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P5

  ..续本文上一页。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此第三计常非常执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若于所归识阴。既喜有所归依。遂自疑我之身心。乃从彼中流出。即十方世界。亦从彼中生起。计此生起流出之处。即是真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住沉迷而生胜解。以非常为常。是人则堕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故计自在天为其伴侣。良以自在亦非常之天。外道不知。遂执此为生天生地之本。(如此方太极生两仪是也)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谓依识元妄计常住也。违圆通。背涅槃。而生倒圆种。谓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曰颠倒也。岂知圆满菩提。方许说万法唯识也哉。

  ○此与上执。皆从识起。而所计不同。上谓识即是我。能生万物。此谓我从识出。彼是真常。是其差别也。

  ○问。万法唯识。是如来说。云何此中皆堕外种。答。内教万法唯识。从缘变起。悉如梦幻。不是实生。故不立知见。不生法执。今曰立所得心。立能为心。立因依心。皆是知见立知。又唯识正明无识外之法。此计识能生他法。宛是颠倒。安得混同也。

  ○贺云。此误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与第一种相似。但彼以识元为所归。此复以所归为能生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即所归之知。亦识阴也)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计无情有知。而实本无知。故曰知无知执也)婆叱霰尼(二外道)执一切觉。(觉即知也)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此第四计知无知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若于所观识阴。见其知性无处不遍。无境不圆。故因此遍圆之知。而妄立见解。谓一切法。由知变起。知无异。法亦无异。则草木之无情。亦可称为有情。人之有情。亦何异于无情。草木可以为人。人死还成草木。不择有情无情。而遍皆有知。于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入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有知者。成其伴侣。迷菩提而失知见。是名第四外道。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无成。徒远圆通。背涅槃。而生此倒知之种类矣。以无知为知。故名倒知也。岂知圆满菩提。则十方世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哉。

  ○问。观国师有情与无情共一体之说。忠国师有无情作佛之谈。与此有何差别。答。内教谓由迷真如而成业识。从业识而起相见二分。遂分有情无情。各自安立。既悟之后。则转业识而成真如。故有情无情。同一圆融清净宝觉。通为一佛国土。谓之法性身。法性土。全身是土。全土是身。岂复有草树为人。人为草树。种种差别。是知内教所说无情说法。是说破识之后。浑成一心时也。此则业识尚在。相见犹存。未能融为一体。是妄计也。问。前文草木金石。皆能作妖为孽。岂非有情乎。答。此是依草附木之精灵有知。非草木元有知也。曰。若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此自无情而之有情。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此自有情而之无情。则又何谓。答。此偶有所感而化也。非老枫朽麦元有情。亦非贤女山蚯元无情也。今之未破识阴。而妄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者。皆婆吒霰尼之俦也。昔晦堂老人。与夏倚公立论道。至会万法为自己。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一犬卧香案下。以压尺击犬。又击香案。曰。犬有情便去。香案无情自住。情与无情。何得便成一体去。夏不能答。堂云。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法为自己也耶。

  ○贺云。此误认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中之一字。足见互用之妙含之未发也)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尘即地大)成就(能成器界。及凡有形块者。皆尘所为耳)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即四大也)发于本因。(发者出生也。作者办造也。本因根元也。邪计四大为出生一切办造一切之根元也)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妄计能生万法。而实不能生也)诸迦叶波(别姓也)并婆罗门(总姓也)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颠倒化理)。

  此第五计生无生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彼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虽未得互用。而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心顺意。于十八禅变。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之类。凡阿罗汉皆有神通变化是也。然亦才得随顺而已。互用之妙。尚含而未发也。行人便于随顺中。圆化种种起著。妄谓一切变化。皆从四大发生。于是背自己之性火光明。而求火光明。背自己之性水清净。而乐水清净。背自己之性风周流。而爱风周流。背自己之性地无法不生。而独观地大。为能成就万物。于是事水事火。事风事地。各各崇事。以此四大为发生造作之本根。遂立此四大为司物之真宰。而常住不坏。妄计能生万物。而实不能生。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苦身心。以事水火。而求出生死者。来为伴侣。迷惑正果。亡失正因。是名第五计著邪惑。崇事邪业。迷灵觉之心。从四大之物。非因计因。而立妄求因。无果望果。而求妄冀果。圆通日远。涅槃明背。而生颠倒化理之种类也。岂知心为化元。识是化种。四大为所生所化。而实非能生能化者哉。

  ○贺云。此误认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即识阴也)计明中虚。非(毁也)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诸舜若多(空神)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此第六计归无归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若于识阴圆明。遂计明中罔象虚无之体。为毕竟空性。于是毁灭群化。便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谓永灭可依。以此永灭依。为所归休之地。生胜妙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良以永灭空。亦是幻境。非实归处也。由此四空天中诸趣空天众。为其伴侣。迷菩提。失知见。是名第六以罔象虚无为因。以断灭空亡为果。违圆通。背涅槃。而生断灭种也。岂知圆满菩提。自然真空妙有也哉。

  ○问。此与后二乘何别。答。弃有取空。见解皆同。但先心各别。此凡外种。伏惑取空。彼圣性种。断惑取空也。

  ○此方儒者驳佛。动曰空亡。曰断灭矣。岂知断灭空亡。先佛诃为魔种。又何待儒氏之讥切耶。

  ○贺云。此误认空与三有一切本无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历观上来。于此一境。称圆元圆融圆明圆常。义各有表。元表诸法统归。融表万化含畜明表彻体虚朗。常表究竟坚牢。各与本文关涉。细寻可见。然同是识海周遍。故皆称圆。且均是识阴相似之相。行人不达似而非真故。各随所见而起异计异执耳)固身常住。同于精(精即性也。如见性转称见精之类)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应作牢)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此第七计贪非贪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若于识阴圆常。见性常。而并欲命常。遂欲坚固其身。使之常住世间。同于性之圆常。而常不倾逝。如仙家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之类。于此生胜妙之解。妄起贪著。留形世间。不知此身如芭蕉电露。本不可贪以为常也。不可贪而贪。故是人则随贪非贪执。贪求长命。故诸无比仙人。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识阴为长命之元。立坚固妄因。趣长牢妄果。违圆通。背涅槃。而生妄想延长之种矣。岂知法身是亘古亘今。不毁不坏之体也哉。

  ○外书云。造化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长劳劳字。亦不必以牢字换之也。

  ○长命本无足贪。况所托之性。但唯识阴。已是似常而非真常。所兼之命。全是生灭。虚幻。纵经多劫。终落空亡。岂真实常住哉。昔洞宾参黄龙。龙曰。饶你八万劫。是个守尸鬼。洞宾大悟。有槭瓢碎琴之偈。嗟乎。阿思陀。仙之古者。为佛诃斥如此。今之提罐子。讲房术者。不又斯陀之罪人哉。而士大夫惑而不悟。亦足哀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识寿暖三连持不断者为命。今以识阴为主。是识阴互通一切命也)却留尘劳。恐其消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叱枳迦罗(欲顶自有天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此第八计真无真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既以识为命元。观此命以连持色心为名。而尘劳不出运心役色。是则命元本与尘劳连持。则存与俱存。亡与俱亡。故惧尘劳尽而命元必断。由是妄起留尘之计。不令消尽。又乘此行尽识现之际。圆化随心。故恣意化诸欲境。七珍美女。于中放逸。反生胜解。以为大菩萨行事。岂若菩萨真见命元。人尘劳…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