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发心(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六波罗蜜也有次第,首先要修布施,断除对财产、身体、善根的贪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戒律。戒是净,三门若不清净,就不是持戒。如果对世间的贪着,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的执着与贪着没有放下,持戒也是表面上的,不会有真正的三门清净。
心不烦乱叫安忍。持戒了,三门清净了,心才能不烦乱。若三门没有清净,心能不烦乱、不动吗?安忍非常不容易做到。
精进波罗蜜。精进是喜于善,你喜欢善法,喜欢无漏的功德,自然就不会懈怠。闻法的时候满怀喜悦,修法的时候法喜充满,这叫精进。若是没有这样的欢喜之心,不是法喜充满,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多,也不叫精进。
一、行菩提心的学处
(五)静虑(禅定)
一般情况下,都是定中生慧。没有禅定不会生起智慧。智慧是我们本具的,心定下来了,智慧自然就有了。但若心没有定下来,启发不了本具的智慧,显现不出来本具的智慧。
第一、修禅定要具备的条件
修禅定首先要具备条件,就是要远离和遣除内在、外在的违缘。远离外在的违缘,就要依止寂静处;远离内在的违缘,就要依止正知正见。否则心安不住、定不下来,即使安住了也不稳定。
首先,依止寂静处,远离外在的违缘。
什么是寂静处?无论是在哪里,凡是具足了学佛修行的条件,就是寂静处。很多人以为到山上或者到庙里就是依止寂静处了,于是就到山上、庙里做义工。但山上、寺院里有没有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有没有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有没有完整的修持方法?若你修显宗,那里有没有完整的显宗教法?有没有能够引导你的具德善知识?如果有,那里就是寂静处。若你想修密法,想修大圆满法,那里有没有密宗金刚乘?有没有清净的传承?有没有殊胜的灌顶?有没有具德上师的引导?有没有窍诀?这些都要慎重考虑啊!
随便去一个地方,随便到一个庙里,对一个渴望解脱、真正想成就的人来说,非常危险啊!如果那里没有具德的上师或者没有完整的修持方法,在那里不能修持正法,或者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你就是在浪费生命、浪费人身,那是浪费解脱的机会,浪费成佛的机缘啊!人身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能学佛、能修行就是人身的价值。万一你错过了,就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再也没有成佛的机缘了!
选择一个真正的寂静处,即具足条件,能够修持正法,最终能解脱成就的道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看那里有没有具德的上师,有没有正法。吃穿住的条件好或者不好,对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来说无所谓,怎样都行。当年很多人为什么都到色达喇荣去?那里的生活条件特别差,吃穿住都不好。但我们根本没考虑这些,唯一在意的是,那里有一位具德的上师能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天天修持正法,就是抱着这个想法,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要东跑西颠。依止寂静处和依止上师一样,首先要仔细观察。我的这番话是对想解脱、想成佛的人而言的,如果你有其他的目的就不说了。
有些人有家庭、有事业,认为现在到山上、到寺院里修行恐怕机缘不成熟。没有关系,有佛法就有办法。虽然现在你无法离开单位,离开家乡,离开家庭,但是你可以依佛法给自己创造寂静处,创造学佛修行的条件。尽量消除违缘,了缘了债。违缘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有些是宿业,要好好忏悔。学会关心,学会照顾,真心实意地对待周围的人。有矛盾有冲突要化解,只要你的心到位了,行为到位了,自然就化解了。处处发善心,处处善待众生,包括善待家人和同事等,真心地照顾他们,感化他们。这样,一切都将变成你学佛修行的助缘,你就有寂静处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高科技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以前依止寂静处要离开家乡,需要面对面,必须口耳相传,但现在不用。我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足不出户,随时都可以亲近上师,随时都能得到书和光盘,随时都可以修持正法。比如通过我们创办的大圆满法网络共修讲堂,打开电脑就能闻到佛法,就可以与同修道友一起共修,不用到处瞎跑。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里也无非是为了亲近上师,听闻佛法,和同修道友一起修持佛法。
其次,依止正知正见,远离内在的违缘。
