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八)▪P2

  ..續本文上一頁,缺一不可。

  

   我們雖然掌握了一些理論,但都是鹦鹉學舌,連聞慧都談不上。因爲我們並不是真正地了解與明白,也不是真正地領會與體悟,所以那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智慧,沒成爲自己的。

  

   智慧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佛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講六道輪回都是痛苦,叁世因果絲毫不爽;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佛講的這些道理真正有聞慧、思慧、修慧,即真正明白,有體悟。但這種智慧是屬于世間的,只能降伏住煩惱,不能斷除煩惱。要從根本上斷掉煩惱,就要祛除我執,因爲我執是煩惱的根。要祛除我執,就要證悟無我。證悟無我與空性,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是能對治煩惱,對治我執的。我執是把我視爲了真有、實有,現在要祛除我執,就需要一個與它相反、有抵觸的對治,就是無我。一切法不是實有、真有,真正通過邏輯推理,通過修持,才能真正明白,有甚深的感受和體會的時候,才會遣除我執,才不會視我爲真有、實有。去掉了我執,才能斷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就沒有了輪回。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輪回,需要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這都屬于勝義谛菩提心,是通過修持獲得的,不是通過儀軌等方法獲得的。因明、中觀有很多邏輯推理能抉擇無我和空性,但這種證悟是比量,不是現量,是相似的、大概的了解,不是真正的了解。

  

   通過修行才能在相續中真正具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怎樣修行呢?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修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我們現在修學四外加行是爲了生起出離心,修學五內加行中的皈依和發心是爲了生起願行菩提心,在這個基礎上消業積福,通過上師的竅訣,最後才能真正地領悟空性。之前都是鹦鹉學舌,紙上談兵。所以說,真正要掌握、領悟無我和空性非常困難。但是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按照這個次第修持。

  

   斷除對世間的貪念,斷除自私自利,在這二者的基礎上再去修行,才能證悟空性。空性不是“沒有”,緣起也不是“有”,它們都遠離了“有”和“沒有”。緣起有,但不是我們所認爲的“有”;空性沒有,但也不是我們所認爲的“沒有”,不管是緣起還是性空,都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思想範圍。你想真正領悟,達到那種境界,必須要超越叁界,超越世間。若是世間的心、輪回的心沒有放下,無法能領悟、證得那種境界。

  

   若是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緣起性空,就是要放下但不能放棄,要認真但不能執著,要隨緣但不能隨便。但我們領悟不到,一說不執著,就不認真了;一說要認真,就執著了,很難把握!因爲我們的思想、境界還沒有超越,沒有遠離八邊戲論,現在我們所思維的都落入到八邊裏。要放下但不能放棄,放下是性空,不放棄是緣起。這些話聽起來很普通、很簡單,但其內容、含義非常深廣。若想真正把握這些,要等你成就的時候,否則是不可能的。什麼時候成就了,什麼時候才能做到放下不放棄。

  

   緣起性空等,不是我們現在要做到的,那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我們要達到的境界;是目的地,是山頂。我們現在還在山下,應該思維怎樣才能到達山頂。現在我們所學修的九加行就是到達山頂的方法,是到達山頂的階梯。所以大家不要弄混了,一個是目的地,一個是方法。要到達目的地,就要靠這些方法。

  

   九加行是成就大圓滿的唯一之路。有人懷疑:“不能說是唯一吧,應該還有其他的路吧?”沒有!即使有也包括在這裏了!九加行包含得特別廣、特別多,一切方法都在這裏。哪個法門沒有包括在內?所以說,這是通向大圓滿的唯一之路。

  

   大家要好好觀察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別人無法衡量你,但是你可以衡量自己。有沒有生起出離心?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再去修願行菩提心。在有願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消業、積福,和上師相應。一步一步來,這是一個修行次第,是成就大圓滿、成就佛果的階梯,是必經之路,有這些成就足夠了,若是沒有這些無法成就佛果。

  

   佛是智者,學佛就是學智者,修行就是自己要成爲智者。佛是具足圓滿智慧的人,學佛就是學做有智慧的人,修行就是要成爲有智慧的人。

  

   一切煩惱、痛苦都是因爲無明愚癡,因爲沒有智慧!不是因爲沒吃、沒穿、沒住,不是因爲沒錢、沒權。有智慧了,有錢或沒錢都幸福,有錢或沒錢都快樂;有智慧了,在山上或在家裏都幸福,有家或沒家都快樂。對于一個真正的成就者來說,山洞與皇宮沒有區別,天堂與地獄沒有區別。有智慧了,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沒有區別,一樣快樂;若是沒有智慧,二者也沒有區別,一樣煩惱、痛苦。

  

   學佛應該明明白白地學,修行應該明明白白地修。不管你是爲了獲得人天的福報,還是爲了自己解脫,或是爲了衆生,都應該有自己的主見與目標。跟著別人東跑西顛,盲修瞎煉,永遠不會成就,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無等塔波仁波切講,不如法地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不要欺騙自己,不要傷害自己!希望大家要有正知正見,學佛修行應該有目標,否則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