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孔雀經音義上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物至於大唐。所謂七寶燈樹香藥等也。天寶五年歲在景戌。自師子國還遊五天。所得大本瑜伽真言經論五百餘部。居大唐所翻經都一百五十捲。盛行於世。夏□五十。生年七十。大曆九年夏。六月十五日。癸未。於京師大興善寺一心觀行右□累足。恬然而薨。弟子號踴無算。中使奏聞。聖上震悼殊深廢朝叁日。爰降中使。詣於僧伽藍。宣慰眾徒。乃錫賻賒。絹叁百疋。布二百端。白粳米五車。白面亦爾。柴十車。油七石。炭叁車。並如京宣索。二十八日□內侍韋守宗。送絹七百五十二疋。充為和上造靈塔直。七月五日。追賒司空。及錫謚號。是時也。內出香木。荼毗和尚。火滅已後。收得遺身皆有舍利。光相瑩淨。皎若□璃。具以上聞聖情哀感。內宮稽首。置在道場。荼毗寺中起塔。不日不月悉成就。和上所居寺有荷池。周回數十畝。旁無灌注。湧直泉濃甘鏡清冬夏常滿。及和上遷化之日。池水先夕而涸。與夫雙林變白事異而感同矣。若斯希奇之事。如表製集並付法傳注矣。

  奉音扶拱反承也。詔音之笑反。天子教令也。譯音盈益羊益二反。傳言也。

  南謨。南奴含反。火方也。謨莫胡反。謀也。又作謨。又雲曩莫南無。此雲稽首。歸命歸依禮拜恭敬渴仰。皆是歸向叁寶也。下同。

  佛。陀野。又雲沒馱。此略雲佛。是則佛寶也。是有二種。一者佛身。二佛德。言佛身者。所謂如來應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已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身命。修六度萬行圓滿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具足如是諸妙功德。號之為佛。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叁解脫門。叁爾導六神通隨心叁摩地。四智二智。離於知境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離諸習氣。無功用道。起如如化。若遠若近。遊上自在無有障礙。於一芥子。能納無量諸妙高山。如是功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悉皆具足。又有叁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等也。又有四種身。所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也。或有五種智身。所謂法界體性智身‧大圓鏡智身‧平等性智身‧妙觀察智身‧成所作智身等也。如此等之身相。若金剛頂經六波羅蜜經分別聖位等說。野音餘者反。下同。仁王經陀羅釋雲。歸依佛陀者。即得諸佛五菩薩等。一切菩薩。與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達摩野。達但未反。通也。此音不合梵字。加羅聲可呼之。摩者莫波反。摸也。按也。達摩者梵語也。此雲法則。法寶也。此有叁種。第一法寶。所謂涅槃甘露解脫常樂我淨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死病死憂悲苦惱。即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第二法寶者。謂即戒定智慧諸妙功德。所謂叁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此叁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為方便。雲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第叁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易毗奈耶‧叁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閒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呾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毗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修環研竅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毗達磨藏。若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蘇及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情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具如六波羅蜜經說。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歸依達摩者。即得常釋並諸眷屬四天王等皆來加護也。

  僧伽野。唐略雲僧。又雲和合眾。僧音蘇曾反。西域音也。伽去迦反。西域音也。是寶也。是有叁種。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都見。不可投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第二聖僧。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叁賢‧叁賢‧十聖也。第二福田僧。所謂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應時死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復如是。能與有情安穩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含嗔癡闇。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如是名為第叁僧寶。具如六波羅蜜經說。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歸依僧伽者。即得色究竟天。五淨居天等並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七佛正遍知者。七佛至於下可釋。正者正等正覺也。梵雲叁菩提。遍者梵舊雲正藐則雲遍。新雲叁藐。智如理智證如理故。如量智照俗諦故。七音親悉反。數之過六也。正征聖反。不邪曲也。遍音邊見反。周也。又作偏。廣也。知音豬移反。知識也覺也悉也委也。又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也。又豬寄反。者音遮也之野二反。別事也又也。

  慈氏。慈疾之反。氏匙紙反。慈氏者為本性。或心行姓也。梵雲梅怛利曳。或雲阿逸多。正雲何爾單。或雲彌勒。或彌常隸。又雲梅怛利耶。此翻為慈。賢愚經雲。生波羅奈國劫波利輔相之家。即上生經雲。劫波利村波利村大婆羅門家初生。便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身紫金色。彼容挺特。輔相歡喜。召師相之。相師既見轉贊其善。因方問生時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相師佔曰。此即兒志。因為立號名梅呾利耶名釋。此名應雲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聲。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愛重。聲譽遠聞(雲雲)大日經疏雲。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又雲。彌勒菩薩。住於普通大慈。發生叁昧自心說者。普謂平等遍滿一切法界也。稱於法界而生大慈。能與一切眾生正法之光。是彼所入門也。(雲雲)

  菩薩摩訶薩。大日經疏雲。具出梵本文菩提薩埵。釋論雲。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是人盡欲得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薩埵。複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不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阿

  梨雲具。正義當雲菩提索哆。此索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也。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叁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叁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才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心故以為名。叁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義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於如是人中功業。最天堪能轉授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薩埵。

  獨覺。唐言因緣覺。觀緣悟道。名為緣覺。此有二種。一者部行有部。二者解角。如麟一角。獨一出現。更無伴黨名為麟角。從喻得名。言部行者。先是聲聞前叁果人後得漏盡。不因師教自證解脫。轉名獨覺。其麟角人。從始至終。不因師教。獲得菩提。名辟支佛。此緣覺人。往昔曾經百劫修行菩提資糧。於最後身。先以有漏。作六行觀。斷下八地煩惱總盡。後依第四根本靜慮。總用一百六十念心。純無漏觀。而得成道。言一百六十心者。諦現觀中有六十心。謂觀欲界苦諦四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叁苦類智忍‧四苦類智。苦諦既然。集滅道諦四心亦余。四四總成一十六心。名諦現觀。次從初禪至於非相。每地皆起九無間道。九無間道成十八心。四禪四空八地八十八八六十四。兼前八十成一百四十四心。並前現觀一十六心。總計通成一百六十心矣。前之一百五十九心名辟支向。最後一心名為盡智。是辟支佛果亦有二種。有為無為。有為果者。第一百五十九心。名金剛喻定。是無間道為同類因。至第一百六十九心。是解脫道。是等流果。名無為果。無為果者如阿羅漢。亦有八十九品無為。是離系果名無為矣。又名拔業因種。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花葉覺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叁昧於無言業惱株杭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窮遊泳湛寂之澤。優遊無為之宮。自然屍羅無授而具。無授師智慧自我而獲。叁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是則辟支佛。學處證處此拔業因種一句中。悉攝辟支佛乘盡故。緣覺乘名拔業因種住心。辟支佛有十種地。一…

《孔雀經音義上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孔雀經音義下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