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六品 安忍▪P5

  ..續本文上一頁于從有情中産生善法,因此衆生之田與佛之田二者中生佛法,《真實攝法經》中雲:“衆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獲得諸佛法,顛倒修行不應理。”

   卯二(教義成立)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遣除诤論。

   辰一、真實宣說: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豈有此道理?

   若想:由于這一教義沒有依據的理證,因而不是可信之處。有理可依,經常令衆生歡喜者能獲得圓滿波羅蜜多的佛果。因此,從依靠衆生與佛陀成就佛果的正法這一角度來說是相同的,對佛陀應當恭敬而不恭敬衆生這是何道理,根本沒有理由。

   辰二、遣除诤論: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假設有人想:這兩者功德截然不同,因而不應當同等恭敬。並不是從自心功德的角度安立爲同等的,而是從依靠衆生與佛陀二者能成就佛果這一點而安立平等的。因此,與佛陀相同,一切衆生也具有産生佛陀的功德,爲此說他們同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此外,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現世中也會獲得福德,原因是衆生尊貴,如果無有衆生的對境,那麼也就無有福德可言,對佛陀起信的福德也是由于佛陀的優勝尊貴。

   助修成佛故,許衆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總而言之,由于具有成佛的同等助緣,因而承許衆生與佛平等,然而任何衆生的功德不可能與無邊功德海的諸佛平等。

   唯佛功德齊,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猶嫌不得足。

   不僅如此,而且圓滿具足一切殊勝功德的唯一補特伽羅就是佛陀,爲了供養具足佛陀少分功德者,即使獻上整個叁界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功德不同。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然而,從能生起殊勝佛法的角度而言,一切衆生也具有,僅以這一點相符,就理應供養衆生。

   醜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分二: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寅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分二:一、當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過。

   卯一、當恭敬之理由: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對于無有虛僞狡猾作爲一切有情的至親的諸佛與菩薩所行所爲唯一饒益無邊衆生,因而除了令衆生歡喜以外何以回報佛菩薩的深厚恩德?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

   只有利益衆生方可報答爲了衆生舍棄身體入于無間地獄的佛陀之恩,因此我無論遭受再大的損害,叁門的一切行爲都要善妙,唯一行持利益他衆之事。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衆?

   衆生的主尊——佛陀尚且爲了衆生不惜舍棄自己的身體,而愚昧無知的我怎麼能貢高我慢、不行侍候衆生的事情呢?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衆生安樂,諸佛歡喜,傷害衆生,佛陀也會悲傷,令衆生歡喜,諸佛自然會欣悅,冒犯加害這些有情,就會障礙佛陀愉悅,因此等于傷害佛陀。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譬如,周身燃火之人,不會以所求的一切功德而心情快樂。同樣,如果傷害衆生,(憑什麼取悅諸佛?)那麼顯然無有其它令大悲諸佛歡喜的方法。

   卯二、忏悔不敬之過:

   因昔害衆生,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我因爲曾經加害衆生而令大慈大悲的諸佛不悅傷心,今日對所造的一切罪業分別忏悔,祈求諸佛原諒寬恕。

   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從今以後爲了使諸位善逝歡喜,一定要製止損害衆生,作爲世間的奴仆,任憑許多衆生腳踏在我的頭頂,甯死也不反抗,以此令所有世間的怙主喜悅。

   寅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悲憫一切有情的尊主佛陀證悟法界等性並以自他相換的方式視衆生爲自己,這一點毋庸置疑。既然了達衆生的本體就是怙主佛陀,我爲什麼還不恭敬衆生呢?理當恭敬。

   醜叁(觀察果當恭敬)分叁:一、宣說取悅衆生是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叁、攝義。

   寅一、宣說取悅衆生是諸善之因:

   悅衆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取悅有情能令善逝欣喜,也能真實成辦自己的利益,又能遣除一切世間的痛苦,所以我應當恒常修行安忍。

   寅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

   譬如大王臣,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複,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譬如,國王的某位大臣傷害衆多民衆,然而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人們,想到以後的功過,盡管當時有能力卻也不進行報複,因爲他們明白表面看來對方似乎只是孤身一人,無有兵旅,勢單力薄,其實不然,國王的強大勢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作害者雖然力量薄弱,但也絕不應不屑一顧輕視忽略他。

   悲佛與獄卒,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樣,地獄的看守與大慈大悲的佛陀就是我的怨敵們的依怙靠山,獄卒會反過來對我進行報仇加害,佛陀會不悅悲傷。就像百姓對暴君作小小的罪業也會大禍臨頭,因而應當如同民衆百般取悅君王一樣令所有衆生皆大歡喜。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終成無上覺。

   盡管使殘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但也不致于像使衆生不悅那樣遭受地獄的損害。同樣,即便令國王心花怒放,也不可能賜予像取悅衆生那樣獲得佛果。因此,喻義二者利害並不相等。

   寅叁、攝義: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爲什麼還見不到令衆生喜悅的果報呢?暫且不說未來成就正覺,就是今生中也享受豐厚財富、美名遠揚的快樂,不僅是現世,而且住于輪回中時,其它生世中也會因安忍而感相貌端嚴等、具足無病、名聲榮譽等,長壽百年,獲得轉輪王的圓滿安樂。

   于無始害恩德者,受苦成就大樂因,

   觀察能所嗔不成,莫嗔焚心諸智者。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六品 安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