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陸西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王法祖 校定

  △四行陰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至)此則名爲行陰區宇。

  五陰前粗後細。故想盡則無粗重影事。雖觀萬象而無想念。故如鏡鑒之明。無粘無迹。虛受照應。了無陳習。唯一精真明極如此。故幽隱行陰。于是披露也。行爲萬化生滅相根元故。其想披露。凡彼十二類生之元。無不殚見。然雖未能見彼修因趨果。因由谛緒。已能總見生類。但由行起名。此行陰者。爲同生基。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至)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生滅不停。業運常遷。名衆生濁。即行陰之體也。故行陰盡者。則能超之。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夢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稱正知奢摩它。又稱凝明正心。皆想盡之相也。外境皆由心召。故想盡凝明。則天魔不至。從此唯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計。是即陰魔也。生類本即同生基也。于本類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見己之行元也。幽清動元。即行元也。既見此已。遂以一切生滅。皆圓于此。而不進窮識因本末。遂立二無因論。

  △二無因論  其目有二

  自此以下十種皆禅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至)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機既破。則根離區穴。而眼清淨。故能洞見衆生。業流灣環。隨業輪轉。不能自出。以其未脫識陰。定力有限。故八萬劫外。冥無所見。以無所見故。計本無因也。生機全破。機喻擾動。即行陰也。不爲想陰所覆。故雲全破。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至)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謬執生根。不達化理。以人竟爲人。乃至黑竟爲黑。無複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見道。末亦無成。故曰末無因也。

  △二遍常論  其目有四

  阿難是叁摩中諸善男子(至)不曾散失計以爲常。

  由妄計行陰。爲生滅圓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識行等。皆起妄計。或撥生滅而計常。或存生滅而計常。或認識神而計常。或起邪見而計常。今此窮心境。性本無因無生滅。故以十方衆生生滅之理。皆則循環。本無散失。此撥生滅而計常也。想陰盡者。依心境二法修觀故。功力能知二萬劫事。後四萬八萬例此。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計以爲常。

  衆生依地水火風生滅。而四性元則常住。則諸生滅法。皆有體常。此存生滅而計常者也。

  叁者是人窮盡六根(至)窮不失性計以爲常。

  六根及末那執受。即八識也。心意識中。本元即識神也。八識元由。惟佛八地菩薩能窮。若真能窮盡。則入知境。離心意識。今此惟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謂其本性恒常。衆生依之。循環而住。不曾散失。此認識神而妄計也。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至)因心所度計以爲常。

  想元想陰也。生理行陰也。妄謂流轉生滅。皆屬想心。今已永滅。則不生滅。理自然屬行。不知行陰。即生滅元。是起邪見而妄計也。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至)名爲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叁四顛倒見  其目有四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妙明圓湛。離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從是計我。偏凝不動。遂以爲常。而諸衆生。于生于死。計他無常。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至)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謂叁禅以下。終爲叁災所壞。名無常種性。四禅以上。災不能壞。名究竟常。

  叁者是人別觀我心(至)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前于一法作無計。此于一性作二計。皆妄計也。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至)今已滅盡名爲無常。

  幻陰一體。遷流一相。而且執是執非。見今見昔。而以流者爲常。遷者爲滅。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至)名爲第叁外道一分常論。

  △四有邊論  其目有四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分位有四。乃生滅分位也。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至)計相續心名爲無邊。

  生元流用行陰也。因遷流計叁際。以過者已滅。來者未見。故名有邊。見在相續。故名無邊。不知真際。本非有邊。非無邊也。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至)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我曾下。謂但見彼人。現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計彼性。以爲有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至)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性。

  △五矯亂論  其目有四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此觀萬化。見其不齊。遂生異解。不能決擇。故矯亂其語。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至)除無之外無所言說。

