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遇时 校定
△天趣
诸天皆相蹑增升。种种不一。各以类聚。若或使之。而实无使之者。自食其报。当如是也。如今审户三等九则。谁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则。竟称上上户矣。故后云。此但示凡识升进。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不消渐进。其说良是。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须焰摩天
兜率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未能离欲。但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命终之后。能生初天。夫六天皆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约欲微增胜者而言。盖以欲爱为轮回根本。前之沦坠。固始于此。此之超腾。亦始于此。若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但能疾断根本。亦庶乎轮回可出而生天可冀矣。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日月居西弥山腰。忉利居其顶上。此天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以澄莹增明故。能超而增胜。不得全味者。未全清净之味。以尚有微爱在也。
△须焰摩天 一名时分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但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故又名时分天。
△兜率陀天 一名知足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事也。
△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虽出尘扰。未能绝欲。
△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初禅三天
梵众
梵辅
大梵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此人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应念而生梵世。初名梵众。则兆庶而已。梵辅则王臣也。大梵则天王也。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戒相应。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前由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欲流则趋于生死。虽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而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已离欲界八苦。故曰。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
△二禅三天
少光
无量光
光音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而升进者。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二禅以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言说。但以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而忧悬。较之苦恼。则竟轻矣。
△三禅三天
少净
无量净
遍净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力犹劣。则但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曰少净。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扩充。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归托于是矣。托谓托此以归寂。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禅九天
四根本
福生
福爱
广果
无想
五不还
无烦
无热
善见
善现
色究竟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曰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苦乐顿舍。名为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天名福爱。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天。分为二岐。一直往道趋广果。一迂僻道趋无想。苦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则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无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趋无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心虑灰凝。成无想定。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三天兼之。大梵无寻惟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兼而离之。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亦名天净居。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以下无欲灭业也。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有厌有舍。犹是心与境斗。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斗心不交。犹有交地。此则心机无对。故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
十方世界妙见圆成(至)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一切俱无。圆见十方。故名善见。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定慧精明。融炼自在。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自此以还名为色界。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得见。独行无交者。离欲染也。未尽形累者。尚有色质也。
△无色界四天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无想外道之别报。或舍厌天人之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
△分岐超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大阿罗汉。
△随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等依舍不修智慧。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唯全半分微细。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细之相。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陆西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