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圓真淨妙心而有也。微細者。陀那細識也。精想者。識精明元也。何莫非妄想爲之本哉。
○既雲見聞覺知根中之性。即第八實體。識體是妄。而又克取根性者何居。六祖雲。識即覺也。何用轉乎。所謂亡國破家由汝。化家爲國。亦由汝矣。
○鍾雲。二乘不知八識。認湛不搖處。以爲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薩。所破止住相無明。能除轉現二識。猶未離湛不搖中。至湛不搖中所帶和合之妄。爲生死根者。則生相無明是也。惟如來能照見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盡情描出。此即四纏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識陰。此專指識陰邊際。湛入合湛之時。伏似無形。薰則複起。必至六根互用。識陰已盡。此之妄想。方得滅除。乃佛境界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此總結五陰爲妄想也。阿難。是五陰者。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故總名五受陰。又名五取蘊。雖淺深粗細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非真心本有。若見五陰有。即衆生世間也。若見五陰空。即真谛世間也。若了五陰實相。即中道第一義正覺世間也。離此五陰叁世間外。更無一法。能建能立。爲俗爲真。一代時教所诠。除此別無方便。迷此爲凡。悟此成佛。在人認取而已。
○受想並列五陰。而五陰皆有受有想。故曰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因字新舊注不同。俱涉強解。愚以爲陰字之誤耳)淺深。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惟記與亡。是想邊際。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此答前五陰詣何爲界也。陰之爲界。有淺有深。汝今欲知陰界之淺深乎。如色陰中。有相爲色。無相爲空。尋常但知有相之色爲色陰邊際矣。而不知無相之空。亦是色陰邊際也。蓋離諸色相。而棲心空淨。謂之一色邊。是知盡色而不盡空。皆未出乎色陰邊際。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陰中。根境相對曰觸。根境不對曰離。尋常但知領納違順二境爲受邊際。而不知不領納二境。亦是受邊際也。蓋斷諸取著。而不忘厭舍。猶住舍受之中。故佛于離幻之後。複教離離。是知盡觸而不盡離。亦未出乎受陰邊際。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想陰中。有念爲記。無念無忘。人但知念一切法爲想邊際。不知不念一切法。亦是想邊際也。蓋除諸念。而不除無念。是仍住于靜念之中。故曰。有念無念。同歸迷悶。又雲。莫謂無心真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是知盡記而不盡忘。亦未出乎想陰邊際。而一切無想。皆非究竟也。行陰中。迷位散心粗行爲生相。修位定心細行爲滅相。人但知散心粗行。喻如瀑流者。爲行邊際。而不知定心細行。喻如野馬者。亦是行邊際也。蓋細行似滅非滅。仍是清擾細遷。如定中人。不免爪生發長。足可爲驗。是知盡生而不盡滅。亦未出乎行陰邊際。而一切滅定。皆非究竟也。識陰中以有入爲湛入。謂泯行流而沒歸識海。以無入爲合湛。即流急不見其流。人但知行陰方消。識海初入。位當七信。齊于四果者。爲識邊際。而不知識海久停。區宇漸啓。位當十信。待入初住。證圓通者。亦是識邊際也。蓋合湛雖視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鹹不免于最細四相所遷。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終未出乎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以陰界之淺深而總較之。但知色爲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爲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至此。而五重妄想。可謂極盡其境界矣。
○鍾雲。上湛字。是工夫。下湛字。是本體。謂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與圓湛之體。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塵。分汝湛圓者爲識。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識之邊際。何以故。以湛了內。微細流注未斷故。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
此答前問五陰頓除漸斷也。汝問斷除五陰。爲頓爲漸。抑知其有理有事乎。夫此五陰根元。原是一重疊一重。次第而生起也。其生也。由一念不覺。而轉此覺心爲業識。因識有行。因行有想。因想有受。因受有色。是生因識有也。其滅也。先除色。次除受。次除想。次除行。而後除識。是滅從色除也。生則從細至粗。猶如著衣。滅則從粗至細。猶如脫衣。生滅之序如此。若單論滅除次第。則理與事。政自不同。蓋五陰之理圓。元從一念妄想而生。故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乘其一悟。而疑惑頓消。如暗夜驚杌爲鬼。奔馳荒越。一旦被人說破。鬼想全消也。若破除之事顯。明從五層重疊逆破。故一念之間。未能頓除。心因次第。乃可得盡。如鬼想雖以全消。馳途豈能遽返。要須曆返前途。方歸舊處也。夫此破五陰而入初住。與前解六結而入圓通。總是一理。故從色空以至湛入。即解前叁結也。自湛入至于合湛。即解後叁結也。我前示汝劫波巾結。次第而解。法喻照然。何不明了。汝當即彼悟此。方爲善領佛誨。何乃忽略于彼。而再問于此耶。我之告汝。盡于此矣。汝應將此五陰。一一了達。知其根元。全是妄想。使心得開通。不爲所惑。則自利之道在是矣。又複將此傳示將來。使末法之中。諸修行者。皆識得五陰虛妄。則深厭自生。識妄。則知有涅槃果性之爲真。厭生。則不戀叁界生死之可樂。而利他之道在是矣。阿難勉之。
○問。頓悟漸除之義何如。答。如大海猛風頓息。是頓悟也。波浪漸停。是漸除也。如孩子諸根頓生。是頓悟也。力量漸備。是漸除也。似曦光頓出。是頓悟也。霜露漸消。是漸除也。似春筍頓長。即與母齊。是頓悟也。枝葉分敷。節節而上。是漸除也。
