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廣陵後學 陳遇時 校定
△天趣
諸天皆相蹑增升。種種不一。各以類聚。若或使之。而實無使之者。自食其報。當如是也。如今審戶叁等九則。誰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則。竟稱上上戶矣。故後雲。此但示凡識升進。若深智體之。亦可頓證。不消漸進。其說良是。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須焰摩天
兜率天
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未能離欲。但能窒欲。使愛水不流。則湛性澄瑩。故命終之後。能生初天。夫六天皆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約欲微增勝者而言。蓋以欲愛爲輪回根本。前之淪墜。固始于此。此之超騰。亦始于此。若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但能疾斷根本。亦庶乎輪回可出而生天可冀矣。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至)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日月居西彌山腰。忉利居其頂上。此天愛薄于前。故報居其上。以澄瑩增明故。能超而增勝。不得全味者。未全清淨之味。以尚有微愛在也。
△須焰摩天 一名時分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至)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須日月而常明。但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又名時分天。
△兜率陀天 一名知足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至)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天有內院外院。叁災至叁禅。而此不及者。約內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內院事也。
△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至)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諸天皆有報境。而此天樂自變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至)自此已還名爲欲界。
雖出塵擾。未能絕欲。
△色界十八天
初禅叁天
二禅叁天
叁禅叁天
四禅九天
△初禅叁天
梵衆
梵輔
大梵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類名梵衆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此人雖非正修真叁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粗惑。不染淨報現前。故應念而生梵世。初名梵衆。則兆庶而已。梵輔則王臣也。大梵則天王也。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至)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戒相應。以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至)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前由淨心威儀。戒行而進。至于妙圓清淨。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爲梵王。
阿難此叁勝流一切苦惱(至)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欲流則趨于生死。雖六天未足爲勝。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而趨勝淨。故四禅皆稱勝流。已離欲界八苦。故曰。煩惱不逼。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
△二禅叁天
少光
無量光
光音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至)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而升進者。具戒定慧。故曰圓滿。以圓滿故。能澄凝其心。不隨境動。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脫粘複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二禅以上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至)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妙光疊發。境隨光淨。遍成琉璃。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至)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教體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積無文字言說。但以衆香。此天以圓光成音。而發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難此叁勝流一切憂懸(至)粗漏已伏名爲二禅。
初禅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則業漸劣行。漸勝而憂懸。較之苦惱。則竟輕矣。
△叁禅叁天
少淨
無量淨
遍淨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至)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靜。名寂滅樂。而淨力猶劣。則但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曰少淨。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至)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擴充。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至)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則性歸托于是矣。托謂托此以歸寂。
阿難此叁勝流具大隨順(至)歡喜畢具名爲叁禅。
△四禅九天
四根本
福生
福愛
廣果
無想
五不還
無煩
無熱
善見
善現
色究竟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曰無量善。無漏觀慧諸禅叁昧。悉從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苦樂頓舍。名爲粗重相滅。舍念清淨。故淨福性生。
舍心圓融勝解清淨(至)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苦樂二忘。故舍心圓融。心無所累。故勝解清淨。由是福無遮礙。而得妙隨順。自有漏禅定。而發無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窮未來際定福如此。爲可愛樂。故天名福愛。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福愛天。分爲二岐。一直往道趨廣果。一迂僻道趨無想。苦于先心不帶異執。直修禅定。使自無量光天至福愛。所修福德圓明而住。則此天定福彌廣。故名廣果。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至)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無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雖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帶異。以有心爲生滅。以無想爲涅槃。于是雙厭苦樂。專研舍心。以趨無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心慮灰凝。成無想定。以是感報生無想天。壽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盡。複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至)功用純熟名爲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尋。細曰伺。初禅叁天兼之。大梵無尋惟伺。二禅無尋伺。有喜樂。叁禅離喜樂。有出入息。尋伺感火。喜樂感水。出入息感風。四禅兼而離之。故不爲叁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爲真境。而有爲功用至此已純熟矣。
△五不還天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至)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第叁果人。斷欲界惑盡。即生此天。不複欲界受生。故名不還。亦名天淨居。習氣種子惑也。與現行俱盡。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禅。以下無欲滅業也。此五天自四禅別立。通名舍念清淨地。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有厭有舍。猶是心與境鬥。不能無煩。惟心境兩釋。煩惱斯斷。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盛熱曰煩。微煩曰熱。上雖鬥心不交。猶有交地。此則心機無對。故研交無地。能滅緣影。故得無熱。
十方世界妙見圓成(至)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能滅緣影。故妙見圓澄。而染心塵像。累性沈垢。一切俱無。圓見十方。故名善見。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定慧精明。融煉自在。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至)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則局于色相。自爲限礙。此能究而窮之。故出乎形礙。入無邊際。名色究竟。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至)自此以還名爲色界。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粗細有異。故不能得見。獨行無交者。離欲染也。未盡形累者。尚有色質也。
△無色界四天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所居。或無想外道之別報。或舍厭天人之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
△分岐超出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至)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際。二岐。一出叁界。即此科也。一入無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頂因心也。因心能發無漏智慧。斷盡塵惑。至于圓明。即出叁界。不住小果。入菩薩乘。是名回心大阿羅漢。
△隨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叁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爲增上善果。未出輪回。不成聖道。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至)如是一類名爲空處。
此等依舍不修智慧。厭己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
諸礙既消無礙無滅(至)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諸礙既消而無。則不依于色。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于空。唯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賴耶第八識也。末那第七識也。身根既消。無複六識。故唯二者獨留。而末那所緣色空識叁。此位厭色空而依識。則色空粗緣已無。故唯全半分微細。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至)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滅識心。此則都滅故。十方寂然。迥無所往。此雖亡識心。未亡識性。今之行人見性不深。多滯于此。雖能洞了色空。灰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于識性。幽幽綿綿不能自脫生死窟穴。實存乎此。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至)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識性者。識心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也。既能不動。複窮研使滅。然依識滅之。竟非真滅。是強于無盡中發明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綿綿。至細之相。以綿微不脫。故雲不盡空理。而聲聞依此。以爲…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