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P7

  ..续本文上一页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此转令劝人持咒也。夫利根之人。依法辨魔。一超直入。更无留难矣。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既不识禅那。而明悟处少。又不知说法。而多闻性缺。而心复好乐直修反闻大定。汝恐落于邪见。将何以保护之。惟劝彼专心一意。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诵亦不能。则写于禅堂。或带于身上。一切诸魔。自不能扰。盖此咒心。是至尊至胜。第一法门。有不可思议之力也。十方如来。所以垂范修进者。无以复加矣。合而言之。论自利之智。则究竟之修进。非中路化城之止息也。论利他之悲。则最后之垂范。非始教不了之权义也。汝可不敬承以利己利他哉。

  ○最后有二义。若约当经。则此魔事。在末后宣扬。若约一大时教。则此经在法华已后宣说也。

  ○无问自说五阴魔境已竟。

  阿难。即从座起(此句疑在下)闻佛示诲(此句疑在上)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消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此复问五阴所以名妄想也。阿难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即从座起。重复白佛云。世尊寻常但说此五阴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曾未说此五阴皆本妄想生起。如色名坚固妄想。受名虚明妄想等。我等今日虽一往闻此微细开示。然不知此五种阴。何故通名妄想。既此五阴总名妄想。今日若欲刬除。为当一时并尽。为复次第渐除。若欲断除。至于何处。方得尽其边际。更愿大慈无倦。重为发宣。为此现前大众。清明心目。使不致迷眩。兼为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使有所尊循焉可也。

  ○钟云。历观五阴种种邪魔。皆生于各阴将尽未尽交界处。所谓边际也。处最宜著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根身正报)及诸尘垢。(器界依报)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当是缘字)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此总示五阴皆以妄想为本也。佛告阿难。我说五阴皆本妄想者。岂无其故哉。原夫精真妙明本觉之体。本来圆满。本来清净。纤毫不著。一物不留。若夫有生有死之根身。为尘为垢之器界。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死生即界内分段。受想行之三阴也。尘垢即界外涅槃。识阴也。虚空即色阴也。取要言之。但是本觉中。元无五阴。皆因五种妄想。次第生起而已。所以然者。斯缘本觉妙明精真。本来圆净。由妄想发生诸器世间。正如演若多妙自己之头。而认镜中之影。真本有而妄迷如失。如演若头本在。而妄惊其失也。妄本空而误迷为有。如演若影非实。而错认为真也。夫五阴既从妄生。则本无因矣。汝等寻常。但知五阴从因缘生。迷无因之妄想。立有因之因缘。又迷有因之因缘。而立无因之自然。二计不忘。则五阴牢不可破矣。岂知彼虚空性。不动不坏。犹是虚幻而非真。何况因缘自然。本出众生颠倒分别。岂有真实义哉。阿难。且汝果能知妄起处。犹可许汝说因缘也。若妄本无起处。可得而说。则说因说缘。本非实有。而为不了义矣。何况并此因缘。亦未通达。复违因缘。而谬说自然。岂非迷执中之迷执耶。是故如来今日。与汝发明五阴本是妄想。一欲众生了见五阴真正本因。而破除无难。二欲众生捐舍五阴偏执情计。而达妄无惑也。

  ○钟云。开卷指人病根。在用诸妄想。此处乃将五重妄想。一一发明。是全经大起结。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此下详示五种妄想而此先明色阴为坚固妄想也。色阴虽兼五根六尘。今图易显其与想相应。故且单就内身而言也。且汝不知色阴为坚固妄想耶。即汝形体。先因父母妄想生起。以父母俱动爱染之想。而后有赤白二阴也。虽有父母想心。若汝中阴爱涎不发。决不能流爱为种。而来父母想中结胎。以续其命。则知浑身都是妄想所成矣。正如我先所言。心想酢味。而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而足心酸起。悬崖不曾有。酢物不曾来。汝之身体。若非与妄想通为一类。则口中之水。如何因人谈酢而出乎。是故当知。汝现前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以父母己三。和合一处。固结而不可解也。知根身。则知器界矣。彼坚明立碍。及坚觉宝成等。何莫而非坚固妄想乎。