○頓悟而不漸除。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終非正修真叁摩地也。此四句。乃千佛相傳之的訓。萬世不易之宏規也。
○正宗分竟。
流通分第叁
問。此經與法華既爲一轍。法華流通勸贊之文。品品有之。而此流通之文。何甚少耶。答。法華廢立之初。疑深信淺。故洗蕩疑情爲詳。而發揮理行爲略。此經開顯之久。疑消信定。故發揮理行爲詳。而洗蕩不信爲略也。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此先舉功令較也。阿難。若複有人于此。舉遍滿十方虛空。盈滿都是七寶。財無盡也。將此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田無盡也。承事供養。心無虛度。念無盡也。于汝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功德。得福爲多與否。蓋不問而知其多矣。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此較定無量也。阿難答言。如佛所雲。十方虛空。則無盡矣。盈滿珍寶。則無邊矣。以我所聞。昔有衆生。施佛七文之錢。功至微也。而舍身之後。猶獲轉輪王報。況複現前虛空。既窮十方。佛土充遍。皆施珍寶。思議尚不能及。其視七錢何如。以彼例此。而得福更有邊際耶。
阿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此因向下弘經之功至少而滅罪獲福至多恐難信及。故此先明佛無不實不真之語令其谛信之也。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設立戒律。先戒妄語。若諸佛如來而語先自妄。必不然矣。故知其語無虛妄也。既無虛妄。則今日之語。汝可不谛信之哉。
若複有人。身具四重(殺盜淫妄)十波羅夷。(即十惡也。譯名棄。五刑如斬。蓋惡報之極重者)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言弘經獲福之多也。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惡。惡因極矣。瞬息遍經十方地獄。惡果極矣。此將墮地獄之人。若能暫爾發心。將此大定圓通深入之一門。于末劫聖遠魔強之日。開示末學難進易退之人。將見是人罪障。應此一念。即得消滅。如湯潑雪。如火爇草。無不灰蕩者矣。且不但只消惡業而已。複能轉苦爲樂。令其所受地獄。變成安樂國土。而往生其中。樂何如也。且不惟只滅重罪而已。而且獲福超前。視前七寶供佛之人所得之福。百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福何如也。良以斯經開如來秘密之寶藏。獲本然周遍之家珍。成塵刹互融之佛果。故非財施之多。執相之供。有爲之果。所能及矣。夫一念弘經尚能如此。何況久弘。一念之弘。不過一句一偈。尚能如此。何況一句半部。乃至全經。重罪之人。尚能如此。何況輕罪無罪。乃至有福多福之人。其果報殊勝。又何可量哉。
阿難。若有衆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此顯無罪者之持經持咒功德無盡也。阿難。若有衆生。能誦此首楞嚴經。能持此首楞嚴咒。如我八音四辨。稱揚斯人。滅如上罪。獲如上福。窮盡劫數。尚不能盡。夫持誦方得聞慧。其功德已有如是。何況進于思修者哉。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複魔業。
若乃從聞思修者。依我教中之言。如我之教而行道。頓悟漸除。一門深入。從初發心。以至成佛。中間更無諸委曲相。如水赴壑。似箭穿空。無複魔障爲之留難。又何慮小乘化城之中止。漸教曆證之遲延哉。是則此之流通。據文無幾。而研究詞旨。雖重篇累帙。亦不能過。豈非以約收博。無所遺余。所謂我爲法王。于法自在。信不誣矣。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于仙而特加聖字。是居仙趣。而修內教。希獲童真妙果者)並初發心大力鬼神。(于鬼神特加發心者。表其建志護法。而具大神通力洞無畏。此之二衆。皆能弘護流通。八部收之未盡。故增列之于此也)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此經家所設以明法會欣慶也。佛說是楞嚴經已。在會大衆。自比丘以至鬼神。既聞正宗。而獲本妙圓心。複聞流通。而知究竟弘益。近無墮惡之憂。遠有證真之望。慶幸非常。皆大歡喜。向佛作禮。而去歸本處。各歸自心不動道場。或修習。或弘通。非如世人。離法會而遂成散亂也。
○鍾伯敬雲。此經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總持叁昧。薰修奢摩他路。開示衆生。妙在一門超出。由慶喜限多聞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見而直指人心。七處之破。寶鏡磨塵而本明自現。十番之顯。金錍刮膜。而幻影隨消。斥攀緣。則心不是心。示真覺。則見猶離見。既顯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談真。窮陰入處界。而列爲四科。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會地水火風。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叁谛圓融。本如來藏。而含吐十虛。隨衆生心。而發揮諸相。乃至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現寶刹于毛端。轉*輪于塵裏。得無挂礙者。倒想銷于億劫。不隨分別者。狂心歇即菩提。圓頓機。已解密因中下器。須陳妙行。于是開遠客還家之路。指天王賜屋之門。诘諸聖之本因。依證悟說最初方便。順此方之教體。選音聞爲第一圓通。次爲攝心。乃重持戒。依先世尊。舉揚清淨明誨。現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叁學圓具。而所證非偏。諸妄消亡。而不真何待。況複精研七趣。隨業受生。痛喻六交。因習招報。示五十重禅那之境。深防愛見邪魔。具八萬種解脫之機。對治塵勞煩惱。保持覆護。囑勸弘宣。在始在終。無非修證了義。或破或立。不離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諸闡提。隳彌戾車。從叁摩地。得無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立聖位。或從互用而超至後心。坐大道場。登無上覺。一切事。究竟堅固。廣開菩薩多方便門。十方界。任運縱橫。同入如來妙莊嚴海。其教至矣。
《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