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度生也。由彼妄計此是真菩薩行。而不知非真。故墮真無真執。而欲頂自在天。能化欲境以自娛樂者。爲其伴侶。而正果正因。俱迷失矣。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夫始求圓通。乃雲緣思淨盡爲因。今反以邪思縱恣爲因。是違遠圓通也。始求涅槃。乃以纖塵不立爲果。今反以塵勞熾盛爲果。是背涅槃城也。方以類聚。其生天魔種也必矣。豈知識陰若盡。圓滿菩提。固不妨淫房酒肆尋彌勒。柳巷華街覓普賢也哉。
○昔郁頭藍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時君尊敬。迎以入宮。宮中女子。接足而禮。藍弗觸女子手。遂生貪愛。便失神通。故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通神。豈有邪思熾塵。而不退墮者乎。若羅什娶妻。叁車縱欲。其所造莫測。又不可例論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于命明中(猶言命光。即識陰也)分別精粗。流決真僞。因果相酬。惟求感應。(修道爲因曰感。證滅爲果曰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賀雲。前八皆誤入岐路。此二則止息化城)。
此第九計定性聲聞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因窮識陰。深明衆生受命元由。于命明中。見此識既含藏漏無漏種。即于此分別決擇。苦集種子。是有漏。是粗。是僞。滅道種子。是無漏。是精。是真。雙明二種因果。克定相酬。惟求執因之感。以招果之應。實修實證。但要速出生死。而不順無修之修。無證之證。是爲背清淨道。于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者。一居寂滅。即便休息。于諸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不生好樂。所以戀住化城。不趣寶所。于此中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不回心鈍阿羅漢。諸無聞僧。愚法聲聞。未證謂證。未得謂得者。爲其伴侶。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見。亦亡失也。是名第九滿其專精求應之因心。成其遍趣冥寂之斷果。此有余涅槃。僅齊七信。識陰所覆。尚不達圓通因地。安能至無余果地哉。吾見其爲空所縛。祗生纏空種類而已矣。是雖未即真魔也。約其沾著法執處。實與衆魔無異矣。
又善男子。窮諸性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緣覺獨覺之同倫也)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吻心(圓即圓融。覺即覺明。吻心即清淨)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不能融化透過所悟。徒執空淨圓影。祖家所謂隱人胸次自成情也)。
此第十計定性辟支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于消六入一之圓融。破有歸空之清淨。了見命元之覺明。而發研深妙。獨覺。則觀物變易。發深妙之悟。緣覺。則觀十二因緣。發深妙之悟。即于發深妙處。立爲涅槃歸休之地。堅執不舍。滯在圓明一路。不趣寶所。所謂水澄月滿道人愁也。于此而生勝解。是人則墮定性辟支。比之聲聞。稍勝一步。諸緣覺獨覺之同倫。不回心趣大乘者。爲其伴侶。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見。亦亡失也。是名第十以其圓融覺明清淨之心。成其發研深妙之果。其所謂圓覺者。亦但吻合而已。實去圓通遠矣。其所謂湛明者。亦但悟境而已。實背涅槃多矣。是雖有覺圓明。而不能融化。透過所悟。豈若菩薩之常覺不住哉。故生不化圓種也。雖未即真魔也。約其沾著法執。實與衆魔無異矣。
○昔有僧問曹山。朗月當空時何如。山雲。猶是階下漢。僧雲。請師接上階。出雲。月落後相見。
○問。聲聞辟支。皆是出世聖人。何故亦列魔數。答。此經以圓通爲宗。略有纖毫沾滯。便是違背圓通。墮之者。則枝岐鈍置。害正事均。非魔而何。然以定性簡之。是但取其不回心者。若肯回心。便名大阿羅漢。不墮斯類矣。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途成狂。(前八居多)因依迷惑。(因迷而起依迷而住。故曰因依)于未足中。生滿足證。(後二居多)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爲畢竟所歸甯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七是外道八是邪魔)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分別曰見。前七純是見。第八是見愛。至于二乘。界內見愛雖盡。而法愛尚存。總屬分別見妄也)自作沈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此總結囑護也。阿難。如是十種禅那。或中途成狂。如前八種。或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滿足證。如後二種。皆是識陰區宇。與行人用心。交攻互戰。故生斯位。衆生頑迷。不自忖量己之所造何如。逢此現前。各以無始來墮貪愛境。所薰習氣。因境打動。發其痼疾。自迷其心。自畫不進。妄謂究竟極證。而大妄語成。其在外道邪魔如前八種所感。邪業既終。墮無間獄。其在聲聞緣覺。雖能斷惑取證。但惟永閉化城。不達寶所。不成增進。亦歸墮落矣。汝等既已存如來大悲之心。秉如來二利之道。是必將此辨魔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鹹知此辨魔之義。無令見魔。各隨所墮。自作深孽。于以保而安之。哀而救之。消磨息滅此等邪緣。令其障盡理現。于佛知佛見。自然證入。而從始至終。更無諸委曲相。而不遭岐路矣。傳示之責。汝其勉哉。
