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P2

  ..續本文上一頁實成佛之秘訣,頓悟頓證之妙門。爲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于此,爲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故特發之。

   《雲何無明。》

   此征釋無明之體。將顯圓照之功也,此征下釋。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釋無明之元也。謂衆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嗔癡,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雲種種顛倒。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爲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爲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認妄失真,故雲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喻示無明之體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今妄認四大爲身,如執空華爲實有,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故雲惑此虛空自性,亦複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雲迷彼實華生處。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體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釋無明體空,以明生死本來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顛倒,如夢中事,覺後即空。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無滅,故如空華無定滅處。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的示頓悟妙門,以顯圓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謂諸佛因地修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體,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故無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後無,特以本來自性元無故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此遣能所對待之迹,以顯圓照平等,寂滅究竟,一心淨覺之智也。雲彼知覺者,乃指上知是空華之知,即所謂圓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爲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淨之覺相。如虛空乃喻所照之覺體。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謂此覺體,雖是本有,向被無明障蔽,從來不覺,今仗智光一照,則無明頓破,本體當下現前,則曆劫生死,一時頓斷,是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特顯智照有功也。知虛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謂初以智照惑,惑滅則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猶是無明,故須遣之,故雲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此則能所雙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體獨立,故雲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直至心境兩忘,能所俱泯,故雲有無俱遣。如此乃合寂滅一心,故雲是則名爲淨覺隨順,此文倒,應雲隨順淨覺,即前雲隨順不二。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此征釋所照寂滅心體,重顯絕待真心,以示清淨覺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虛空性,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花,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此顯假也。如者稱也,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此顯中也,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爲真因。衆生依此而修,則爲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答問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蹑迹起疑故。特啓請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修行,更無方便,此則大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衆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衆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爲修行之人耶。雲何複說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衆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則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雲何解脫耶,此叁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修行之方便,當令衆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衆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爲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爲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爲叁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修之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此敘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此贊善問,誡聽許說也。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聽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答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此答以幻修幻,以釋成不入斷滅之意也。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雲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幻滅而覺存者,此亦是幻,故雲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若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亦無者,亦複是幻。何也,以未達究竟實際故也。直須有無俱遣,照體獨立。故雲幻滅名爲不動,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此示離幻方便,以答永離諸幻之情,以遣離幻之心也。謂知是幻,方起能離之心。諸幻既滅,若堅執有能離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應亦複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此遣第二重離心之離也。謂初以知離幻,幻滅則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則此離亦如幻,故雲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此遣第叁重離上之離也。所謂遣遣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此言遣之又遣,以致無遣。故雲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鑽火喻諸幻智,灰飛煙滅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斷滅。此總結答問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此結示頓悟頓證。以顯究竟一心之旨也。問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漸次之意。今結示雲,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豈佛自語相違耶。 答曰:此義幽玄,誠難體會,上雲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雲重重遣拂者,所遣拂者,總是一幻,謂此妙覺心中,凡有起心動念絲毫,見處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則一切諸幻自離,但知而已。又何別作方便。若但存執著之心,即是知見未忘。便名微細法執。了達一切皆幻,則當下消亡,全體自現。故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結酬問意也。謂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離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長行但雲種種幻化,生于覺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頌中補無明二字,謂種種幻化皆無明也。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