  互互無。念念滅相也。

  叁者是人谛觀其心(至)除是之外無所言說。

  各各有。念念生相也。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至)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六計後有  正計 旁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無盡流即行相續也。以生滅滅盡。相繼不絕。故知死後有相。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至)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前色即目前雲色。行中相續亦色也。作此四計。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從此。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旁計有爲無爲諸法。畢竟並驅者。計煩惱菩提不相陵滅。皆後有也。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至)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七計後無  正計 旁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陰性消散。謂色受想滅也。生理即行也。謂無受想。則行亦滅也。此約四陰。現前因亡。未來果滅。因果合論。故成八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至)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八計八但非  正計 旁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行存即有相也。受想滅即無相也。以前後相例。則存者終無。雖有非有。滅者會有。雖無不無。四陰雙計。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至)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叁陰爲滅。相本雖有。不有遷流。爲存相故。觀無不無。隨得一緣。于四陰中。隨舉一陰。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諸行。一切遷流法也。因見行陰。遷訛不定。遂有邪悟。謂一切法有無俱非。不可定指。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至)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九計斷滅  正計 旁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是人墮入七斷滅論。

  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入人天七處。後皆斷滅。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至)現前消滅滅已無複。

  身滅即欲界人天二處也。欲盡初禅也。苦盡二禅也。極樂叁禅也。極舍四禅及無色也。是名七際。謂七際事相。皆現前消滅。更無複生。終歸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至)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十計涅槃  正計 旁計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至)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轉依者。轉生死爲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圓明理。遂以欲界即轉依處。或以初禅離欲二禅離苦叁禅極喜極舍即轉依處。是謂五涅槃也。不知皆屬有漏。非無爲果。非究竟處。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吳興曰。此雲心魔。後識陰雲見魔。即煩惱魔也。

  △五識陰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至)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通敘行滅識現也。行爲世間遷流之體性。擾動生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脈。能隱晦性天。馳逸六根。淚擾內湛。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故行陰盡者。生機綱紐。倏然隳裂。感應懸絕。而性天將大明悟。六根無複馳逸。以不馳逸故。內外湛明。以無樞穴故。人無所入。反動而靜。深之又深。故曰內外。涅槃性天。爲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叁陰盡。如雞初鳴。雖爲曙兆。猶沈二陰。精色未分。此行陰盡。如雞後鳴。唯余一陰。故將大明悟也。受命元由識陰也。以行滅識現故深達。無樞穴故可觀。無遷流故可執。無生機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識所變故。已獲其同。性天精色。雖未明徹。而幽秘之相。已漸發現。此識陰之相也。

  【解01】若于群召已獲同中(至)顛倒妄想以爲其本。

  群召同中。即十二類之命元識陰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門。使根合而不分。界開而不隔。則見聞圓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內之身心。無複留礙。此識陰盡之相也。性木一真。由塵隔越。性用之間。同異失准。名爲命濁。爲識陰之體。故識盡則超之識。乃妄覺影明。原無自體。由顛倒起。故名罔象虛無顛倒妄想。

  △識陰狂解  其目有十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識由行流。故識空則返元。既空行陰。故已滅生滅。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而能漸破識陰。消磨六門。故已六知根。淴合無隔。諸類覺性。通融不二。故能入于圓元。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也。若以此爲真所歸地。而立爲真因。則墮因所因執。蓋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認阿賴耶識未形之前冥然初相。爲所歸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歸。即因即果。皆墮所妄。所以違圓通背涅槃。今人于真性。辄起識心。計因果生見解。有所得有所歸。皆則得于識元。歸于冥谛而已。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生大慢天成遍圓種。

  執識元爲自體。而謂一切衆生自此流出。遂執我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摩醯首羅。即色頂魔王也。妄計我能現起無邊衆生。亦能非能之類也。能爲心能事果者。依我能爲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即醯羅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以識元爲所歸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計生起流出之處。爲真常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妄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見生滅法。以非常爲常。故名常非常執。既計彼能生我。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由依識元。妄計常住。故曰妄因依心。成妄計果。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故名倒圓。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