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
二、擦拭:等待諸佛菩薩沐浴之後,用妙香熏染、清潔柔軟、無與倫比的衣物擦拭他們的身體。
叁、妙衣:擦拭完畢以後,如果是出家裝束的佛菩薩,則供上袈裟等適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如果是身著在家裝束的尊衆,則獻上色彩各異、柔軟飄逸的妙衣。
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四、莊嚴: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裝飾品莊嚴現見真谛而成爲聖者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彌勒菩薩等根據所化衆生的根機而持在家相的諸位大菩薩。
香遍叁千界,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
五、《俱舍論》中雲:“四大部洲與日月,須彌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數,許爲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數承許爲,二千中千之世間,彼之千數叁千界。”在這樣的所有叁千世界等無量刹土中恒時飄散著陣陣的芳香,遍及各處,以如此的殊勝妙香塗敷宛如純金般奕奕發光的佛身。
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
六、在堪爲殊勝福田的一切佛像等上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羅、蓮花以及青蓮花等所有天花,還有這些美花及珍寶等穿成的五顔六色悅意的花鬘、寶鬘。
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
複獻諸神馐,種種妙飲食。
七、殊勝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結成香雲,旋繞遍布空中,這些也都供養佛菩薩。
八、又敬獻上白糖神馐以及核桃汁等花樣繁多、味道鮮美的飲食。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散布悅意花。
九、井然有序排列著的金蓮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樣光芒閃閃的寶燈,這些也供養諸佛菩薩。
十、香水塗敷的地面上,遍滿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朵,以此作供養。
廣廈揚贊歌,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十一、具有莊嚴等功德的無量宮殿,傳頌著天子天女們所吟唱的悅耳動聽的贊歌,各種珍珠寶珠串懸垂的飾品將寶幢等嚴飾得光怪陸離、光芒萬丈,遍布虛空界,成爲虛空莊嚴的這些裝飾品也都供獻給大慈大悲的諸位尊主。
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十二、周圍有珍珠等飾品嚴飾的悅意金柄高高撐起珍寶組成、造形美觀見而生喜的勝妙寶傘,也恒時供養一切如來。
子四、發願供養: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惟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除上述這些供品以外,也願伴隨更爲殊勝動聽的樂聲妙音、具有息滅有情痛苦、帶來安樂這種特殊能力的所有祥雲也能長久住留。願在教法、證法及其所依經函等一切法寶及所有佛塔、佛像等前,連續不斷地降下珍寶花等妙雨。
子五、無上供養: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如同文殊菩薩等諸位大菩薩曾于十方諸佛前作供養的方式一樣,我也如是供養一切如來怙主及佛子。如《寶箧經》中雲:“多種鮮花花華蓋,以及五彩缤紛花,鋪遍形形色色花,供大尊主彼等佛。”
子六、贊歎供養: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
我以無量無邊的一切贊歌海潮贊頌諸佛菩薩功德的大海,願美妙動聽的贊歌雲朵一定飄蕩到他們功德的海邊。
辛二、頂禮: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
于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的一切佛陀、正法與勝會僧衆前,我以所有刹土諸微塵數的身體匍匐頂禮,同時我也頂禮一切生起菩提心的根本佛像與大乘經藏等,還有能生起或修行或宣講菩提心的一切根本以及佛塔,並且也敬禮傳法的堪布阿阇黎以及勤于解脫之事的殊勝禁行者。
辛叁(皈依)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皈依;二、隨皈依而行持。
子一(抉擇皈依)分叁:一、本體;二、分類;叁、各自之自性。
醜一、本體:
爲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處。
醜二、分類:
皈依有世間皈依與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爲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
醜叁、各自之自性:
