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贊謝。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雲,一切衆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爲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修證雲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當機默伫。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贊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伫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雲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衆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雲非性。凡聖皆具,故雲性有。隨緣而現,故雲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忘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衆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臺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雲理即。上雲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衆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臺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衆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雲理。衆生即佛故雲理即。以迷覺性而爲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雲由妄想我,執妄身爲我,我見堅固不舍,故雲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雲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衆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雲名字即。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淨界,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雲勞慮永斷。叁毒不行,故雲得法界淨。耽著淨境,故雲淨解爲礙,無明全在,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天臺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爲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叁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爲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爲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爲礙,能所未亡,故于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叁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雲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爲礙者,楞嚴雲,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爲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爲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爲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即見覺爲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爲幻,亦複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爲不了寂滅心體,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衆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雲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衆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雲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雲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雲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禅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衆生爲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爲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衆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贊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衆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門,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爲成佛因地,故初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