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度生也。由彼妄计此是真菩萨行。而不知非真。故堕真无真执。而欲顶自在天。能化欲境以自娱乐者。为其伴侣。而正果正因。俱迷失矣。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夫始求圆通。乃云缘思净尽为因。今反以邪思纵恣为因。是违远圆通也。始求涅槃。乃以纤尘不立为果。今反以尘劳炽盛为果。是背涅槃城也。方以类聚。其生天魔种也必矣。岂知识阴若尽。圆满菩提。固不妨淫房酒肆寻弥勒。柳巷华街觅普贤也哉。
○昔郁头蓝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时君尊敬。迎以入宫。宫中女子。接足而礼。蓝弗触女子手。遂生贪爱。便失神通。故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通神。岂有邪思炽尘。而不退堕者乎。若罗什娶妻。三车纵欲。其所造莫测。又不可例论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犹言命光。即识阴也)分别精粗。流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修道为因曰感。证灭为果曰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贺云。前八皆误入岐路。此二则止息化城)。
此第九计定性声闻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因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元由。于命明中。见此识既含藏漏无漏种。即于此分别决择。苦集种子。是有漏。是粗。是伪。灭道种子。是无漏。是精。是真。双明二种因果。克定相酬。惟求执因之感。以招果之应。实修实证。但要速出生死。而不顺无修之修。无证之证。是为背清净道。于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者。一居寂灭。即便休息。于诸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不生好乐。所以恋住化城。不趣宝所。于此中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不回心钝阿罗汉。诸无闻僧。愚法声闻。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者。为其伴侣。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见。亦亡失也。是名第九满其专精求应之因心。成其遍趣冥寂之断果。此有余涅槃。仅齐七信。识阴所覆。尚不达圆通因地。安能至无余果地哉。吾见其为空所缚。祗生缠空种类而已矣。是虽未即真魔也。约其沾著法执处。实与众魔无异矣。
又善男子。穷诸性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缘觉独觉之同伦也)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吻心(圆即圆融。觉即觉明。吻心即清净)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不能融化透过所悟。徒执空净圆影。祖家所谓隐人胸次自成情也)。
此第十计定性辟支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若于消六入一之圆融。破有归空之清净。了见命元之觉明。而发研深妙。独觉。则观物变易。发深妙之悟。缘觉。则观十二因缘。发深妙之悟。即于发深妙处。立为涅槃归休之地。坚执不舍。滞在圆明一路。不趣宝所。所谓水澄月满道人愁也。于此而生胜解。是人则堕定性辟支。比之声闻。稍胜一步。诸缘觉独觉之同伦。不回心趣大乘者。为其伴侣。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见。亦亡失也。是名第十以其圆融觉明清净之心。成其发研深妙之果。其所谓圆觉者。亦但吻合而已。实去圆通远矣。其所谓湛明者。亦但悟境而已。实背涅槃多矣。是虽有觉圆明。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岂若菩萨之常觉不住哉。故生不化圆种也。虽未即真魔也。约其沾著法执。实与众魔无异矣。
○昔有僧问曹山。朗月当空时何如。山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接上阶。出云。月落后相见。
