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P8

  ..续本文上一页妙圆真净妙心而有也。微细者。陀那细识也。精想者。识精明元也。何莫非妄想为之本哉。

  ○既云见闻觉知根中之性。即第八实体。识体是妄。而又克取根性者何居。六祖云。识即觉也。何用转乎。所谓亡国破家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钟云。二乘不知八识。认湛不摇处。以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萨。所破止住相无明。能除转现二识。犹未离湛不摇中。至湛不摇中所带和合之妄。为生死根者。则生相无明是也。惟如来能照见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尽情描出。此即四缠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识阴。此专指识阴边际。湛入合湛之时。伏似无形。薰则复起。必至六根互用。识阴已尽。此之妄想。方得灭除。乃佛境界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此总结五阴为妄想也。阿难。是五阴者。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故总名五受阴。又名五取蕴。虽浅深粗细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非真心本有。若见五阴有。即众生世间也。若见五阴空。即真谛世间也。若了五阴实相。即中道第一义正觉世间也。离此五阴三世间外。更无一法。能建能立。为俗为真。一代时教所诠。除此别无方便。迷此为凡。悟此成佛。在人认取而已。

  ○受想并列五阴。而五阴皆有受有想。故曰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因字新旧注不同。俱涉强解。愚以为阴字之误耳)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亡。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是识边际。

  此答前五阴诣何为界也。阴之为界。有浅有深。汝今欲知阴界之浅深乎。如色阴中。有相为色。无相为空。寻常但知有相之色为色阴边际矣。而不知无相之空。亦是色阴边际也。盖离诸色相。而栖心空净。谓之一色边。是知尽色而不尽空。皆未出乎色阴边际。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阴中。根境相对曰触。根境不对曰离。寻常但知领纳违顺二境为受边际。而不知不领纳二境。亦是受边际也。盖断诸取著。而不忘厌舍。犹住舍受之中。故佛于离幻之后。复教离离。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亦未出乎受阴边际。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想阴中。有念为记。无念无忘。人但知念一切法为想边际。不知不念一切法。亦是想边际也。盖除诸念。而不除无念。是仍住于静念之中。故曰。有念无念。同归迷闷。又云。莫谓无心真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是知尽记而不尽忘。亦未出乎想阴边际。而一切无想。皆非究竟也。行阴中。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人但知散心粗行。喻如瀑流者。为行边际。而不知定心细行。喻如野马者。亦是行边际也。盖细行似灭非灭。仍是清扰细迁。如定中人。不免爪生发长。足可为验。是知尽生而不尽灭。亦未出乎行阴边际。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识阴中以有入为湛入。谓泯行流而没归识海。以无入为合湛。即流急不见其流。人但知行阴方消。识海初入。位当七信。齐于四果者。为识边际。而不知识海久停。区宇渐启。位当十信。待入初住。证圆通者。亦是识边际也。盖合湛虽视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识境。咸不免于最细四相所迁。是知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终未出乎识阴边际。所谓清光照眼。犹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以阴界之浅深而总较之。但知色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浅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为识。而不知合湛亦识者。知识界之浅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识者。知识界之。深者也。至此。而五重妄想。可谓极尽其境界矣。

  ○钟云。上湛字。是工夫。下湛字。是本体。谓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与圆湛之体。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尘。分汝湛圆者为识。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识之边际。何以故。以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断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此答前问五阴顿除渐断也。汝问断除五阴。为顿为渐。抑知其有理有事乎。夫此五阴根元。原是一重叠一重。次第而生起也。其生也。由一念不觉。而转此觉心为业识。因识有行。因行有想。因想有受。因受有色。是生因识有也。其灭也。先除色。次除受。次除想。次除行。而后除识。是灭从色除也。生则从细至粗。犹如著衣。灭则从粗至细。犹如脱衣。生灭之序如此。若单论灭除次第。则理与事。政自不同。盖五阴之理圆。元从一念妄想而生。故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乘其一悟。而疑惑顿消。如暗夜惊杌为鬼。奔驰荒越。一旦被人说破。鬼想全消也。若破除之事显。明从五层重叠逆破。故一念之间。未能顿除。心因次第。乃可得尽。如鬼想虽以全消。驰途岂能遽返。要须历返前途。方归旧处也。夫此破五阴而入初住。与前解六结而入圆通。总是一理。故从色空以至湛入。即解前三结也。自湛入至于合湛。即解后三结也。我前示汝劫波巾结。次第而解。法喻照然。何不明了。汝当即彼悟此。方为善领佛诲。何乃忽略于彼。而再问于此耶。我之告汝。尽于此矣。汝应将此五阴。一一了达。知其根元。全是妄想。使心得开通。不为所惑。则自利之道在是矣。又复将此传示将来。使末法之中。诸修行者。皆识得五阴虚妄。则深厌自生。识妄。则知有涅槃果性之为真。厌生。则不恋三界生死之可乐。而利他之道在是矣。阿难勉之。

  ○问。顿悟渐除之义何如。答。如大海猛风顿息。是顿悟也。波浪渐停。是渐除也。如孩子诸根顿生。是顿悟也。力量渐备。是渐除也。似曦光顿出。是顿悟也。霜露渐消。是渐除也。似春笋顿长。即与母齐。是顿悟也。枝叶分敷。节节而上。是渐除也。