内在的违缘就是对世间的贪着与自私自利。正知正见指轮回正见、因果正见。要远离内在的违缘,首先要去掉对世间的贪着,还要去掉自私自利。若只修声闻缘觉的果位,仅去掉对世间的贪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是要成佛的,我们修持的是大乘佛法,所以还要去掉自私自利。世间法有什么可执着的?轮回有什么可贪恋的?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真正看破、看透、看明白了,叫正知正见。依这些正知正见,祛除对世间的贪着,祛除自私自利。如果前面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都做到了,此处就不难了。若是没有做到,此处就难了。
若是没有去掉对世间的贪念,这颗心很难定下来。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曾停止过,它非常不老实。这些感官就像门窗,哪怕留有一丝缝隙,心就会跑出去;除非把门窗全部关上,堵上所有的缝隙,不给心留任何的机会,它才能停下来,才能安住。要堵住这些感官,就必须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如果你是按次第学修的,到这里就不难了。因为前面已经修好了出离心。出离心包括小出离心和大出离心。小出离心是出离世间,出离了轮回边;大出离心是出离轮回与涅槃两边,不仅断除了对世间的贪恋,还断除了自私自利。一般的世人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念,落入了有边(轮回边);声闻缘觉没有断除自私自利,落入了无边(寂灭边)。远离有边,但堕入了无边,是小出离心;远离了有无二边,是大出离心。
有人说:“我的心安不住,定不下来。”你对世间的贪恋还没有断,心能安住吗?你还没有去掉自私自利心,心能定下来吗?所以我处处强调基础,强调加行,强调次第!佛在经中亲口讲,若不按次第修行,不会成就。对世间的贪恋都没有断掉,想修禅定波罗蜜是不可能的。出离心这个基础修好了,修禅定波罗蜜就容易了。
身远离散乱之处,心远离对轮回边和寂灭边的贪着,这是禅定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第二、禅定的本体
禅定的本体就是不散乱。禅是专注,定是不散乱。专注地想或做某件善事而不散乱叫禅定。而存坏心、存恶念,专注地做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散乱,所以不叫禅定。
第三、禅定的分类
禅定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外在和内在的这些违缘去修禅定,慢慢地,心就能定下来了。
真正入定以后,会有三种觉受:乐觉受、明觉受和无分别觉受。乐觉受:就是所谓的禅悦,即不耽著于外境,对外境全无欢喜;但内心里一直喜滋滋、乐融融的,有着无法形容,无可比拟的喜悦和快乐。有些人特别愿意打坐,特别愿意修禅定,就是因为有一点点乐觉受,尝到了甜头,所以很难放下。虽然这种禅乐是属于世间的,但世间任何其他的喜悦、快乐都无法与此相比。明觉受:禅定功夫越来越深时,能目睹屋外、山外甚至千里以外的东西。无分别觉受:禅定功夫再深的时候,内心生不起一点分别念,即使特意生也无法生起。在定中时,所有的分别念暂时都没有了。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觉受,有些人只有一点点乐觉受,大多数人都没有达到明觉受和无分别觉受。心入定了以后,功夫到一定层次时,才会出现这三种觉受。
凡夫行静虑:虽然入定有觉受了,但对明乐无分别觉受有耽着,执着这些境界。“我”在感受着这些觉受,这是人我执;执着于“这些觉受”,这叫法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都没有断,这种禅定根本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所以这种禅定叫凡夫行静虑。这是修到资粮道时所具有的禅定。
义分别静虑:他通过理证可以抉择人无我、法无我,但是所抉择的法无我不是大空性,只是一个单空。这种禅定已经断掉了对这些觉受的执着,但仍然执着单空,认为这种空能对治一切法,能对治一切对觉受的贪着。这是义分别静虑禅定。他虽然证悟了无我,证悟了空性,但这是比量,还没有彻底断掉对空性的执着。这大概是修到加行道时所具有的禅定。
缘真如静虑:这是一地以上的禅定,和佛的等持禅定相似,所以叫缘真如静虑。这时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法性真谛,断掉了对觉受的执着和对空性的执着,远离了两边,证悟了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
有智慧的摄持才是波罗蜜,没有智慧的摄持不叫波罗蜜,只是一般的禅定。第三种静虑——缘真如静虑是有智慧摄持的,这个静虑绝对是禅定波罗蜜。其他两种静虑若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修,也可以称为波罗蜜。
(六)智慧
智慧有闻慧、思慧、修慧。对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用心谛听后,能原原本本地了解,这叫闻慧;对所掌握内容的含义、词句,经过反复思考、思维,生起定解的时候,就是思慧;通过修持,真正有感受,有体会了,就是修慧。闻慧、思慧、修慧也是有次第的…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