○问。声闻辟支。皆是出世圣人。何故亦列魔数。答。此经以圆通为宗。略有纤毫沾滞。便是违背圆通。堕之者。则枝岐钝置。害正事均。非魔而何。然以定性简之。是但取其不回心者。若肯回心。便名大阿罗汉。不堕斯类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前八居多)因依迷惑。(因迷而起依迷而住。故曰因依)于未足中。生满足证。(后二居多)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七是外道八是邪魔)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分别曰见。前七纯是见。第八是见爱。至于二乘。界内见爱虽尽。而法爱尚存。总属分别见妄也)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此总结嘱护也。阿难。如是十种禅那。或中途成狂。如前八种。或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如后二种。皆是识阴区宇。与行人用心。交攻互战。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己之所造何如。逢此现前。各以无始来堕贪爱境。所薰习气。因境打动。发其痼疾。自迷其心。自画不进。妄谓究竟极证。而大妄语成。其在外道邪魔如前八种所感。邪业既终。堕无间狱。其在声闻缘觉。虽能断惑取证。但惟永闭化城。不达宝所。不成增进。亦归堕落矣。汝等既已存如来大悲之心。秉如来二利之道。是必将此辨魔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咸知此辨魔之义。无令见魔。各随所堕。自作深孽。于以保而安之。哀而救之。消磨息灭此等邪缘。令其障尽理现。于佛知佛见。自然证入。而从始至终。更无诸委曲相。而不遭岐路矣。传示之责。汝其勉哉。
○初卷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至此。则知妄想即是五阴。若此五阴妄想。有一毫不尽。不能得入佛知佛见。若破除五阴。方得真无生法忍。譬如髯公五关斩将。方能得见真主也。以上五种见解。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华。迷头认影。若敲冰索火。缘木求鱼。畏影逃虚。扪空捉电。苦非甘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入见缠。不达正宗。皆投见网。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忘。皆成外道。故华严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安。是以悟宗之士。尚不得无见无解。岂可更随言执意。而起有见有解乎。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此又通结五阴而此显诸佛共证也。夫如是五阴中。辨魔法门。非独今日莫能外也。乃从先过去世无数劫中。无数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第于一阴未开之时。要须依此法门以辨别之。不为十种魔境所惑。方得一阴破除。从色至识。无不皆然。乘此阴破入住。可以超证极果矣。诸佛先证如此。
识阴若尽(单举识尽者。将齐此以明超证)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于地而特言所行者。意表入地乃真修圣位耳)等觉圆明。(于等觉而复言圆明者。见始终惟此一心。但至等觉。则发化之极也)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贺云。从前五十种邪境。总为有所得故)。
此明入住菩萨亦不外此法门也。夫诸佛既尔。菩萨可知。菩萨用此辨魔法门。历破五阴。至于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每一根中。皆具五根之用。此正初住圆通位也。从初住位中。便能一超直入等觉后心。特其圆明精心。于初住等觉两楹之中。发化诸位。亦自历历不昧耳。正如净琉璃。内含宝月。琉璃可譬圆明精心。而含月可譬发化诸位也。试即发化诸位而确指之。识阴既破。正信满入住之初。如是乃超越满过之十信。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皆是一超直过。中间更不取证。如飞隼上山。本最迅疾。然自下历上。亦自彻见阶级也。由此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至此而所谓金刚干慧者。既已底于妙觉矣。然皆自识尽入住中来。何莫而非用此辨魔法门乎。
○按圆宗只有二位。一断前通惑。从观行位。一超直入初住。中间更不取证。二断后别惑。从初住位。一超直至等觉。中间亦不取证。非若别教一位必经多劫。渐断渐证。直待满三祇劫。因圆果满。方证菩提也。而佛于圆家。仍列多位者。有二意。一者为引渐机。令欣从圆顿也。二者见佛眼明极。能于至迅速中。详见详晢也。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消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此言先佛授受心法以示行人也。夫此辨魔法门。岂自我创始哉。乃是过去古佛世尊。在止观中。用始觉智。观察魔事。历历分明。故立此五重。使人随阴检察。免受其害耳。然害定虽由诸魔。而致魔实因心垢。汝能依此明诲。则当魔境现前。便能谙其根脚。识其名色。良以自家所爱先习迷心。而为心垢者。洗除净尽。主人既正。不怕客邪。自然不落邪见。如是。则心见两魔。称为阴魔者。早已消灭绝根。何况外魔。焉敢留难。是以天魔。及鬼神精魅。悉摧心丧魄而逃逝。不复更出也。出天魔等逃逝。则破前三阴者。自初因以至无上智果。圆满菩提。略无缺乏矣。由阴魔消灭。则破后二阴者。小乘下劣。皆得增进。直至如来大涅槃海。亦不迷闷矣。向非先佛分析微细。立此法门。安能直修直证。利有攸往如是哉。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