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八)

  2011百日共修 發心(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六波羅蜜也有次第,首先要修布施,斷除對財産、身體、善根的貪著;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修戒律。戒是淨,叁門若不清淨,就不是持戒。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尤其是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的執著與貪著沒有放下,持戒也是表面上的,不會有真正的叁門清淨。

  

   心不煩亂叫安忍。持戒了,叁門清淨了,心才能不煩亂。若叁門沒有清淨,心能不煩亂、不動嗎?安忍非常不容易做到。

  

   精進波羅蜜。精進是喜于善,你喜歡善法,喜歡無漏的功德,自然就不會懈怠。聞法的時候滿懷喜悅,修法的時候法喜充滿,這叫精進。若是沒有這樣的歡喜之心,不是法喜充滿,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多,也不叫精進。

  

   一、行菩提心的學處

  

   (五)靜慮(禅定)

  

   一般情況下,都是定中生慧。沒有禅定不會生起智慧。智慧是我們本具的,心定下來了,智慧自然就有了。但若心沒有定下來,啓發不了本具的智慧,顯現不出來本具的智慧。

  

   第一、修禅定要具備的條件

  

   修禅定首先要具備條件,就是要遠離和遣除內在、外在的違緣。遠離外在的違緣,就要依止寂靜處;遠離內在的違緣,就要依止正知正見。否則心安不住、定不下來,即使安住了也不穩定。

  

   首先,依止寂靜處,遠離外在的違緣。

  

   什麼是寂靜處?無論是在哪裏,凡是具足了學佛修行的條件,就是寂靜處。很多人以爲到山上或者到廟裏就是依止寂靜處了,于是就到山上、廟裏做義工。但山上、寺院裏有沒有學佛修行的機緣和條件?有沒有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有沒有完整的修持方法?若你修顯宗,那裏有沒有完整的顯宗教法?有沒有能夠引導你的具德善知識?如果有,那裏就是寂靜處。若你想修密法,想修大圓滿法,那裏有沒有密宗金剛乘?有沒有清淨的傳承?有沒有殊勝的灌頂?有沒有具德上師的引導?有沒有竅訣?這些都要慎重考慮啊!

  

   隨便去一個地方,隨便到一個廟裏,對一個渴望解脫、真正想成就的人來說,非常危險啊!如果那裏沒有具德的上師或者沒有完整的修持方法,在那裏不能修持正法,或者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你就是在浪費生命、浪費人身,那是浪費解脫的機會,浪費成佛的機緣啊!人身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能學佛、能修行就是人身的價值。萬一你錯過了,就再也沒有解脫的機會,再也沒有成佛的機緣了!

  

   選擇一個真正的寂靜處,即具足條件,能夠修持正法,最終能解脫成就的道場,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看那裏有沒有具德的上師,有沒有正法。吃穿住的條件好或者不好,對真正希求解脫的人來說無所謂,怎樣都行。當年很多人爲什麼都到色達喇榮去?那裏的生活條件特別差,吃穿住都不好。但我們根本沒考慮這些,唯一在意的是,那裏有一位具德的上師能講經說法,我們可以天天修持正法,就是抱著這個想法,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正確的選擇,不要東跑西顛。依止寂靜處和依止上師一樣,首先要仔細觀察。我的這番話是對想解脫、想成佛的人而言的,如果你有其他的目的就不說了。

  

   有些人有家庭、有事業,認爲現在到山上、到寺院裏修行恐怕機緣不成熟。沒有關系,有佛法就有辦法。雖然現在你無法離開單位,離開家鄉,離開家庭,但是你可以依佛法給自己創造寂靜處,創造學佛修行的條件。盡量消除違緣,了緣了債。違緣障礙都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有些是宿業,要好好忏悔。學會關心,學會照顧,真心實意地對待周圍的人。有矛盾有沖突要化解,只要你的心到位了,行爲到位了,自然就化解了。處處發善心,處處善待衆生,包括善待家人和同事等,真心地照顧他們,感化他們。這樣,一切都將變成你學佛修行的助緣,你就有寂靜處了。

  

   現在是信息時代,是高科技時代,和以前不一樣。以前依止寂靜處要離開家鄉,需要面對面,必須口耳相傳,但現在不用。我們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手段,足不出戶,隨時都可以親近上師,隨時都能得到書和光盤,隨時都可以修持正法。比如通過我們創辦的大圓滿法網絡共修講堂,打開電腦就能聞到佛法,就可以與同修道友一起共修,不用到處瞎跑。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裏也無非是爲了親近上師,聽聞佛法,和同修道友一起修持佛法。

  

   其次,依止正知正見,遠離內在的違緣。

  

