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孔雀经音义上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物至於大唐。所谓七宝灯树香药等也。天宝五年岁在景戌。自师子国还游五天。所得大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餘部。居大唐所翻经都一百五十捲。盛行於世。夏□五十。生年七十。大历九年夏。六月十五日。癸未。於京师大兴善寺一心观行右□累足。恬然而薨。弟子号踊无算。中使奏闻。圣上震悼殊深废朝三日。爰降中使。诣於僧伽蓝。宣慰眾徒。乃锡賻赊。绢三百疋。布二百端。白粳米五车。白面亦尔。柴十车。油七石。炭三车。并如京宣索。二十八日□内侍韦守宗。送绢七百五十二疋。充為和上造灵塔直。七月五日。追赊司空。及锡謚号。是时也。内出香木。荼毗和尚。火灭已后。收得遗身皆有舍利。光相莹净。皎若□璃。具以上闻圣情哀感。内宫稽首。置在道场。荼毗寺中起塔。不日不月悉成就。和上所居寺有荷池。周回数十亩。旁无灌注。涌直泉浓甘镜清冬夏常满。及和上迁化之日。池水先夕而涸。与夫双林变白事异而感同矣。若斯希奇之事。如表制集并付法传注矣。

  奉音扶拱反承也。詔音之笑反。天子教令也。译音盈益羊益二反。传言也。

  南謨。南奴含反。火方也。謨莫胡反。谋也。又作謨。又云曩莫南无。此云稽首。归命归依礼拜恭敬渴仰。皆是归向三宝也。下同。

  佛。陀野。又云没驮。此略云佛。是则佛宝也。是有二种。一者佛身。二佛德。言佛身者。所谓如来应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已於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修六度万行圆满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断诸结贼。获一切智。成等正觉。具足如是诸妙功德。号之為佛。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解脱门。三尔导六神通随心三摩地。四智二智。离於知境断烦恼障。及所知障。离诸习气。无功用道。起如如化。若远若近。游上自在无有障碍。於一芥子。能纳无量诸妙高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悉皆具足。又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等也。又有四种身。所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或有五种智身。所谓法界体性智身‧大圆镜智身‧平等性智身‧妙观察智身‧成所作智身等也。如此等之身相。若金刚顶经六波罗蜜经分别圣位等说。野音餘者反。下同。仁王经陀罗释云。归依佛陀者。即得诸佛五菩萨等。一切菩萨。与诸眷属皆来加护也。

  达摩野。达但未反。通也。此音不合梵字。加罗声可呼之。摩者莫波反。摸也。按也。达摩者梵语也。此云法则。法宝也。此有三种。第一法宝。所谓涅槃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為体性。能尽一切生死病死忧悲苦恼。即是摩訶般若解脱法身。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眾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於耳。皆悉忆持。摄為五分。一素呾缆‧二易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閒寂。修静虑者。而為彼说素呾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说毗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修环研窍究竟甚深。而為彼说阿毗达磨藏。若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於我法执著分别。而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為彼说诸陀罗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苏熟苏及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苏。大乘般若犹如熟苏。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苏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眾情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具如六波罗蜜经说。仁王经陀罗尼释云。归依达摩者。即得常释并诸眷属四天王等皆来加护也。

  僧伽野。唐略云僧。又云和合眾。僧音苏曾反。西域音也。伽去迦反。西域音也。是宝也。是有三种。一者第一义僧。所谓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都见。不可投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眾生良祐福田。虽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為第一义僧。第二圣僧。所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觉三贤‧三贤‧十圣也。第二福田僧。所谓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犹天意树。能荫眾生。又如旷野磧中。渴乏须水。遇天甘雨霈然洪□。应时死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宝。皆出其中。福田僧宝。亦復如是。能与有情安稳快乐。又此僧宝清净无染。能灭眾生含嗔痴闇。如十五日夜满月光明。一切有情无不瞻仰。亦如摩尼宝珠。能满有情一切善愿。如是名為第三僧宝。具如六波罗蜜经说。仁王经陀罗尼释云。归依僧伽者。即得色究竟天。五净居天等并诸眷属。皆来加护也。

