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此轉令勸人持咒也。夫利根之人。依法辨魔。一超直入。更無留難矣。若諸末世愚鈍衆生。既不識禅那。而明悟處少。又不知說法。而多聞性缺。而心複好樂直修反聞大定。汝恐落于邪見。將何以保護之。惟勸彼專心一意。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誦亦不能。則寫于禅堂。或帶于身上。一切諸魔。自不能擾。蓋此咒心。是至尊至勝。第一法門。有不可思議之力也。十方如來。所以垂範修進者。無以複加矣。合而言之。論自利之智。則究竟之修進。非中路化城之止息也。論利他之悲。則最後之垂範。非始教不了之權義也。汝可不敬承以利己利他哉。
○最後有二義。若約當經。則此魔事。在末後宣揚。若約一大時教。則此經在法華已後宣說也。
○無問自說五陰魔境已竟。
阿難。即從座起(此句疑在下)聞佛示誨(此句疑在上)頂禮欽奉。憶持無失。于大衆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爲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爲並消除。爲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爲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爲此大衆。清明心目。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眼。
此複問五陰所以名妄想也。阿難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于大衆中。即從座起。重複白佛雲。世尊尋常但說此五陰法。皆是仗因托緣而生。曾未說此五陰皆本妄想生起。如色名堅固妄想。受名虛明妄想等。我等今日雖一往聞此微細開示。然不知此五種陰。何故通名妄想。既此五陰總名妄想。今日若欲刬除。爲當一時並盡。爲複次第漸除。若欲斷除。至于何處。方得盡其邊際。更願大慈無倦。重爲發宣。爲此現前大衆。清明心目。使不致迷眩。兼爲末世衆生。作將來眼。使有所尊循焉可也。
○鍾雲。曆觀五陰種種邪魔。皆生于各陰將盡未盡交界處。所謂邊際也。處最宜著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根身正報)及諸塵垢。(器界依報)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當是緣字)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此總示五陰皆以妄想爲本也。佛告阿難。我說五陰皆本妄想者。豈無其故哉。原夫精真妙明本覺之體。本來圓滿。本來清淨。纖毫不著。一物不留。若夫有生有死之根身。爲塵爲垢之器界。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死生即界內分段。受想行之叁陰也。塵垢即界外涅槃。識陰也。虛空即色陰也。取要言之。但是本覺中。元無五陰。皆因五種妄想。次第生起而已。所以然者。斯緣本覺妙明精真。本來圓淨。由妄想發生諸器世間。正如演若多妙自己之頭。而認鏡中之影。真本有而妄迷如失。如演若頭本在。而妄驚其失也。妄本空而誤迷爲有。如演若影非實。而錯認爲真也。夫五陰既從妄生。則本無因矣。汝等尋常。但知五陰從因緣生。迷無因之妄想。立有因之因緣。又迷有因之因緣。而立無因之自然。二計不忘。則五陰牢不可破矣。豈知彼虛空性。不動不壞。猶是虛幻而非真。何況因緣自然。本出衆生顛倒分別。豈有真實義哉。阿難。且汝果能知妄起處。猶可許汝說因緣也。若妄本無起處。可得而說。則說因說緣。本非實有。而爲不了義矣。何況並此因緣。亦未通達。複違因緣。而謬說自然。豈非迷執中之迷執耶。是故如來今日。與汝發明五陰本是妄想。一欲衆生了見五陰真正本因。而破除無難。二欲衆生捐舍五陰偏執情計。而達妄無惑也。
○鍾雲。開卷指人病根。在用諸妄想。此處乃將五重妄想。一一發明。是全經大起結。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
此下詳示五種妄想而此先明色陰爲堅固妄想也。色陰雖兼五根六塵。今圖易顯其與想相應。故且單就內身而言也。且汝不知色陰爲堅固妄想耶。即汝形體。先因父母妄想生起。以父母俱動愛染之想。而後有赤白二陰也。雖有父母想心。若汝中陰愛涎不發。決不能流愛爲種。而來父母想中結胎。以續其命。則知渾身都是妄想所成矣。正如我先所言。心想酢味。而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而足心酸起。懸崖不曾有。酢物不曾來。汝之身體。若非與妄想通爲一類。則口中之水。如何因人談酢而出乎。是故當知。汝現前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以父母己叁。和合一處。固結而不可解也。知根身。則知器界矣。彼堅明立礙。及堅覺寶成等。何莫而非堅固妄想乎。
○識動爲想。必我之想。合當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則前陰之命。轉爲後陰之命。嗣續不絕。所謂想中傳命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