   內在的違緣就是對世間的貪著與自私自利。正知正見指輪回正見、因果正見。要遠離內在的違緣,首先要去掉對世間的貪著,還要去掉自私自利。若只修聲聞緣覺的果位,僅去掉對世間的貪戀就可以了。但是我們是要成佛的,我們修持的是大乘佛法,所以還要去掉自私自利。世間法有什麼可執著的?輪回有什麼可貪戀的?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真正看破、看透、看明白了,叫正知正見。依這些正知正見,祛除對世間的貪著,祛除自私自利。如果前面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都做到了,此處就不難了。若是沒有做到,此處就難了。

  

   若是沒有去掉對世間的貪念,這顆心很難定下來。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的心一刹那也不曾停止過,它非常不老實。這些感官就像門窗,哪怕留有一絲縫隙,心就會跑出去;除非把門窗全部關上,堵上所有的縫隙,不給心留任何的機會,它才能停下來,才能安住。要堵住這些感官,就必須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如果你是按次第學修的,到這裏就不難了。因爲前面已經修好了出離心。出離心包括小出離心和大出離心。小出離心是出離世間,出離了輪回邊;大出離心是出離輪回與涅槃兩邊,不僅斷除了對世間的貪戀,還斷除了自私自利。一般的世人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念,落入了有邊(輪回邊);聲聞緣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落入了無邊(寂滅邊)。遠離有邊,但墮入了無邊,是小出離心;遠離了有無二邊,是大出離心。

  

   有人說:“我的心安不住,定不下來。”你對世間的貪戀還沒有斷,心能安住嗎?你還沒有去掉自私自利心,心能定下來嗎?所以我處處強調基礎,強調加行,強調次第!佛在經中親口講,若不按次第修行,不會成就。對世間的貪戀都沒有斷掉,想修禅定波羅蜜是不可能的。出離心這個基礎修好了,修禅定波羅蜜就容易了。

  

   身遠離散亂之處,心遠離對輪回邊和寂滅邊的貪著,這是禅定的基礎與前提條件。

  

   第二、禅定的本體

  

   禅定的本體就是不散亂。禅是專注,定是不散亂。專注地想或做某件善事而不散亂叫禅定。而存壞心、存惡念,專注地做惡事,這本身就是一種散亂,所以不叫禅定。

  

   第叁、禅定的分類

  

   禅定分爲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和緣真如靜慮。

  

   遠離了外在和內在的這些違緣去修禅定,慢慢地,心就能定下來了。

  

   真正入定以後,會有叁種覺受:樂覺受、明覺受和無分別覺受。樂覺受:就是所謂的禅悅,即不耽著于外境,對外境全無歡喜;但內心裏一直喜滋滋、樂融融的,有著無法形容,無可比擬的喜悅和快樂。有些人特別願意打坐,特別願意修禅定,就是因爲有一點點樂覺受,嘗到了甜頭,所以很難放下。雖然這種禅樂是屬于世間的,但世間任何其他的喜悅、快樂都無法與此相比。明覺受:禅定功夫越來越深時,能目睹屋外、山外甚至千裏以外的東西。無分別覺受:禅定功夫再深的時候,內心生不起一點分別念,即使特意生也無法生起。在定中時,所有的分別念暫時都沒有了。

  

   現在有些人根本沒有覺受,有些人只有一點點樂覺受,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明覺受和無分別覺受。心入定了以後,功夫到一定層次時,才會出現這叁種覺受。

  

   凡夫行靜慮:雖然入定有覺受了,但對明樂無分別覺受有耽著,執著這些境界。“我”在感受著這些覺受,這是人我執;執著于“這些覺受”,這叫法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都沒有斷,這種禅定根本不能成爲菩提果的因,所以這種禅定叫凡夫行靜慮。這是修到資糧道時所具有的禅定。

  

   義分別靜慮:他通過理證可以抉擇人無我、法無我,但是所抉擇的法無我不是大空性,只是一個單空。這種禅定已經斷掉了對這些覺受的執著,但仍然執著單空,認爲這種空能對治一切法,能對治一切對覺受的貪著。這是義分別靜慮禅定。他雖然證悟了無我,證悟了空性,但這是比量,還沒有徹底斷掉對空性的執著。這大概是修到加行道時所具有的禅定。

  

   緣真如靜慮:這是一地以上的禅定,和佛的等持禅定相似,所以叫緣真如靜慮。這時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法性真谛,斷掉了對覺受的執著和對空性的執著,遠離了兩邊,證悟了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

  

   有智慧的攝持才是波羅蜜,沒有智慧的攝持不叫波羅蜜,只是一般的禅定。第叁種靜慮——緣真如靜慮是有智慧攝持的,這個靜慮絕對是禅定波羅蜜。其他兩種靜慮若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去修,也可以稱爲波羅蜜。

  

   (六)智慧

  

   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對上師所傳講的一切正法的詞義,用心谛聽後,能原原本本地了解,這叫聞慧;對所掌握內容的含義、詞句,經過反複思考、思維,生起定解的時候,就是思慧;通過修持,真正有感受,有體會了,就是修慧。聞慧、思慧、修慧也是有次第的…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