無情。各自安立。既悟之後。則轉業識而成真如。故有情無情。同一圓融清淨寶覺。通爲一佛國土。謂之法性身。法性土。全身是土。全土是身。豈複有草樹爲人。人爲草樹。種種差別。是知內教所說無情說法。是說破識之後。渾成一心時也。此則業識尚在。相見猶存。未能融爲一體。是妄計也。問。前文草木金石。皆能作妖爲孽。豈非有情乎。答。此是依草附木之精靈有知。非草木元有知也。曰。若老楓化爲羽人。朽麥化爲蝴蝶。此自無情而之有情。賢女化爲貞石。山蚯化爲百合。此自有情而之無情。則又何謂。答。此偶有所感而化也。非老楓朽麥元有情。亦非賢女山蚯元無情也。今之未破識陰。而妄言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者。皆婆吒霰尼之俦也。昔晦堂老人。與夏倚公立論道。至會萬法爲自己。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一犬臥香案下。以壓尺擊犬。又擊香案。曰。犬有情便去。香案無情自住。情與無情。何得便成一體去。夏不能答。堂雲。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法爲自己也耶。
○賀雲。此誤認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根互用中。(中之一字。足見互用之妙含之未發也)已得隨順。便于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塵即地大)成就(能成器界。及凡有形塊者。皆塵所爲耳)各各崇事。以此群塵(即四大也)發于本因。(發者出生也。作者辦造也。本因根元也。邪計四大爲出生一切辦造一切之根元也)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妄計能生萬法。而實不能生也)諸迦葉波(別姓也)並婆羅門(總姓也)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顛倒化理)。
此第五計生無生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彼識陰盡者。消磨六門。諸根互用。今雖未得互用。而于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心順意。于十八禅變。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之類。凡阿羅漢皆有神通變化是也。然亦才得隨順而已。互用之妙。尚含而未發也。行人便于隨順中。圓化種種起著。妄謂一切變化。皆從四大發生。于是背自己之性火光明。而求火光明。背自己之性水清淨。而樂水清淨。背自己之性風周流。而愛風周流。背自己之性地無法不生。而獨觀地大。爲能成就萬物。于是事水事火。事風事地。各各崇事。以此四大爲發生造作之本根。遂立此四大爲司物之真宰。而常住不壞。妄計能生萬物。而實不能生。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苦身心。以事水火。而求出生死者。來爲伴侶。迷惑正果。亡失正因。是名第五計著邪惑。崇事邪業。迷靈覺之心。從四大之物。非因計因。而立妄求因。無果望果。而求妄冀果。圓通日遠。涅槃明背。而生顛倒化理之種類也。豈知心爲化元。識是化種。四大爲所生所化。而實非能生能化者哉。
○賀雲。此誤認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明(即識陰也)計明中虛。非(毀也)滅群化。以永滅依。爲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略舉非非想以該四空。非取四禅無想也)諸舜若多(空神)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此第六計歸無歸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于識陰圓明。遂計明中罔象虛無之體。爲畢竟空性。于是毀滅群化。便欲灰身滅土。纖塵不立。謂永滅可依。以此永滅依。爲所歸休之地。生勝妙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良以永滅空。亦是幻境。非實歸處也。由此四空天中諸趣空天衆。爲其伴侶。迷菩提。失知見。是名第六以罔象虛無爲因。以斷滅空亡爲果。違圓通。背涅槃。而生斷滅種也。豈知圓滿菩提。自然真空妙有也哉。
○問。此與後二乘何別。答。棄有取空。見解皆同。但先心各別。此凡外種。伏惑取空。彼聖性種。斷惑取空也。
○此方儒者駁佛。動曰空亡。曰斷滅矣。豈知斷滅空亡。先佛诃爲魔種。又何待儒氏之譏切耶。
○賀雲。此誤認空與叁有一切本無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常。(曆觀上來。于此一境。稱圓元圓融圓明圓常。義各有表。元表諸法統歸。融表萬化含畜明表徹體虛朗。常表究竟堅牢。各與本文關涉。細尋可見。然同是識海周遍。故皆稱圓。且均是識陰相似之相。行人不達似而非真故。各隨所見而起異計異執耳)固身常住。同于精(精即性也。如見性轉稱見精之類)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應作牢)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此第七計貪非貪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于識陰圓常。見性常。而並欲命常。遂欲堅固其身。使之常住世間。同于性之圓常。而常不傾逝。如仙家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之類。于此生勝妙之解。妄起貪著。留形世間。不知此身如芭蕉電露。本不可貪以爲常也。不可貪而貪。故是人則隨貪非貪執。貪求長命。故諸無比仙人。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識陰爲長命之元。立堅固妄因。趣長牢妄果。違圓通。背涅槃。而生妄想延長之種矣。豈知法身是亘古亘今。不毀不壞之體也哉。
○外書雲。造化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長勞勞字。亦不必以牢字換之也。
○長命本無足貪。況所托之性。但唯識陰。已是似常而非真常。所兼之命。全是生滅。虛幻。縱經多劫。終落空亡。豈真實常住哉。昔洞賓參黃龍。龍曰。饒你八萬劫。是個守屍鬼。洞賓大悟。有槭瓢碎琴之偈。嗟乎。阿思陀。仙之古者。爲佛诃斥如此。今之提罐子。講房術者。不又斯陀之罪人哉。而士大夫惑而不悟。亦足哀矣。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識壽暖叁連持不斷者爲命。今以識陰爲主。是識陰互通一切命也)卻留塵勞。恐其消盡。便于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叱枳迦羅(欲頂自有天類)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此第八計真無真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既以識爲命元。觀此命以連持色心爲名。而塵勞不出運心役色。是則命元本與塵勞連持。則存與俱存。亡與俱亡。故懼塵勞盡而命元必斷。由是妄起留塵之計。不令消盡。又乘此行盡識現之際。圓化隨心。故恣意化諸欲境。七珍美女。于中放逸。反生勝解。以爲大菩薩行事。豈若菩薩真見命元。人塵勞…
《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