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忏悔罪業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一(總義)分二:抉擇發心;二、隨發心而行持。
己一(抉擇發心)分二:一、本體;二、分類。
庚一、本體:
一般來說,如果對所有大的經典進行詳細分析,就會清楚地認識到大乘道所攝的一切心均是發心。在這裏適合的發心本體,如《現觀莊嚴論》中雲:“發心爲利他,欲求圓菩提。”
庚二、分類:
通常而言,發心如果從地界的角度來分,則有凡夫信解行發心、不清淨七地殊勝意樂發心、叁清淨地異熟之發心以及佛地斷障之發心四種。《經觀莊嚴論》中雲:“發心于諸地,信解勝意樂,異熟許他者,如是斷障礙。”如果從助伴、比喻的側面來分,則如《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如果從獲得方式的角度來分,則有以名相與法性而得兩種,或者從所緣境的角度有世俗與勝義兩種發心,或者從意樂加行的角度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類。此處適合的分類是最後一種。
己二(隨發心而行持)分叁:一、受戒方法;二、護戒方法;叁、還淨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叁:一、受戒之對境;二、受戒之補特伽羅;叁、受戒之儀軌。
辛一、受戒之對境:
《菩薩別解脫經》中雲:“得傳承、受戒亦從守菩薩學處真實具戒者處得受。”《菩薩戒二十頌》中雲:“持戒具智力,上師前受戒。”此論中亦雲:“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如果未尋得這樣的善知識,那麼可在叁寶所依前受戒,這是《菩薩地論》中說的。《學集論》中雲:“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
辛二、受戒之補特伽羅:
雖然《道炬論》中說“別解脫戒律,恒具七種人,菩薩戒有緣,其余不可受”,但如果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是具足聲聞別解脫戒者,那麼清淨刹土中的菩薩就成了無有菩薩戒並且死亡時也會舍菩薩戒等有許多過失,關于這些在《釋論》中都有宣說。想來,阿底峽尊者是極爲精通大乘叁藏的,決不可能承認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具足別解脫戒,我認爲,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是爲了破斥連一分別解脫戒也不能守護卻自诩具足菩薩戒以及認爲菩薩戒意義微小而戒條繁多當今許多人士的這些分別妄念而說必須是具別解脫戒的身份。《道炬論自釋》中這樣寫道:只是爲宣說殊勝所依,而其他所依也可生戒。”由此可見,具不具足別解脫戒都可以,只要是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叁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薩戒體。
辛叁、受戒之儀軌:
《菩薩地論》中未說願心儀軌,法友尊者等也認爲願心不觀待儀軌。阿底峽尊者次第造了願行儀軌,按照《釋論》的觀點這部論典就殊勝補特伽羅而言是同時受願行菩提心的儀軌。那波瓦尊者說:願菩提心是發心,行菩提心是菩薩戒,並且認爲此論宣說了願行二心次第或同時的兩種受戒方法。慧源尊者等也認爲願菩提心是發心,行菩提心是菩薩戒,觀點雖然極多,但如果對此略作分析,則願菩提心不依靠儀軌而起起不會成爲菩薩戒這種情況的確是有的。然而,從儀軌中生起也不相違,如果依靠儀軌乃至菩提果之間具足斷除一切所斷之心,那麼也就成了菩薩戒。此論中雲:“獲得斷之心,說爲戒律度。”行菩提心絕對是菩薩戒所攝,願行菩提心次第或同時受均可以,因爲經論中這兩種方法都出現過,並且無有妨害。本來,儀軌的方式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此處按照加行、正行與後行而講。
庚二、護戒方法:
斷除菩薩的一切所斷,修學一切學處。對于所斷,《菩薩地論》中宣說了四種他勝罪,四十五種惡作罪。對此,《虛空藏經》中所說的十四戒在《學集論》中歸納爲偈頌,“盜奪叁寶財,許爲他勝罪;舍棄微妙法,佛說第二條;于破戒比丘,毆打搶袈裟,關入牢獄中,及令彼還俗,製死爲第叁;造五無間罪;持執諸邪見,國王五定罪。彼之前四條,複加毀城等,佛說根本罪,大臣五定罪。于未修心衆,宣說空性法,令諸佛教徒,退失圓菩提;盡舍別解脫,修行大乘法;執說小乘法,不能斷貪等,令他亦持此;宣揚自功德,爲利養恭敬,以語诋毀他;謂我深安忍,言說顛倒語;懲令懲沙門,叁寶財行賄,及接受賄賂;令舍棄寂止,修者諸受用,施于聞思者。此等根本罪,衆生大獄因。”按照其中所說,國王與大臣共有十定罪,初學者有八定罪,加上舍棄願菩提心,承許有十九種。《密意莊嚴論》中所說的這十八條可歸納爲《菩薩地論》中所說的四條中。概括而言,一般菩薩戒有斷除所斷的嚴禁惡行戒、行持六度的攝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衆生的饒益有情戒叁戒。總之,菩薩的學處就是要斷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成辦利他。成辦的方式也是按照《菩薩戒二十頌》中所說:“無論于他抑或己,雖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樂均當爲,雖樂不利切莫行。”意樂與加行二者均爲善,則絕對無有墮罪;與之相反,意樂加行皆爲惡,則絕對是墮罪;意樂爲善,雖然行爲表面似乎是不善,也只是墮罪的形相;相反,意樂不善,行爲表面似乎是善法,則是無墮的形相。
庚叁、還淨方法:
《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大縛罪當重受戒,中縛叁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無染汙依自心。”《學集論》中雲:“夢境中住于,虛空藏前忏。”此論中雲:“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續中事宜;二、爲利他而修心。
庚一(續中事宜)分八:一、供養;二、頂禮;叁、皈依;四、忏罪;五、隨喜;六、請轉*輪;七、祈請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養)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壬一、總說: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爲了受持珍寶菩提心而我今于對境一切善逝、無有實無實分別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如海功德的諸位聖者菩薩即叁寶前,以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爲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悅意、叁輪清淨、無有違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這六種方式而供養。
壬二(別說)分六:一、供養無主物;二、供養身體;叁、意幻供養;四、發願供養;五、無上供養;六、贊歎供養。
子一(供養無主物)分二:一、真實供養;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醜一、真實供養: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
如《等持王經》中雲:“十方世間界中淨水、平原中所生之鮮花、珍寶等未屬他者所有物皆當供養。”世界上所有爭奇鬥豔的鮮花、珍貴的果實,應有盡有的各種妙藥,品種各異的珍寶,令人舒心悅意具八功德的淨水,如雲:“清涼香輕柔,澄清無有垢,飲時不損喉,飲已不傷腹。”
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峨高聳的金子等寶山,遠離喧囂愦鬧寂靜舒適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天等世界中合成等而散發的芬芳香氣、沈香等塗香;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而生的莊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珍貴飾品。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不斷傳來。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諸如以上這些及無邊虛空界,清淨刹土以及北俱盧洲等所有的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爲利衆生而接納,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
醜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問:爲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原因是由于我往昔未曾積累過福德,極爲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其他任何可供養的財物。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爲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
子二、供養身體:
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在勝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願恒時供養自己的身體,誠懇祈請諸位勝尊菩薩能完全接納。我心甘情願作爲忠實的仆人,對您們言聽計從,祈願您能慈悲攝受。我依靠大尊主的呵護才能在叁有中不畏痛苦而饒益衆生,如果我罪惡深重,則無法利益有情,因此爲了真正擺脫以往的罪業而誠心忏悔,立誓今後再不造罪。
子叁、意幻供養:
如雲:浴拭妙衣飾,香熏花神馐,燈地室寶傘,意幻十二供。
意幻供養可分爲十二種:
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珍蓋頻閃爍。
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
一、沐浴:用旃檀熏染的浴室散發出撲鼻的芳香,水晶地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十分清潔。光芒閃爍、各種珍寶的柱子上懸挂著閃光珍珠裝點的華蓋。在此,已備好盛滿塗香配成的悅意香水、鮮花的許多金等寶瓶,伴隨著歌聲樂音而請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
香熏極潔淨,浴巾拭其身。
拭…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二品 忏悔罪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