  ○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非正修真三摩地也。此四句。乃千佛相传之的训。万世不易之宏规也。

  ○正宗分竟。

  流通分第三

  问。此经与法华既为一辙。法华流通劝赞之文。品品有之。而此流通之文。何甚少耶。答。法华废立之初。疑深信浅。故洗荡疑情为详。而发挥理行为略。此经开显之久。疑消信定。故发挥理行为详。而洗荡不信为略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此先举功令较也。阿难。若复有人于此。举遍满十方虚空。盈满都是七宝。财无尽也。将此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田无尽也。承事供养。心无虚度。念无尽也。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功德。得福为多与否。盖不问而知其多矣。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此较定无量也。阿难答言。如佛所云。十方虚空。则无尽矣。盈满珍宝。则无边矣。以我所闻。昔有众生。施佛七文之钱。功至微也。而舍身之后。犹获转轮王报。况复现前虚空。既穷十方。佛土充遍。皆施珍宝。思议尚不能及。其视七钱何如。以彼例此。而得福更有边际耶。

  阿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此因向下弘经之功至少而灭罪获福至多恐难信及。故此先明佛无不实不真之语令其谛信之也。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设立戒律。先戒妄语。若诸佛如来而语先自妄。必不然矣。故知其语无虚妄也。既无虚妄。则今日之语。汝可不谛信之哉。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杀盗淫妄)十波罗夷。(即十恶也。译名弃。五刑如斩。盖恶报之极重者)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言弘经获福之多也。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恶。恶因极矣。瞬息遍经十方地狱。恶果极矣。此将堕地狱之人。若能暂尔发心。将此大定圆通深入之一门。于末劫圣远魔强之日。开示末学难进易退之人。将见是人罪障。应此一念。即得消灭。如汤泼雪。如火爇草。无不灰荡者矣。且不但只消恶业而已。复能转苦为乐。令其所受地狱。变成安乐国土。而往生其中。乐何如也。且不惟只灭重罪而已。而且获福超前。视前七宝供佛之人所得之福。百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福何如也。良以斯经开如来秘密之宝藏。获本然周遍之家珍。成尘刹互融之佛果。故非财施之多。执相之供。有为之果。所能及矣。夫一念弘经尚能如此。何况久弘。一念之弘。不过一句一偈。尚能如此。何况一句半部。乃至全经。重罪之人。尚能如此。何况轻罪无罪。乃至有福多福之人。其果报殊胜。又何可量哉。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此显无罪者之持经持咒功德无尽也。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首楞严经。能持此首楞严咒。如我八音四辨。称扬斯人。灭如上罪。获如上福。穷尽劫数。尚不能尽。夫持诵方得闻慧。其功德已有如是。何况进于思修者哉。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若乃从闻思修者。依我教中之言。如我之教而行道。顿悟渐除。一门深入。从初发心。以至成佛。中间更无诸委曲相。如水赴壑。似箭穿空。无复魔障为之留难。又何虑小乘化城之中止。渐教历证之迟延哉。是则此之流通。据文无几。而研究词旨。虽重篇累帙。亦不能过。岂非以约收博。无所遗余。所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信不诬矣。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于仙而特加圣字。是居仙趣。而修内教。希获童真妙果者)并初发心大力鬼神。(于鬼神特加发心者。表其建志护法。而具大神通力洞无畏。此之二众。皆能弘护流通。八部收之未尽。故增列之于此也)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此经家所设以明法会欣庆也。佛说是楞严经已。在会大众。自比丘以至鬼神。既闻正宗。而获本妙圆心。复闻流通。而知究竟弘益。近无堕恶之忧。远有证真之望。庆幸非常。皆大欢喜。向佛作礼。而去归本处。各归自心不动道场。或修习。或弘通。非如世人。离法会而遂成散乱也。

  ○钟伯敬云。此经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薰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限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破。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十番之显。金錍刮膜。而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示真觉。则见犹离见。既显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谈真。穷阴入处界。而列为四科。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会地水火风。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谛圆融。本如来藏。而含吐十虚。随众生心。而发挥诸相。乃至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现宝刹于毛端。转*轮于尘里。得无挂碍者。倒想销于亿劫。不随分别者。狂心歇即菩提。圆顿机。已解密因中下器。须陈妙行。于是开远客还家之路。指天王赐屋之门。诘诸圣之本因。依证悟说最初方便。顺此方之教体。选音闻为第一圆通。次为摄心。乃重持戒。依先世尊。举扬清净明诲。现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学圆具。而所证非偏。诸妄消亡。而不真何待。况复精研七趣。随业受生。痛喻六交。因习招报。示五十重禅那之境。深防爱见邪魔。具八万种解脱之机。对治尘劳烦恼。保持覆护。嘱劝弘宣。在始在终。无非修证了义。或破或立。不离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立圣位。或从互用而超至后心。坐大道场。登无上觉。一切事。究竟坚固。广开菩萨多方便门。十方界。任运纵横。同入如来妙庄严海。其教至矣。

  

《楞严说通卷十(刘道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