  七佛正遍知者。七佛至於下可释。正者正等正觉也。梵云三菩提。遍者梵旧云正藐则云遍。新云三藐。智如理智证如理故。如量智照俗諦故。七音亲悉反。数之过六也。正征圣反。不邪曲也。遍音边见反。周也。又作偏。广也。知音猪移反。知识也觉也悉也委也。又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也。又猪寄反。者音遮也之野二反。别事也又也。

  慈氏。慈疾之反。氏匙纸反。慈氏者為本性。或心行姓也。梵云梅怛利曳。或云阿逸多。正云何尔单。或云弥勒。或弥常隶。又云梅怛利耶。此翻為慈。贤愚经云。生波罗奈国劫波利辅相之家。即上生经云。劫波利村波利村大婆罗门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紫金色。彼容挺特。辅相欢喜。召师相之。相师既见转赞其善。因方问生时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相师佔曰。此即儿志。因為立号名梅呾利耶名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声。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爱重。声誉远闻(云云)大日经疏云。慈氏菩萨者。谓佛四无量心。今以慈為称首。此慈从如来种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家故曰慈氏。又云。弥勒菩萨。住於普通大慈。发生三昧自心说者。普谓平等遍满一切法界也。称於法界而生大慈。能与一切眾生正法之光。是彼所入门也。(云云)

  菩萨摩訶萨。大日经疏云。具出梵本文菩提萨埵。释论云。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是人尽欲得诸佛功德。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萨埵。复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转不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能说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见大爱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為摩訶萨埵。阿

  梨云具。正义当云菩提索哆。此索哆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捨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也。论师谓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就瑜伽宗。萨埵略有三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諦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著三界。坚执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识萨埵。即二乘也。才觉知生死过患。自求出离得至涅槃。著保化城兴灭度想。於如来功德。未生愿乐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萨埵。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义戏论种种过失。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不可譬类之义。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议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愿乐修行坚固不动故。名菩提索多。於如是人中功业。最天堪能转授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萨埵。

  独觉。唐言因缘觉。观缘悟道。名為缘觉。此有二种。一者部行有部。二者解角。如麟一角。独一出现。更无伴党名為麟角。从喻得名。言部行者。先是声闻前三果人后得漏尽。不因师教自证解脱。转名独觉。其麟角人。从始至终。不因师教。获得菩提。名辟支佛。此缘觉人。往昔曾经百劫修行菩提资粮。於最后身。先以有漏。作六行观。断下八地烦恼总尽。后依第四根本静虑。总用一百六十念心。纯无漏观。而得成道。言一百六十心者。諦现观中有六十心。谓观欲界苦諦四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苦諦既然。集灭道諦四心亦余。四四总成一十六心。名諦现观。次从初禪至於非相。每地皆起九无间道。九无间道成十八心。四禪四空八地八十八八六十四。兼前八十成一百四十四心。并前现观一十六心。总计通成一百六十心矣。前之一百五十九心名辟支向。最后一心名為尽智。是辟支佛果亦有二种。有為无為。有為果者。第一百五十九心。名金刚喻定。是无间道為同类因。至第一百六十九心。是解脱道。是等流果。名无為果。无為果者如阿罗汉。亦有八十九品无為。是离系果名无為矣。又名拔业因种。拔业因种心者。麟角之所证。部行之所行。观因缘於十二。厌生死乎四五。见彼花叶觉四相之无常。住此林落证三昧於无言业恼株杭犹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爪犊遥望不近。建声何得窥穷游泳湛寂之泽。优游无為之宫。自然尸罗无授而具。无授师智慧自我而获。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蕴处界善不待蓝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语。大悲闕无方便不具。但自尽苦证得寂灭。是则辟支佛。学处证处此拔业因种一句中。悉摄辟支佛乘尽故。缘觉乘名拔业因种住心。辟支佛有十种地。一…

《孔雀经音义上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孔雀经音义下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