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叁(陸西星)▪P3

  ..續本文上一頁多少。此空爲複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若無因而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而無空入。雲何謂之空因土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合爲一體。原無異因。土出之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自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則鑿自出土。雲何見空。是即因不可離因亦非。汝複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者是實。空者是虛。虛實二者不相爲用。然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所從而自出也。以上巧辨。皆遣識心妄計。而顯圓融真體。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通名五大。均此圓融周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非因非緣。亦非自然。妄計忖度皆汝識神。非真實谛義。但爾弟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爲出爲入。爲非出入。若悟虛空。性圓周遍。本無出入。即悟性真圓融。本無生滅矣。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圓滿十方。甯有方所。循業發現。義蓋如此。一井空喻一法性。十方空喻萬法性。由一觀萬。由自觀他。性無二別。特形器妄辨耳。

  △六見大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汝在祇陀林中。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因見分析。則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一體耶。非一體耶。或同耶。非同耶。異耶。非異耶。若原一體。則明暗二體相奪。明時無暗。暗時無明。必一于明則明亡。必一于暗則暗滅。雲何既見于明。又複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則又不成一體矣。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試離明暗與虛。分析見元。作何形相。若明暗與虛。叁事俱異。從何立見。是又非異體矣。夫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叁無見。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明見暗。性非遷改。雲何非異。汝更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盧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所從而自出也。當知見性圓遍。本不動搖。亦無生滅。汝更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但觀此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異爲同。爲非生滅。爲非異同。蓋生滅同異。皆因妄塵。非生非異。不離妄計。離此妄計。即如來藏。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遍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七識大

  阿難識性無源因于六種(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識性無緣。由于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猶如鏡中。無別分析。此爲真性。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識了知。爲生于見耶。生于相耶。生于虛空耶。爲無所因突然而出耶。若雲生于見中。如無明暗色空四種。則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可見生于見者。非矣。若雲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又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可見生于相者。非矣。若雲非見非相。而生于虛空。非見則無辨。非相則滅緣。處此二非之間。若雲識生于空。則同于無辨。若雲有識。又不同于物相。縱發汝識。欲別何物乎。可見非見非相而生于空者。又非矣。若雲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于晝日之中。突然別見明月乎。汝更細微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者成有。不相者成無。如是識緣由何所出耶。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何謂識動見澄。識有分別。名之爲動。見無分別。律之爲澄。動則搖其本然。澄則返其真純。如此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例亦如是。皆非和合。又非自然。可見性真圓滿湛然。不涉諸妄。本無所從。兼之七大。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汝心粗浮。曾不了悟。識觀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蓋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自然。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性識明知。言性此識者。皆我之明知。明知即良知之義。覺明者識也。識雖覺明之咎。其體實真。故曰覺明真識。體用不二。真妄一如。所以互舉。文中初言汝元不知。次言猶。次言尚。次言宛。次言全。次言曾。又複言元。皆有次第淺深。初言元不知者。言元本自迷。所以不知。再與明知。猶且不谕。故次言猶。後複與明。而益不知。故次言尚。轉不知故言宛。渾不知故言全。甚不知故言曾。終不知故言元。初意恕之。終意責之。輕重之序如此。深別曰審。審議曰詳。當理曰谛。谛視曰觀。初于地大。獨言汝觀。于火大言谛。其言更谛觀審谛觀。至見大。重疊而言。至識大番覆而言。意同言宛言曾之類。爲其轉不知。渾不知。甚不知故也。

  △造悟贊謝第八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至)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自初決擇心見。終至陰入七大。多方發明。使悟器界萬法。當體全真。本如來藏。所謂微妙開示也。既悟器界。性真圓融。故身心蕩然。同無挂礙。悟妙覺湛然。周遍法界。故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也。覺湛周遍。含吐十虛。故見十方空。如手中葉。萬法性真。本如來藏。故一切所有。皆即妙心。悟本心量。廣大如此。故反觀妄身。其微如塵。其幻如漚。忽無所有。而本妙常心。了了悟獲。于是深慶。說偈贊謝。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總持。即如來藏體。前之屢稱妙覺湛然不動周遍含吐十方者。是也。人雖本具。要由首楞大定而發。佛之所以爲佛。持此而已。故阿難以是贊佛。又覺海圓澄。物不能汩。曰妙湛。藏心圓遍。含裹十方。曰總持。體寂如空。常住不滅。曰不動。具此而獨尊叁界。由此而爲諸法王。求之世間。實爲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無始迷真。妄認緣影。即億劫倒想。一蒙開示。了獲本心。故不曆僧祗。法身即獲。阿僧祗此雲無量數劫。

  願今得果成寶王(至)終不于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深感發明之思。故願有所成。弘道利生。稱佛心而上報也。願得成果。智心也。還度衆生。悲心也。智悲雙運。廣大無量。深心也。誓入五濁。不取泥洹。則深心之極也。憑此報恩。故請佛爲證。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于十方界坐道場。

  既贊謝已。重請複說。盡除惑障。成果願也。前發明心見。顯如來藏。方破見道粗惑。次須決通疑滯。開修證門。以斷修道細惑。詳審盡除。乃登上覺。第四卷決通疑滯。攝伏攀緣。即審除細惑之方也。然既消顛倒想。頓獲法身。疑已得果。且又願求。更除細惑者。佛果有七。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所謂獲法身者。則分得菩提。自見佛性而已。見性之後。必須審除細惑。使生滅滅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淨純凝。以合乎庵摩羅識。廓然圓照。以合乎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七果圓備。乃登上覺也。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此雲空。爍迦羅此雲堅固。謂空性無體。尚可銷亡。我心堅固。終無動轉。此依楞嚴定力。結前願心。自誓究竟。畢無退墮。願心如此。然後聖果可期。佛恩可報也。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叁(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