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中位。則內外二相複從何成中間識也。內外根境也。中位既無。界從何立。是知聲聞與識。叁處俱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叁鼻香界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所生。以香爲界乎。若識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爲鼻。爲取肉形雙爪之象乎。爲取嗅知動搖之性乎。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之所知者觸也。肉爲身質。觸乃身塵。奧尚無名。界從何立。若取嗅知。則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肉之所知。觸而非香。以空爲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知在虛空。則空乃汝身。汝身非知。則阿難之身。空無所在矣。此計識因鼻生者妄也。若以爲香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若香臭之氣必生汝鼻。州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于伊蘭栴檀之中。二本不來。汝自嗅鼻。爲香爲臭。臭則非香。香則非臭。二氣相反。二俱能聞。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而問道者有二。阿難誰爲真體。若鼻惟一根。境雲何二。臭既爲香。香複爲臭。二性互奪。從何立界。是故當知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四舌味界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識若因舌生。則諸世間黃連姜桂之類。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辛爲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苦。舌不自嘗。誰爲知覺。問。二誰字分明見有個識性者。在若舌性不苦。味無所生。無物與對。雲何立界。若曰識因味生。識自爲味。即識即味。不能自嘗。同于舌根。何以得知是甜是苦。又使識因味生。則世味既多。識亦應多。識體若一。雲何又能分別諸味變異不一之相。若無分別。又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舌味和合。是中原無自性。雲何立界。是故當知舌味與識。叁處俱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五身觸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識若因身生。必無離合。雲何觸合則有。觸離則無。是無緣則無。識因境而不因根明矣。若因依而辨。無身則無。知離合者。是又因根而不因境。又以根境合辨。觸不自知。有身方知。是此身識必由根境相合而顯。合則知身即觸。知觸即身。若身即觸。則身不得單明爲身。若觸即身。則觸不得單明爲觸。如此身觸互奪。故無處所。合身則身無觸位故。觸無體性。離觸則身無觸用故。即同虛空。內外中間皆不成立。即使識生于觸。從誰立界。然則身觸爲緣。生身識界。叁處都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爲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意法爲緣。生于意識。若識因意生。以意爲界。識因法生。以法爲界。今複明其不然。若識因意生。則汝。意中。必有所思。以發明汝意。有所思者。法也境也。若無此境。則意無所生。而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同乎異乎。識心者意。也諸思量者法也。了別之性識也。同則意雲何生。異則不能起識。何者若使叁者相同。則誰爲能生。誰爲所生。故曰。同意即意。意雲何生。叁者相異。則叁性乖角。焉能起識。故曰。異意不同。應無所識。無識則同于草木。雲何意生有識。則意本無形。雲何識意。惟同與異。二性不成。界雲何立。若識因法生。則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聲香味與觸。均名爲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各有所屬。而非意之所攝。汝決定謂。識依法生。汝今谛觀法塵之法。作何狀貌。若離色空。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既非意攝。又無實狀。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立。是故當知意法爲緣。生意識界。叁處都無。則意與法界。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以六入破六根。雖以塵對破。而正意卻在根。次以十二處雖根塵互破。而正意惟在塵。次以十八界根境識叁相推破。而正意惟在識。
△七大
前近取諸身。顯如來藏。故依陰入處界四科以明。雖悟一身。未融萬法。根境尚異。見性不圓。此複遠取諸物。圓示藏性。故依地水風火空見識七大。以明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法。法圓成塵。塵周遍法界。頌雲。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此七大之旨也。謂之大者。以性圓周遍含吐十方爲義。所以有七者。萬法生成。不離四大。而依空建立。因見有覺。因識有知。前五無情所具。後二有情兼之。七大皆因識變。故總之以識。識則覺性之中妄爲明覺者也。所妄既立。生彼妄能。故有七大。七大先非水火。亦非空識。全一如來藏體循業發現而已。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至)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此實權教。雖說和合。都無實義。蓋彼四大性。果非和合。則如虛空。不和諸色。殆不然也。若果和合。則同彼萬變。相成相續。展轉虛妄。如旋火輪。無有實體。又無休息。又不然也。且以大性非和非合之理。設爲譬喻。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水何合而成冰。冰何和而成水。不因和合。循業發現。其相如此。
△一地大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觀大地。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之極微。極微之塵。猶有微色。名色邊際相。更析鄰虛而爲七分。即微色鄰虛。彼鄰虛者。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與出生色相。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又鄰虛析空。用幾色相。合成虛空。如是則知此變化諸相。非和合法。明矣。又若色合。則純是一色。不得名之爲空空。合則純是一空。不得名之爲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耶。汝原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言空能性色。色亦性空。性即性一切心之性。當作活看。空能性色者。自無而有也。色亦性空者。自有還無也。性色故變化諸相。性空故塵析成空。然皆清淨本然。周循法界。不消和合。隨衆心生。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何者。如來藏中萬法一如。而循業似異。遂有七大之名。特體用異稱耳。性色真空。一如之體也。性空真色。即循發之用也。色本虛妄。亦以真言。以其體用不二。故相依而互舉。欲人知其不離妙性耳。亦猶水之成冰。不離于水。衆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然使滅塵合覺。則現真如心量。隨應循發。所謂萬法一如。意蓋如此。然觀相原妄。無可指陳。觀性原空。惟覺妙明。理絕情謂。不容妄度。所以擬心即差。動念即乖。但一切時中。不起妄念。不用識心。然後相應。
△二火大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汝觀城中。求食之家。手執陽燧。日前取火。然是火相。非和非合。蓋凡言和合者。诘之各有根本。如我與汝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和合一處衆。雖爲一诘。其根本各有各字氏族。若此火性因和合有。汝試诘之。各無根本。爲從鏡生。爲從艾出。爲于日來。若于日來。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于鏡出。自能于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镕。纡汝手執。尚無熱相。若生于艾。何假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若言非和非合。汝又谛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曆于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生。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意蓋如此。惑爲因緣及自然性。是皆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初無實義。
△叁水大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諸大幻師。求太陰精。合諸幻藥。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爲從珠出。爲從空有。爲從月來。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何以必待方諸。林木不流。又似此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此珠常應流水。何待中宵對月。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當汩沒。雲何複有水陸空行。可見本然周遍。非和合矣。若言非和非合。汝更谛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又是人造。水從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汝尚不知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滿法界執。滿界水生。生滿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義蓋如此。惑爲因緣及自然者。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四風大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整衣入衆。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面。此風爲複從袈裟角出。爲發于虛空。及生彼人面。若從衣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垂衣而坐。汝看我衣。風何所在。若在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汝自整衣。雲何倒拂。若雲非和合者。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何方。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求風何從。杳莫可究。信謂本然周遍。循業發現。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人動衣。有微風出。遍界衣動。拂滿國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惑爲因緣及自然性者。皆是識心妄計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五空大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筏羅。去河遙處。諸刹利種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還得虛空一丈。虛空淺深。隨出…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叁(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