  ○识动为想。必我之想。合当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则前阴之命。转为后阴之命。嗣续不绝。所谓想中传命也。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此明受阴为虚明妄想也。欲知受阴。即前色阴中一语。可以通之。如前所说临高虚想。能令足心真受酸涩。岂非汝之胸中。已先领受悬崖高峻之境。故能动汝色体。而酸涩乃在汝形乎。即此推之。而诸受之妄。例可知矣。然则汝今现前。因违顺二境。而生损益二受。交驱互驰。而不休息。皆是虚明妄想所成。盖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为虚明妄想。且以虚故受。如太虚之受物。以明故受。如明镜之受形也。

  ○即前足心受酸涩处发明者。所谓一滴水墨。雨处成龙也。按受有三。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顺益即乐受也。违损即苦受也。合有非违非顺。即不苦不乐受。但是文略耳。

  由汝念虑。(即意识也)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此明想阴为融通妄想也。夫汝有念虑。所谓意识也。念虑一动。凡眼耳鼻舌身。皆听其使役。若汝色身。非与念虑同类。则身实念虚。虚实不伦。何因随念所使令耶。故凡目前种种取像。必因意识先动。而后诸根方取。足知此身与念相应。无顷刻离。正如歌舞工伎之人。随他拍转。拍缓则步缓。拍急则步急。五根于意亦然。意地若生。身轮动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故寤与形接。则为想。寐与神交。则为梦。想与梦。皆是独头意识为体。因想念而摇动妄情。顿失寂静真心。此想阴所以名融通妄想也。曰融通者。谓此想心在五根中。圆融通贯。非若诸根之滞而不融。局而不通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此明行阴为幽隐妄想也。夫行阴以变化为性。故又名化理。此化理迁流不住。运而又运。密密推移。在人一身。甲长发生。迁少至长也。气消容皱。迁壮成老也。生生灭灭。日夜相代乎前。所谓刹那刹那。不得停住。而无一人能觉悟者。其密移为何如也。阿难。若此行阴非汝身者。云何使汝甲生发长等。可见不离汝矣。若此行阴真汝身者。云何日夜变迁。曾无觉悟。可见不即汝矣。非汝是汝。二不可定。足知虚妄而非真矣。然则汝今诸行念念迁流。而不停者。幽而难见。隐而难知。良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岂不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乎。

  ○大抵受想行之三阴。虽皆属心。而文中皆要显与色身通贯。受则能令色身领境。想则能驱使于身。行则能迁变乎体。然虽说三阴通贯色身。而实要显身为念伦。非真实有也。

  又汝精明(即识精明元也)湛不摇处。(即湛若止水。皆指第八识也。迷位识阴虽通收前七。而修断位中前四阴尽。无复粗浮迁动。更何论于前七。应知此惟第八也)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薰。有何筹算。(犹云不可算量。言此方是验一物之不忘。而实持种之无量积习之无边也)阿难当知。此湛(即湛不摇处也)非真。如急流水望若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此想为前四妄想根本。故曰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串贯也。几微也。中串习几者。即睹物不忘。念念受薰也)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似无曰罔。似有曰象)。

  此明识阴为微细精想也。夫纯一不杂。而横竖洞照。曰精明。浮想已尽。而迁扰俱停。曰湛不摇。皆所谓第八识也。又汝今者。将以此精明湛不摇处。为真常乎。则汝一身。不出见闻觉知之六根。此根中之性。即是第八实体。若果精真。则不杂不妄。不应复受杂妄薰习矣。何因汝等。昔年曾睹之物。忘失已久。而再睹时。宛然如故。盖最初薰习。虽由前六。而记持不失。则第八之功。以第六如聚敛之臣。第七如传送之官。而第八如库藏之吏也。由一物之不妄推之。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尚能忆持多劫无量种习。念念受薰。不可筹算。岂止现生之多年乎。阿难当知。此湛不摇者。薰之以真则真。薰之以妄则妄。断非真常不动之性也。譬如急流之水。望之若安恬寂静。此但流急。故不见其流相。非真不流。藏识亦复如是。非真不动。以此是前四妄想根元。故受妄习。若非妄想根元。宁受前四妄习之薰哉。夫识阴既非确实精真。犹属妄习。然则此妄何时而方灭耶。要须六根互用之时。根隔合开之后。此之妄想。方以灭除。否则终不可灭也。故汝今现在见闻觉知六根之中。贯习几微。如所云睹物不忘。念念受薰者。似实而虚。似有而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而已。颠倒者。颠倒…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