世間皈依:爲了擺脫某些恐懼而皈依世間的天神等,並非是殊勝的皈依。《勝幢經》中雲:“處于畏懼恐怖地,多數皈依山樹林,寺院樹神及佛塔,彼非主要皈依處,依止彼等皈依處,不能解脫大痛苦。”
出世間皈依(有小乘皈依與大乘皈依):其中爲了自己脫離輪回的痛苦乃至有生之年皈依叁寶,是小乘皈依。大乘皈依:以大悲心引發,爲一切有情脫離痛苦,而欲求自己獲得佛果,時間乃至菩提果之間,這是大乘的叁皈依。
子二、隨皈依而行持:
經中雲:“皈依佛寶者,彼爲真居士,何時不皈依,其他諸天神。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僧衆者,不交外道徒。”首先在上師前受皈依戒後,依照經中所說于一切時分中誠心依賴叁寶,恭敬精進供養,對任何有情都不作損害,不交往惡友等。應通過這種方式而不失毀皈依戒。如果失毀,則以再次受等方式斷除罪業,增上功德。
壬二、論義: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時間乃至菩提果之間,對境是一切佛陀、正法與菩薩僧衆,方式是皈依,也就是說我依止您,願得以庇護。
辛四(忏罪)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叁:一、所淨罪業之六門;二、能淨四對治力;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子一、所淨罪業之六門:
即時間、因、門、加行、對治與分類。
子二(能淨四對治力)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醜一、厭患對治力:
見到過患後追悔莫及,如同飲毒者見到後果一般。
醜二、所依對治力:
依止能擺脫罪業的方法,如依止藥物一般。
醜叁、現行對治力:
奉行善法,如服藥一樣。
醜四、返回對治力:
從今以後縱遇命難也不造罪,如同以後不再服毒一樣。
必須要具足以上四種對治力,如果具足,那麼必定能清淨罪業。四對治力的數量是確定的,《宣說四法經》中雲:“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清淨一切所造所積之罪業。何爲四法?即厭患對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對治)、現行對治、返回對治。”
子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加行皈依、發心;正行以具足四對治力的方式念誦忏悔文,觀修罪業清淨;後行觀想依靠忏悔對境的加持而淨除一切罪業,作回向等,這是諸位上師的竅訣。
壬二(論義)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子一(厭患對治力)分二: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二、依殊勝對境特殊罪業忏悔之方式。
醜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衆,合掌如是白:
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爲,
見此罪過已,對佛誠忏悔。
在忏悔的對境諸方安住的圓滿正等覺佛陀及菩薩所有大慈大悲的尊主前,身體合掌,口中如是呈白:從無始時輪回到今世或在以往他世中,我因不知曉罪業的過患,自己或令他人造罪,以及由于自己被愚癡迷惑所牽引,欣然隨喜他人造罪,見到所犯下的這些罪過後,誠心誠意在一切怙主前不覆不藏發露忏悔。
寅二、依殊勝對境特殊罪業忏悔之方式:
惑催身語意,于親及父母,
師長或余人,造作諸傷害。
因昔犯衆過,今成有罪人,
一切難恕罪,佛前悉忏悔。
我因煩惱驅使,身語意對叁寶、父母、堪布阿阇黎及其他上師進行過的所有加害,總之由于犯了貪欲等許多罪過,如今已成了惡貫滿盈、罪大惡極的我對于自己所造的難以寬恕的所有罪業在導師諸佛前忏悔。
子二(所依對治力)分叁: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對境;叁、如何皈依。
醜一(皈依原因)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罪業未淨前,吾身或先亡,
雲何脫此罪,故祈速救護!
爲什麼要精勤忏悔呢?假設在罪業未得以清淨之前,也許我先死亡,倘若如此,那麼就會墮落到惡趣中,到那時如何能擺脫這些罪業呢?因此祈求迅速得以救護!
寅二(廣說)分二:一、思維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二、思維死亡極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卯一(思維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一、略說: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淨否,
無論病未病,壽暫不可恃。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這麼急迫皈依是什麼原因呢?不可信賴的這個死亡不會等到你罪業清淨與否,也不會照顧你事情完未完成,無論生病還是沒有生病,都不能保證你不會突然一命嗚呼,壽命實在是不可靠的。死亡時必須要抛下親怨等一切,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可是我由于未能懂得這一點而爲利親害怨造下了各種罪業。
二、廣說:…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二品 忏悔罪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