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竟。終成鈍果。外道依此。無所歸宿。終迷有漏。修出世心。至此終極。粗業已無。唯識性爲滯。苦奮然脫此。斯出叁界矣。然此但示凡淺升進。苦深智體之。亦可頓超真證。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無色天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叁界由妄。發生七趣。由妄取著。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即妄取之幽本也。
△修羅趣
複次阿難是叁界中(至)雲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以殺盜淫叁爲根本。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墜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因有而墜。以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正定。則妙性常寂。無複輪回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也。無無亦滅。言分別情忘也。業斷情忘。則叁種妄本。名迹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修正定也。
阿難不斷叁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詳辨魔境第二十九
魔謂五魔。境謂陰境。然必境受其邪。然後魔乘其便。故須詳而辨之。魔境開之有五。曰陰魔。煩魔惱。生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陰魔天魔而已。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即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至)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化迷。謂隨迷轉變也。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至)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喻片雲。以明世界虛幻微芒。易以消殒也。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虛空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發真不迷。則無安立。故自消殒。
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至)如何敢留惱亂禅定。
以後皆言悟則無咎。蓋謂是也。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破五陰現境
△一色陰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此則名爲色陰區宇。
陰以覆蔽爲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吳興指此。屬爲觀行。此蓋禅那得力之處。塵勞暫息之時。定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目處暗。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至)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五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爲迷礙而已。最初一念空見不分。名爲劫濁。乃色陰之體也。故色陰盡。則能超之色陰者。始因父母與己叁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色陰現境
五陰現境。皆汝心中成就破亂。只在迷悟之間故。今詳示使不著邪見。其目有十。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段純是魔境。與前九不同。
【解01】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宜保持覆護。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二受陰
【解02】阿難。彼善男子。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鏡中現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魔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
受以領納前境爲義。已破色陰。內外虛融。故能見諸佛心。見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如鏡現像。謂清淨虛融。了無形礙也。雖具妙體。而未能運用。如魔寐人。蓋爲受所覆故。
若魔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受陰消歇。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妄起見覺。泊擾湛性。名爲見濁。即受陰之體也。故受陰盡即消之。因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曰。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受陰現境 其目有十
【解03】阿難。彼善男子。當于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抑遏過分。忽于其中。發無窮悲。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中受陰定中也。既破色陰。無複幽黯。故得大光耀。
阿難。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我慢無比。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沈憶不散。將以此爲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爲聖證。不則爲憶魔。旦暮撮心。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受陰未盡。故進無新證。色陰已消。故退失。故居進退無依。名中隳地。以無依無見故。枯渴沈想。而招憶魔。憶心妄系。有如撮懸。
又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胸中。得少爲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人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互有所失。
又彼定中。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曆覽二際。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或自割己肉。或走入山林。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進退失守。故心生艱險。以成邪憂。
又彼定中處清淨中(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解01】又彼定中。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解02】又彼定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名多作無聞比丘。疑誤衆生。入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解03】又彼定中。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飲酒啖肉。廣行淫穢。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解04】又彼定中。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忽有無量愛生。愛極發狂。便爲貪欲。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爲菩提道。攝其凡愚。其數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結勸文。同前色陰。
△叁想陰
【解05】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其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此則名爲想質區宇。
想者。心慮浮相。識情妄習。能覆妙明。障聖道。彼受陰盡者。其心離身。去住自由。已能成就。得意生身之因。然尚爲想陰所覆。譬如有人睡寐寱言。雖則別無所知。而已成音韻倫次。此想陰之相也(寱音義)。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爲其本。
無動則生滅想亡。覺淨則始終念滅。故一倫生死。首尾圓照。憶識誦習。發知見塵。名煩惱濁。即想陰之體也。故想盡則超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想酢梅。能通質礙。故雲融通妄想。
△想陰現境 其目有十
首言天魔附人。次及鬼魔兼附。
彼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讦露人事不避譏嫌。
邪定能具五通。本業宿業。畜生後報也。此二宿命通。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
口中好言未來禍福(至)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叁惑盡者。方棄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見楞伽經。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