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 造

  索達吉堪布譯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頂禮聖者觀自在菩薩!

   慈愛無余衆生攪拌發心二資海中現,

   不住涅槃自性叁身妙雲層層極密布,

   普降離無我等四邊戲論妙法甘露雨,

   息衆惑火開利樂花淨飯王子前頂禮。

   僅以何尊名號光,傳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觀音怙主前頂禮。

   開示寂滅我與無我戲論勝義之法理,

   己造積業爲我所等世俗遣諸愚見暗,

   抛棄自樂成辦利他善說淨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薩前頂禮,

   盡舍國政善開顯,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揚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薩前頂禮。

   從彼教言蓮苑中,暢飲善說蜂蜜後,

   爲利持佛子行衆,我當于此釋本論。

   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明大乘道的這部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一、論名:

   梵語: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譯成藏語,即菩提爲正覺,薩埵爲菩薩,渣呀爲行、阿巴達繞爲入。那麼,這一論名是以什麼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說之意義、能說之量、作用、地點、眷屬、時間與比喻。此論是以其中的第一種方式來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本來,取名的必要就是爲了理解意義。《楞伽經》中雲:“若未取名稱,世間皆愚昧,故爲遣愚癡,佛陀立異名。”尤其因爲此論是以所說的意義而取的,所以諸位利根者通過論名就能夠通達論中所說的大概內容。首先宣說了論名,其他根機者依此也容易尋找法本。

   宣說梵語是爲了在相續中播下梵語的種子,說明來源可靠,憶念譯師、智者的恩德。

   由于此論屬于經部,因而按照國王規定的頂禮方式,于一切佛菩薩前頂禮膜拜。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

   對于論義,阿阇黎善天認爲:以初善、中善、後善可以包括整個這部論典的內容,按照順序,初善即頂禮句,中善是從頂禮句到回向品之前,後善爲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認爲,以造論之因、宣講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禮這叁部分可包括此論,也就是說,造論之因是指從“暇滿人身極難得”開始的前叁品,回向品宣說布施度,不放逸品與正知品宣說戒律度。(其余的內容在頌詞中明顯。)

   本注釋的分法如下: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

   丙一、真實宣說分叁:一、禮贊句;二、立誓句;叁、示現謙虛。

   丁一、禮贊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所謂的善逝是指毗盧遮那佛,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稱爲善逝,如說身相善妙、善淨瘟疫、妙瓶。斷除了煩惱障等障礙後莊嚴而逝,遣除了對真如不明的無明等後不退而逝,清除一切習氣後究竟而逝,這是從斷功德的角度而講的。善天尊者認爲,由于證悟了一切所證,因而稱爲善逝。總而言之,正因爲善妙圓滿斷證功德或者趨至最勝安樂之地,所以才稱爲善逝。《菩薩地論》中雲:“趨入殊勝處而逝,不退逝故稱善逝。”這以上講的是佛寶。所謂的法身,如《寶性論》中雲:“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極清淨本體,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說甚深種種法。”按照此論中所說,證法的法身是與法界、具二清淨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種種法門,這些是法寶。由于這些法寶對于善逝來說也是具足的,因而稱“具”。關于佛子,《寶性論》中雲:“具信勝乘之種子,生佛與法智慧母,禅樂胎處悲姨母,彼即佛意生菩薩。”由于生于如來種姓中或者能成爲如來的繼承者,因而佛子諸位聖者菩薩是僧寶。對于包括僧寶在內的叁皈依處,以及雖不是大乘的皈依處,但總的來說功德超勝的聲聞、緣覺親教師、阿阇黎等一切可堪爲應禮處者,作者叁門恭敬作禮。所謂的“如是造論”是連接下文的句子。如此作禮贊之必要:如《贊佛功德經》中雲:“于本師善逝,雖作微供養,亦趨人天樂,得無死聖果。”作禮贊是爲了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等

   丁二、立誓句:

   今當依教略宣說,趨入佛子律儀法。

   所說的內容是指什麼呢?即是趨入佛子律儀法。其中佛子律儀是指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行持這些戒的方法通過十品來宣說。那麼,是以什麼方式造此論的呢?依教也就是說依據經論中所說的意義。

   若有人想:如果是經論中所說在此講述,那麼沒有必要了吧。實際上是將經論中紊亂的內容理順、不清楚的解釋清楚,零散的彙集一處,並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闡述,因而無有這種過失。如是宣說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會舍所立下的誓願,因此是爲了使造論圓滿。

   丁叁、示現謙虛:

   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

   循此修習善法故,吾信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同諸學人,若得見此容獲益。

   以前佛經等之中未曾出現過的內容在此論中也沒有宣說,前所未有的詞藻、詩歌韻律我寂天也不精通。鑒于這兩種原固,我不是爲了利他而造此論。那麼是爲什麼呢?是爲了自相續串習菩提心我才撰寫這部論典的。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論有什麼必要呢?根據自己平時所理解的差別而造論,修習菩提心善法,暫時也能使自己的信心愈來愈增上。善天尊者與普明尊者說:所謂的“暫時”說明有觀待他利的意思。爲什麼這樣說呢?萬一與我具有同緣份即相同種姓想求學菩薩行正直的其他諸位學人見到這些內容,也許會有增長菩提心等利益。這樣的謙虛之詞能使大家了解作者無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現過失則請求寬恕之義。

   丙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分叁:一、各自之本體;二、宣說之必要;叁、宣說之方式。

   丁一、各自之本體:

   此論的所說即以“趨入菩薩律儀法”這一句頌詞表明是無整無缺的大乘之種姓、道、果,主要指的是所有菩薩的學處。這些所說(內容)依靠此論而通達爲必要;通達依賴于論典是關聯,實修所通達的意義從而獲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說之必要:

   具有分別妄念之人通過了知論典具有必要等從而才會深入修學。

   那波巴尊者的《入行論釋難》中說:“這部論的必要等實際上通過論名就已宣說了。”阿阇黎善天說:“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爲利自他是必要,論與必要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爲關聯。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如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由于斷除了這八種無暇,因而稱爲閑暇。如雲:“爲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爲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轉生于地界中土,眼等諸根具足,斷除五無間罪因而業際無有顛倒,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爲信佛法,這以上是五種自圓滿;佛陀出世于世,宣說佛法,因爲有見谛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佛門並且有提供資具的施主這是指爲利他衆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由于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爲圓滿。具足如是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是極爲難得的。《華嚴經·佛暖處傳》中雲:“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閑暇亦難得。”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已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應當精勤修持善法,假設在此時未修持有利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暇滿人身?是絕不會得到的。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無義空虛此人生。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又《致弟子書》中雲:“何者得後越過生之海,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例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以閃電的外緣刹那能使色法現得極爲明顯。同樣,以佛陀的威德力,有時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于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當然不會屢屢長久地生起,因而應當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之心。如雲:“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叁、滿足願望;叁、名義轉移;五、以喻贊德。

   庚一、斷除罪業: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

   所依與意樂既難得又短暫,因此善法的對治也就顯得十分可憐,在所有時刻恒常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的。相反,一切不善業的因卻容易聚合,因此罪惡的力量格外強大、勢不可擋,難以忍受,而且接連不斷産生。由此可見,現在必須要具備能摧毀罪業的善法。…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