此明受陰爲虛明妄想也。欲知受陰。即前色陰中一語。可以通之。如前所說臨高虛想。能令足心真受酸澀。豈非汝之胸中。已先領受懸崖高峻之境。故能動汝色體。而酸澀乃在汝形乎。即此推之。而諸受之妄。例可知矣。然則汝今現前。因違順二境。而生損益二受。交驅互馳。而不休息。皆是虛明妄想所成。蓋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名爲虛明妄想。且以虛故受。如太虛之受物。以明故受。如明鏡之受形也。
○即前足心受酸澀處發明者。所謂一滴水墨。雨處成龍也。按受有叁。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順益即樂受也。違損即苦受也。合有非違非順。即不苦不樂受。但是文略耳。
由汝念慮。(即意識也)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叁妄想。
此明想陰爲融通妄想也。夫汝有念慮。所謂意識也。念慮一動。凡眼耳鼻舌身。皆聽其使役。若汝色身。非與念慮同類。則身實念虛。虛實不倫。何因隨念所使令耶。故凡目前種種取像。必因意識先動。而後諸根方取。足知此身與念相應。無頃刻離。正如歌舞工伎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五根于意亦然。意地若生。身輪動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故寤與形接。則爲想。寐與神交。則爲夢。想與夢。皆是獨頭意識爲體。因想念而搖動妄情。頓失寂靜真心。此想陰所以名融通妄想也。曰融通者。謂此想心在五根中。圓融通貫。非若諸根之滯而不融。局而不通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消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
此明行陰爲幽隱妄想也。夫行陰以變化爲性。故又名化理。此化理遷流不住。運而又運。密密推移。在人一身。甲長發生。遷少至長也。氣消容皺。遷壯成老也。生生滅滅。日夜相代乎前。所謂刹那刹那。不得停住。而無一人能覺悟者。其密移爲何如也。阿難。若此行陰非汝身者。雲何使汝甲生發長等。可見不離汝矣。若此行陰真汝身者。雲何日夜變遷。曾無覺悟。可見不即汝矣。非汝是汝。二不可定。足知虛妄而非真矣。然則汝今諸行念念遷流。而不停者。幽而難見。隱而難知。良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豈不名爲幽隱第四妄想乎。
○大抵受想行之叁陰。雖皆屬心。而文中皆要顯與色身通貫。受則能令色身領境。想則能驅使于身。行則能遷變乎體。然雖說叁陰通貫色身。而實要顯身爲念倫。非真實有也。
又汝精明(即識精明元也)湛不搖處。(即湛若止水。皆指第八識也。迷位識陰雖通收前七。而修斷位中前四陰盡。無複粗浮遷動。更何論于前七。應知此惟第八也)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忘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薰。有何籌算。(猶雲不可算量。言此方是驗一物之不忘。而實持種之無量積習之無邊也)阿難當知。此湛(即湛不搖處也)非真。如急流水望若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此想爲前四妄想根本。故曰想元)甯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串貫也。幾微也。中串習幾者。即睹物不忘。念念受薰也)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似無曰罔。似有曰象)。
此明識陰爲微細精想也。夫純一不雜。而橫豎洞照。曰精明。浮想已盡。而遷擾俱停。曰湛不搖。皆所謂第八識也。又汝今者。將以此精明湛不搖處。爲真常乎。則汝一身。不出見聞覺知之六根。此根中之性。即是第八實體。若果精真。則不雜不妄。不應複受雜妄薰習矣。何因汝等。昔年曾睹之物。忘失已久。而再睹時。宛然如故。蓋最初薰習。雖由前六。而記持不失。則第八之功。以第六如聚斂之臣。第七如傳送之官。而第八如庫藏之吏也。由一物之不妄推之。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尚能憶持多劫無量種習。念念受薰。不可籌算。豈止現生之多年乎。阿難當知。此湛不搖者。薰之以真則真。薰之以妄則妄。斷非真常不動之性也。譬如急流之水。望之若安恬寂靜。此但流急。故不見其流相。非真不流。藏識亦複如是。非真不動。以此是前四妄想根元。故受妄習。若非妄想根元。甯受前四妄習之薰哉。夫識陰既非確實精真。猶屬妄習。然則此妄何時而方滅耶。要須六根互用之時。根隔合開之後。此之妄想。方以滅除。否則終不可滅也。故汝今現在見聞覺知六根之中。貫習幾微。如所雲睹物不忘。念念受薰者。似實而虛。似有而無。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而已。顛倒者。顛倒…
《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