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陆西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淮南后学 蒋一麒 校定

  △深穷万法第九

  尔时富楼那弥罗尼子(至)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今闻如来妙义微妙法音。虽则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谓清净则宜无诸相。谓本然则宜无迁流矣。此第一疑问也。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遍则不生火。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得无相凌相灭乎。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此第二疑问也。皆蹑前四科七大之文而起。意以性相相违。事理相碍。常情疑滞。故求决通。佛答第一问中。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万法体用之异称也。能性一切。曰性觉。性觉之妙。显乎明。即自觉而出见于万法者也。性之所本。曰本觉。本觉之明。藏乎妙。即自用而返冥于一真者也。了斯二义。则体用一觉。物我一妙。无复诸相之异矣。又孤山曰。本觉亦性觉也。变其文耳。以本元自性。既能所双绝。寂照互融。故作两句说耳。天如曰。此盖佛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故。且标真觉。体用互显。而初无能所者。以立本也。下文乃举真妄二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明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解01】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者。称之为觉耶。为觉而不明者。称为明觉耶。促举觉明二字。审其所解。富那答言。若此不明。称之为觉者。则无所明矣。安得为觉耶。不知才有所明。即堕妄觉。此富那所解之非也。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盖明觉之妄。自所明起。故有所明者。是明也。非觉也。无所明者。是觉也。非明也。而无所明。非无明也。若无明。又非觉湛明性矣。何者。性觉者。必明所明。则妄为明觉者耳。妄即所明也。故吴兴曰。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明之明。所觉之觉耳。温陵以强生了知为必明。既言能明所明。又立必明。终不若吴兴之似妥也。故觉非所明。乃本然之真体。因明立所。则当人之妄识。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既立。心境互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夫异者。彼所异耳。本觉之体。未必异也。反异为同。同异对立。互相发明。宛转迁移。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不知真体之中本无是事。皆由能所对待妄立。扰发尘情。遂使妙明斯浑。妙湛斯浊。晦昧空色。自此兆矣。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染污为尘。扰动为劳。忧煎为烦。迷乱为恼。【解02】天如曰。此章问答。良有以焉。前佛举七大。以该万法。则世界虚空。众生业果。在其中矣。惟其谈七大之相。则曰如来藏中。循业发现。谈七大之性。则曰周遍圆融。本如来藏。富那至此。未达循发遍融之义。因此二疑而生二问。初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清净本然。即如来藏性也。山河大地。即世界及虚空也。及有为相。即众生业果也。以其未达循发之义。故曰云何忽生。此四字紧要问也。如来遂举性觉之中。妄为明觉者。谕之而断之。曰因明立所。此四字为紧要答也。盖明即妄明。妄明则无明也。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发现之由也。要而言之。因明立所者。即是因无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然则循业发现之疑。云何忽生之问。一答俱销。不劳余说矣。今复逐节明之。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一节即指无明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至此复立无同无异。此一节问。因上无明。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如是扰乱。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上二句重指无明立所等。下二句重指炽然成异等。尘即世界众生。由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此一节蹑括前义。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起为世界至真有为法。乃牒合上文同异等义。而显示三种之名相矣。然此犹是总显。自觉明空昧以后。始别开三节。详序三种之相续。详序既终。复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了明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此又总结一章答意。

  △三种相续第十

  三种谓世界众生业果。自起为世界。至终而复始。是言感结之由。皆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解01】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富楼那未达如来藏中循业发现之旨。故有云何忽生之问。佛为叙其感结之由。皆因明觉之妄。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言妄觉动。则劳扰发尘。而起为世界矣。妄觉伏则顽然溟漠。故静成虚空矣。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如来藏中。清净自然。本无同异。其炽然成异者。真有为法也。且以世界起立之始言之。盖世界起。始起于觉明。而依乎风金水火。以生万物。此在儒书中。即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意。【解02】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觉明阳也。空昧阴也。阴阳对待。一变一合。而成摇动。摇动生风。故有风轮。旋于九地之下。彼世界者。依风轮住。故曰执持。龙眉子金丹印证诗云。溟滓无光。太极先风。轮击动产。真铅空昧。即溟涬无光之义。风轮击动。则阳之动也。产真铅则阳之萠也。金之母也。阳动无常。无常属妄。阴静常住。常住为真。此在造化上论。温陵解云。明昧相摇。不觉心动。造化亦有心耶。不知彼抂人性上论。盖山河大地。抂人性上。固自有之。今且依造化作解。逐节体贴。向人性上去。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空生摇。摇而不已。强阳之气。凝而至坚。坚明立碍。其性坚刚。彼金宝者。即人性中。明觉所立之坚也。故大地之下。复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成宝。摇明生风。风金相摩。故有火光。则人性中。变化倏忽。闪铄不停者也。宝明生润。火光上蒸。蒸而生水。故有水轮。包含大地。故曰含十方界。水即人性中之爱水也。火腾水降。与金之立坚者交发。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常注。水势劣弱于火。火不受克。结而成土。化为高山。以是义故。山石击则出火。融则成水。土势劣弱于水。水不受克。水气上升。柚为草木。以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造化之中。初以阳动。交变妄合。而成五行。递相为种。生出不穷。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人性之中。明觉妄动。起引尘劳。亦复如是。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又以众生之起始言之。如上之摇明坚明。皆明妄也。岂离本觉别有他故。皆本觉之明。为之咎耳。盖不恶于觉。而恶于明。若觉而不明。则无所明之妄矣。所妄既立。故觉明之体。遂有方所。隔碍不能圆融周遍。而明理不逾。以故六根妄局。听不出声。明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分开。各守本根。不成圆通。所谓明理不逾。义盖如此。六尘妄染。六识妄分。由兹业性。遂起妄业。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六道四生。皆由是起。同业即胎卵之类。由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而有生。合离即湿化之类。或合湿而成形。蠢蠕是也。或离异而托化。天狱鬼等是也。何谓见明色发。见明即所明也。既有妄明。则由心生境。显发妄色。故曰。见明色发。因明起见。则见境生情。故因见生想。见异则情违。故异见成憎。想同则心顺。故同想成爱。三爱交住曰流。三想相投曰纳。爱为轮回根本。故流爱为种。想为传命之媒。故纳想成胎。藉交遘而发生。由同业而吸引。受生托质。始于此也。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羯罗蓝此云凝滑。胎中七日之相也。遏蒲昙此云疱。胞中二七之相也。胎卵湿化四生之类。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乱思曰想。结爱曰情。气附曰合。合湿而生也。形遁曰离。离此生彼也。更想变易者。或情变为想。合相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为化。无定质也。随业受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以业果起始言之。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此言缘爱起欲也。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此言缘贪起杀也。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相啖食。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缘杀起盗也。何谓盗贪。不与而取。谓之盗贪。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此杀盗相续之由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欲贪相续之由也。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牒前结答。世界众生业果。皆觉明之咎。然非归咎觉明也。觉而明斯为咎耳。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富楼那因佛前言觉明之咎。复有此疑。言此本妙觉明众生之心。与如来妙觉。本无增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既证空觉。何时复生诸有。佛为设譬。如彼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生。富那言。此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如彼迷人。…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陆西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