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行论释·善说海

  无著菩萨 造

  索达吉堪布译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息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仅以何尊名号光,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观音怙主前顶礼。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善说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

   从彼教言莲苑中,畅饮善说蜂蜜后,

   为利持佛子行众,我当于此释本论。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译成藏语,即菩提为正觉,萨埵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意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本来,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中云:“若未取名称,世间皆愚昧,故为遣愚痴,佛陀立异名。”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而取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首先宣说了论名,其他根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宣说梵语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说明来源可靠,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由于此论属于经部,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于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指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明显。)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所谓的善逝是指毗卢遮那佛,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妙瓶。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而逝,遣除了对真如不明的无明等后不退而逝,清除一切习气后究竟而逝,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善天尊者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所以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法门,这些是法宝。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称“具”。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姨母,彼即佛意生菩萨。”由于生于如来种姓中或者能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对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一切可堪为应礼处者,作者三门恭敬作礼。所谓的“如是造论”是连接下文的句子。如此作礼赞之必要:如《赞佛功德经》中云:“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作礼赞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所说的内容是指什么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法。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那么,是以什么方式造此论的呢?依教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在此讲述,那么没有必要了吧。实际上是将经论中紊乱的内容理顺、不清楚的解释清楚,零散的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阐述,因而无有这种过失。如是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所立下的誓愿,因此是为了使造论圆满。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同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内容在此论中也没有宣说,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固,我不是为了利他而造此论。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差别而造论,修习菩提心善法,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愈来愈增上。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时”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份即相同种姓想求学菩萨行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宣说之方式。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表明是无整无缺的大乘之种姓、道、果,主要指的是所有菩萨的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说之必要:

   具有分别妄念之人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那波巴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宣说了。”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自他是必要,论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为关联。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由于断除了这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转生于地界中土,眼等诸根具足,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业际无有颠倒,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佛陀出世于世,宣说佛法,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并且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由于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如是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是极为难得的。《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已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应当精勤修持善法,假设在此时未修持有利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是绝不会得到的。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无义空虚此人生。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又《致弟子书》中云:“何者得后越过生之海,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以闪电的外缘刹那能使色法现得极为明显。同样,以佛陀的威德力,有时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于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当然不会屡屡长久地生起,因而应当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之心。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三、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一、断除罪业: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在所有时刻恒常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的。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却容易聚合,因此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忍受,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