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陆西星)▪P2

  ..续本文上一页无中位。则内外二相复从何成中间识也。内外根境也。中位既无。界从何立。是知声闻与识。三处俱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鼻香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乎。若识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象乎。为取嗅知动摇之性乎。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之所知者触也。肉为身质。触乃身尘。奥尚无名。界从何立。若取嗅知。则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所知。触而非香。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知在虚空。则空乃汝身。汝身非知。则阿难之身。空无所在矣。此计识因鼻生者妄也。若以为香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之气必生汝鼻。州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于伊兰栴檀之中。二本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二气相反。二俱能闻。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而问道者有二。阿难谁为真体。若鼻惟一根。境云何二。臭既为香。香复为臭。二性互夺。从何立界。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舌味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识若因舌生。则诸世间黄连姜桂之类。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辛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苦。舌不自尝。谁为知觉。问。二谁字分明见有个识性者。在若舌性不苦。味无所生。无物与对。云何立界。若曰识因味生。识自为味。即识即味。不能自尝。同于舌根。何以得知是甜是苦。又使识因味生。则世味既多。识亦应多。识体若一。云何又能分别诸味变异不一之相。若无分别。又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舌味和合。是中原无自性。云何立界。是故当知舌味与识。三处俱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身触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识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云何触合则有。触离则无。是无缘则无。识因境而不因根明矣。若因依而辨。无身则无。知离合者。是又因根而不因境。又以根境合辨。触不自知。有身方知。是此身识必由根境相合而显。合则知身即触。知触即身。若身即触。则身不得单明为身。若触即身。则触不得单明为触。如此身触互夺。故无处所。合身则身无触位故。触无体性。离触则身无触用故。即同虚空。内外中间皆不成立。即使识生于触。从谁立界。然则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识因意生。以意为界。识因法生。以法为界。今复明其不然。若识因意生。则汝。意中。必有所思。以发明汝意。有所思者。法也境也。若无此境。则意无所生。而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同乎异乎。识心者意。也诸思量者法也。了别之性识也。同则意云何生。异则不能起识。何者若使三者相同。则谁为能生。谁为所生。故曰。同意即意。意云何生。三者相异。则三性乖角。焉能起识。故曰。异意不同。应无所识。无识则同于草木。云何意生有识。则意本无形。云何识意。惟同与异。二性不成。界云何立。若识因法生。则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声香味与触。均名为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各有所属。而非意之所摄。汝决定谓。识依法生。汝今谛观法尘之法。作何状貌。若离色空。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既非意摄。又无实状。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立。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界。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以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破。而正意却在根。次以十二处虽根尘互破。而正意惟在尘。次以十八界根境识三相推破。而正意惟在识。

  △七大

  前近取诸身。显如来藏。故依阴入处界四科以明。虽悟一身。未融万法。根境尚异。见性不圆。此复远取诸物。圆示藏性。故依地水风火空见识七大。以明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法。法圆成尘。尘周遍法界。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此七大之旨也。谓之大者。以性圆周遍含吐十方为义。所以有七者。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前五无情所具。后二有情兼之。七大皆因识变。故总之以识。识则觉性之中妄为明觉者也。所妄既立。生彼妄能。故有七大。七大先非水火。亦非空识。全一如来藏体循业发现而已。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此实权教。虽说和合。都无实义。盖彼四大性。果非和合。则如虚空。不和诸色。殆不然也。若果和合。则同彼万变。相成相续。展转虚妄。如旋火轮。无有实体。又无休息。又不然也。且以大性非和非合之理。设为譬喻。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水何合而成冰。冰何和而成水。不因和合。循业发现。其相如此。

  △一地大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汝观大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之极微。极微之尘。犹有微色。名色边际相。更析邻虚而为七分。即微色邻虚。彼邻虚者。即实空性。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与出生色相。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又邻虚析空。用几色相。合成虚空。如是则知此变化诸相。非和合法。明矣。又若色合。则纯是一色。不得名之为空空。合则纯是一空。不得名之为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耶。汝原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言空能性色。色亦性空。性即性一切心之性。当作活看。空能性色者。自无而有也。色亦性空者。自有还无也。性色故变化诸相。性空故尘析成空。然皆清净本然。周循法界。不消和合。随众心生。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何者。如来藏中万法一如。而循业似异。遂有七大之名。特体用异称耳。性色真空。一如之体也。性空真色。即循发之用也。色本虚妄。亦以真言。以其体用不二。故相依而互举。欲人知其不离妙性耳。亦犹水之成冰。不离于水。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然使灭尘合觉。则现真如心量。随应循发。所谓万法一如。意盖如此。然观相原妄。无可指陈。观性原空。惟觉妙明。理绝情谓。不容妄度。所以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但一切时中。不起妄念。不用识心。然后相应。

  △二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求食之家。手执阳燧。日前取火。然是火相。非和非合。盖凡言和合者。诘之各有根本。如我与汝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和合一处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有各字氏族。若此火性因和合有。汝试诘之。各无根本。为从镜生。为从艾出。为于日来。若于日来。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于镜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若生于艾。何假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若言非和非合。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生。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意盖如此。惑为因缘及自然性。是皆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初无实义。

  △三水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诸大幻师。求太阴精。合诸幻药。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从珠出。为从空有。为从月来。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何以必待方诸。林木不流。又似此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此珠常应流水。何待中宵对月。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当汩没。云何复有水陆空行。可见本然周遍。非和合矣。若言非和非合。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又是人造。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满法界执。满界水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义盖如此。惑为因缘及自然者。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风大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整衣入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面。此风为复从袈裟角出。为发于虚空。及生彼人面。若从衣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垂衣而坐。汝看我衣。风何所在。若在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汝自整衣。云何倒拂。若云非和合者。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何方。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求风何从。杳莫可究。信谓本然周遍。循业发现。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人动衣。有微风出。遍界衣动。拂满国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者。皆是识心妄计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五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筏罗。去河遥处。诸刹利种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还得虚空一丈。虚空浅深。随出…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陆西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