○初卷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至此。則知妄想即是五陰。若此五陰妄想。有一毫不盡。不能得入佛知佛見。若破除五陰。方得真無生法忍。譬如髯公五關斬將。方能得見真主也。以上五種見解。並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華。迷頭認影。若敲冰索火。緣木求魚。畏影逃虛。扪空捉電。苦非甘種。砂豈飯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會。盡迷方便。悉入見纏。不達正宗。皆投見網。所以天魔外道。本無其種。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絲毫見處不忘。皆成外道。故華嚴雲。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師雲。不用求真。唯須息安。是以悟宗之士。尚不得無見無解。豈可更隨言執意。而起有見有解乎。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此又通結五陰而此顯諸佛共證也。夫如是五陰中。辨魔法門。非獨今日莫能外也。乃從先過去世無數劫中。無數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第于一陰未開之時。要須依此法門以辨別之。不爲十種魔境所惑。方得一陰破除。從色至識。無不皆然。乘此陰破入住。可以超證極果矣。諸佛先證如此。
識陰若盡(單舉識盡者。將齊此以明超證)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于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于地而特言所行者。意表入地乃真修聖位耳)等覺圓明。(于等覺而複言圓明者。見始終惟此一心。但至等覺。則發化之極也)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賀雲。從前五十種邪境。總爲有所得故)。
此明入住菩薩亦不外此法門也。夫諸佛既爾。菩薩可知。菩薩用此辨魔法門。曆破五陰。至于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每一根中。皆具五根之用。此正初住圓通位也。從初住位中。便能一超直入等覺後心。特其圓明精心。于初住等覺兩楹之中。發化諸位。亦自曆曆不昧耳。正如淨琉璃。內含寶月。琉璃可譬圓明精心。而含月可譬發化諸位也。試即發化諸位而確指之。識陰既破。正信滿入住之初。如是乃超越滿過之十信。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皆是一超直過。中間更不取證。如飛隼上山。本最迅疾。然自下曆上。亦自徹見階級也。由此入于如來妙莊嚴海。是福究竟。圓滿菩提。是智究竟。歸無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脫。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縱不橫。叁德秘藏。于茲具顯。至此而所謂金剛幹慧者。既已底于妙覺矣。然皆自識盡入住中來。何莫而非用此辨魔法門乎。
○按圓宗只有二位。一斷前通惑。從觀行位。一超直入初住。中間更不取證。二斷後別惑。從初住位。一超直至等覺。中間亦不取證。非若別教一位必經多劫。漸斷漸證。直待滿叁祇劫。因圓果滿。方證菩提也。而佛于圓家。仍列多位者。有二意。一者爲引漸機。令欣從圓頓也。二者見佛眼明極。能于至迅速中。詳見詳晢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消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無複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此言先佛授受心法以示行人也。夫此辨魔法門。豈自我創始哉。乃是過去古佛世尊。在止觀中。用始覺智。觀察魔事。曆曆分明。故立此五重。使人隨陰檢察。免受其害耳。然害定雖由諸魔。而致魔實因心垢。汝能依此明誨。則當魔境現前。便能谙其根腳。識其名色。良以自家所愛先習迷心。而爲心垢者。洗除淨盡。主人既正。不怕客邪。自然不落邪見。如是。則心見兩魔。稱爲陰魔者。早已消滅絕根。何況外魔。焉敢留難。是以天魔。及鬼神精魅。悉摧心喪魄而逃逝。不複更出也。出天魔等逃逝。則破前叁陰者。自初因以至無上智果。圓滿菩提。略無缺乏矣。由陰魔消滅。則破後二陰者。小乘下劣。皆得增進。直至如來大涅槃海。亦不迷悶矣。向非先佛分析微細。立此法門。安能直修直證。利有攸往如是哉。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未識禅那。不知說法。樂修叁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于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
《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