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于嚴重的罪業,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無法壓服。所以應當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中雲:“貓眼見即能鎮懾諸鼠,令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寶明目亦能鎮壓一切業惑之鼠,令無法堪忍。”
庚二、成辦利樂: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佛陀于叁大阿僧祇劫的多劫中深深思維、反複觀察利益衆生的方便,結果發現此菩提心是對衆生最有利的,因爲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衆生能輕而易舉獲得殊勝安樂無上菩提。
庚叁、滿足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摧毀自己在叁有中的數百痛苦、想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並想使自他有情均享受成百快樂的人恒時也不要舍棄菩提心,因爲依靠它必定能成辦這些利益之故。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爲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也成爲人天世間的應禮處。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犯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如同依靠最殊勝的冶金原料可變成金子一樣,已投生爲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菩提心可以變爲無價之寶的佛身,因而對于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應當堅持不懈穩固受持。《華嚴經》中雲:“如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爲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爲一切智知而發菩提心之金。”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能將一切衆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無與倫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萬法,除此之外其他衆生則無法衡量,因而佛通過無量的智慧詳細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爲稀罕難得,功德最大,最爲珍貴。《華嚴經》中雲:“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爲寶王,同理叁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寶珠如意寶王之價。”因此,想遠離衆生痛苦的所有人應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後會自然滅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恒時都會生果,非但不會滅盡,反而會更加增長、繁茂。《寶箧經》中雲:“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則增長。”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救脫罪業之果: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即便是造了損害叁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擺脫怨敵的大恐懼一樣,對于能頃刻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的人們爲何不依靠呢?理應依靠。《無盡慧經》中雲:“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真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火能將一禅以下的器世界焚盡無余,同樣,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嚴重罪業。《華嚴經》中雲:“能焚諸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說:大安忍一刹那不緣所取必定能焚燒(罪業)。這一功德與前面所說的並不重複,前面的功德是指壓製罪業,這一比喻是說明從根本上摧毀。若問:那麼,一個菩提心具這二種功德不是相違嗎?不相違,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則功德也會越來越殊勝,是依照這樣的層次而說的。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此外,具廣大智慧的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財堅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爲尋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爾時至尊彌勒正于南方海濱由毗盧佛嚴飾之具藏宮殿中爲如海菩薩眷屬說法。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行持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合掌請問:“聖者,我若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不知該如何勵力而持菩薩行,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爲善知識攝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別依賴,故如大地;能真正斷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們應當清楚,若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雲:“任何衆生爲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爲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爲稀罕。”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爲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啓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庚叁、功德之差別: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在住于輪回中時願菩提心可以出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壞損,亦勝過一切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提心之名,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然而,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相比,並不能接連不斷産生福德。從何時起,爲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衆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回的牢獄中解脫出來,乃至輪回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毀這一行心,那麼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産生,量等虛空。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行菩提心能産生衆多福德這一點具有合理性,可靠的依據是《妙臂請問經》中說:爲使信解小乘之一切衆生趨入大乘,佛陀在此經中雲:“若我爲利樂無邊衆生而披上盔甲,則緣利樂一切有情無邊之善根,即使晝夜放逸或睡眠,心之刹那亦增長、強盛、圓滿。”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令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懷有慈悲心僅僅想以藥物等治愈少數衆生的頭痛病等,就證明他具有饒益心,也能獲得無量福德。對此,有些論師是按照匝哦之女的公案來講的。緣于所緣境的一切衆生而想遣除每一衆生的痛苦,想使每一位衆生具足無量安樂,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無論是父母還是一切親友,誰有這樣的利益心呢?根本沒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梵天具有此心嗎?不具有。如《經觀莊嚴論》中雲:“猶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這些衆生以前爲自利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怎麼能真實生起利他的心呢?因此說,無論是爲其他衆生還是爲一己私利,都未生起過,更何況說唯一利益有情的這一珍寶菩提怎麼會生起呢?因而生起了前所未有的珍貴菩提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它無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僅僅思維利益衆生也勝過供養佛陀,精勤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更爲超勝也就不必說了。《聖等持王經》中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盡管有想丟棄痛苦的心,但由于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反而屢屢奔波造罪,雖然想得到快樂,卻不知得樂的方法,以這樣的無明愚癡而舍離善業,將自己的安樂如同怨敵般毀滅。對于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這些衆生,憑著大慈心以一切快樂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不知苦樂之因的愚癡,哪有能與此相比的善業呢?哪有如是幫助的親友呢?哪有能生起如此的福德呢?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叁、是殊勝福田;四、不爲痛苦所害;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如果有人感恩圖報尚且應當受到贊歎,更何況說未受囑托也是甘心情願地利樂他衆的菩薩了。
己二、是殊勝施主: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僅僅對于少量的衆生,時間也只是一年、一月一次施給普通的食物,而且態度也是不屑一顧、極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了對方半日的充饑飽腹的食品。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爲善行而受到衆人恭敬,更何況說對境是無量無邊的有情,時間也是漫長恒時不斷,施物也是善逝的無上安樂,所行的利益也是滿足一切願望,行爲上也是以畢恭畢敬的方式施予。所謂的“恒”,有的注釋中解釋爲縱然虛空界衆生窮盡也不窮盡。慧源尊者是按照時間的差別而講的,善天尊者則按照施物的差別來解釋的。
己叁、是殊勝福田: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如果有衆生對于這樣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薩生起惡心,那麼他將在長達等同他所生起惡心刹那數的劫中住于地獄中。《寂靜定幻經》中雲:“文殊,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而披上盔甲。”相反,如果任何衆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則它的果報已遠遠勝過惡心的果報。《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衆生之目複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
己四、不爲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然而非但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心,反而會以此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如《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極穩固,故多信修勝菩提。”
己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皈依彼樂源。
《寶積經》中雲:“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何人生起珍寶菩提心,作者即對他的身體頂禮。即使對他加害,也會令作害者與安樂聯系在一起,因而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作者)皈依。
若有人問:此處的說法不是與“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相違嗎?不相違。上句頌詞是說明惡心的果報,而此處的意思是說菩薩暫時與究竟攝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暫時、究竟使五羅刹獲得安樂一樣。
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
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見眼稀奇!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