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二品 忏悔罪业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一(总义)分二:抉择发心;二、随发心而行持。

   己一(抉择发心)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庚一、本体:

   一般来说,如果对所有大的经典进行详细分析,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大乘道所摄的一切心均是发心。在这里适合的发心本体,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欲求圆菩提。”

   庚二、分类:

   通常而言,发心如果从地界的角度来分,则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经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于诸地,信解胜意乐,异熟许他者,如是断障碍。”如果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则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如果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则有以名相与法性而得两种,或者从所缘境的角度有世俗与胜义两种发心,或者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类。此处适合的分类是最后一种。

   己二(随发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戒方法;二、护戒方法;三、还净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对境;二、受戒之补特伽罗;三、受戒之仪轨。

   辛一、受戒之对境:

   《菩萨别解脱经》中云:“得传承、受戒亦从守菩萨学处真实具戒者处得受。”《菩萨戒二十颂》中云:“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此论中亦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如果未寻得这样的善知识,那么可在三宝所依前受戒,这是《菩萨地论》中说的。《学集论》中云:“若无有善知识,则尽己所能观想安住十方之诸佛菩萨现前而受戒。”

   辛二、受戒之补特伽罗:

   虽然《道炬论》中说“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但如果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是具足声闻别解脱戒者,那么清净刹土中的菩萨就成了无有菩萨戒并且死亡时也会舍菩萨戒等有许多过失,关于这些在《释论》中都有宣说。想来,阿底峡尊者是极为精通大乘三藏的,决不可能承认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具足别解脱戒,我认为,阿底峡尊者实际上是为了破斥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当今许多人士的这些分别妄念而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道炬论自释》中这样写道:只是为宣说殊胜所依,而其他所依也可生戒。”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只要是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辛三、受戒之仪轨:

   《菩萨地论》中未说愿心仪轨,法友尊者等也认为愿心不观待仪轨。阿底峡尊者次第造了愿行仪轨,按照《释论》的观点这部论典就殊胜补特伽罗而言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并且认为此论宣说了愿行二心次第或同时的两种受戒方法。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观点虽然极多,但如果对此略作分析,则愿菩提心不依靠仪轨而起起不会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确是有的。然而,从仪轨中生起也不相违,如果依靠仪轨乃至菩提果之间具足断除一切所断之心,那么也就成了菩萨戒。此论中云:“获得断之心,说为戒律度。”行菩提心绝对是菩萨戒所摄,愿行菩提心次第或同时受均可以,因为经论中这两种方法都出现过,并且无有妨害。本来,仪轨的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此处按照加行、正行与后行而讲。

   庚二、护戒方法:

   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对于所断,《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恶作罪。对此,《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造五无间罪;持执诸邪见,国王五定罪。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大臣五定罪。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及接受贿赂;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按照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初学者有八定罪,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承许有十九种。《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归纳为《菩萨地论》中所说的四条中。概括而言,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总之,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成办利他。成办的方式也是按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乐均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意乐与加行二者均为善,则绝对无有堕罪;与之相反,意乐加行皆为恶,则绝对是堕罪;意乐为善,虽然行为表面似乎是不善,也只是堕罪的形相;相反,意乐不善,行为表面似乎是善法,则是无堕的形相。

   庚三、还净方法: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此论中云:“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续中事宜;二、为利他而修心。

   庚一(续中事宜)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轮;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壬一、总说: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而我今于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实无实分别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即三宝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而供养。

   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丑一、真实供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生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珍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峨高耸的金子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寂静舒适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天等世界中合成等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而生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不断传来。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诸如以上这些及无边虚空界,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原因是由于我往昔未曾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其他任何可供养的财物。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

   子二、供养身体: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在胜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愿恒时供养自己的身体,诚恳祈请诸位胜尊菩萨能完全接纳。我心甘情愿作为忠实的仆人,对您们言听计从,祈愿您能慈悲摄受。我依靠大尊主的呵护才能在三有中不畏痛苦而饶益众生,如果我罪恶深重,则无法利益有情,因此为了真正摆脱以往的罪业而诚心忏悔,立誓今后再不造罪。

   子三、意幻供养:

   如云:浴拭妙衣饰,香熏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

   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珍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一、沐浴:用旃檀熏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二品 忏悔罪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