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關懷手冊

  臨終關懷手冊

  林克智 編著

  謹以本書獻給法界蓮友願同念佛、修淨業、助往生,共成蓮池海會人!

  目 錄

  一、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

  二、臨終關懷與終後處理

  (一)爲什麼要助念

  (二)助念前的准備

  (叁)助念規製與病家注意事項

  (四)逆撫念誦助生西妙法

  (五)終後處理

  附錄:

  追悼及告別遺體儀式

  遺囑式樣

  往生傳:助念功德不可思議

  ———生母項浣清居土往生紀實

  臨終關懷手冊

  一、 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希望長生不老,但死亡不會因人們的懼怕而消失,這是我們的常識。現代醫學的進步,可以減輕許多人患病時的痛苦,但絕不能使人長生不死。某些疾病確會對瀕死的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于是有的病人就希望早日結束生命,于是“安樂死”應運而出現;也有些老年人不希望自己因久病臥床而給別人添麻煩,免得年輕人把他看成累贅,因而希望早些死去,這樣又往往産生“自殺”。

  爲了減輕臨終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科學家致力于運用科學的心理輔導方法,高超的臨床護理手段,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讓彌留之際的傷病人員平靜安詳地告別人世,于是“臨終關懷”研究應運而生。據說“臨終關懷”的研究,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即使調動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護理學的科學工作者,還難以使人“優死”。

  隨著人們對死亡認識的深化,“安樂死”也開始被社會所承認,但其與“臨終關懷”相比,則後者更積極,更能符合多數人的意願。直到現在爲止,人們總覺得“安樂死”也好,“臨終關懷”也好,都遠遠未能解決患者懼怕死的心理。

  我們佛教徒與一般人不同,人們忌諱談死,佛教徒是懂得生必有死,是最能正確對待生死的。同時,在我們佛教中早有一套最好的“臨終關懷”的方法——淨土宗的臨終助念。我們佛教的其它宗派雖然也很重視生死,然其操作卻不如淨土宗那樣處處可行。特別是淨宗的教義與修持在正視死亡方面早已渾然一體,這是社會上所有“臨終關懷”方法所望塵莫及的。

  淨土宗最基本的依據經典《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早就告誡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給學佛者鋪了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金光大道。但要想真正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是非常不易的,臨終時“心不顛倒”亦很困難。那麼,達到“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者是否還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呢?我們再來讀一下《無量壽經》中的法藏比丘之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九大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二十大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地藏經》說: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爲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消滅。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爲其稱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衆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讀了上面幾段引文之後,我們可知:

  1.淨土宗主張依靠自力的同時,還可以借助他力的救度。自力,就是修行者本人平時的修持功夫,包括念佛靜坐、持戒及利他行爲所積累的無愧感與自信。他力則是借助阿彌陀佛與諸聖的接引。借助于他力,則可以極大地提高衰弱的垂死者不懼死亡的意志力,減少恐懼感帶來的痛苦,特別是精神上的痛苦,這是淨土宗的特色。其它宗派如果否定他力,那末除了少數意志堅強者才能達到對淨土宗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正視死亡的境界,而一般人因爲本來就有把死亡視爲人生與自然抗爭最終失敗的偏見,因此死到臨頭時的恐懼更加劇烈,結果痛苦到極點而不堪忍受。

  2.淨土宗行者一心念佛、心不顛倒,他一定是全神貫注于念佛,如此即能喚起對淨土宗教義中死亡即往生的向往,念佛動作與向往心念的相互配合,必有助于壓倒對死亡的恐懼。如果在臨終前出現兩者之間任何不連貫或動搖,則會影響往生者的情緒。故曆代祖師大德總是強調將往生者的家屬等,絕不能從俗事打擾,以免牽動往生者的情欲而影響正念。弘一大師在《人生之最後》一文中就提到:“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爲之說法,盡力安慰。…………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閑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又說:“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實益耳。”在其它有關往生助念著錄中,都有提及,限于篇幅恕不再引。

  3.淨宗的臨終助念方法,是創造臨終安詳往生、不易被打擾的環境之保證。淨宗行人瀕舍報時,如果有僧人、居士勸慰、助念,這就是最大的臨終關懷。這樣,就可以從外界的氛圍到內心心態,從一生修行到臨終一刻,給謝世者作了妥善而周密的安排,並且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淨土聖聖錄》的記載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瀕死亡者與助念者心態的高度統一,體現了助念這一淨宗獨特的臨終關懷方式,有卓著的功效與悠久的生命力。

  我國的臨終關懷事業剛剛起步,雖然現代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都能對其發揮重要作用,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面臨死亡者的精神比起衰弱的肉體更脆弱的一個面。如果有宗教方面的依托,則可以無宗教信仰者死得更安詳,親朋戚友也可以減少悲哀。爲此我們講慈悲的佛教信徒,應勇敢地擔負起“臨終關懷”這一社會公益事業的重任。

  淨土宗的臨終助念,在佛教史上一直閃爍著燦爛的光芒,佛教寺院將其列爲常規。在《百丈叢林清規·住持章卷第五》的《遷化》一節就明確地指出:“臨寂時至,凡伴病者,齊聲念佛,以助往生。”本世紀初以來,特別是二叁十年代後,淨土宗經印光大師等大力提倡之後,更盛行于世。淨土寺院及蓮社、念佛會等居士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助念團亦相繼成立,此期間直到現在,爲往生助念做了大量工作。《淨土聖賢錄·四編》、〈〈近代往生傳》、〈〈近代往生隨聞錄〉〉、〈〈現代往生見聞錄〉〉廣泛記述了有確鑿證據的往生事迹,足以證明淨土宗助念對臨終關懷所作的重大貢獻。

  過去,我們教內經正式成立的助念團爲數衆多,目前正式有助念團的就不多了。我們都知道念佛求生淨土法門,靠的是自力和他力兩種,他力是祈求阿彌陀佛的接引,自力則是念佛者平日的行持。自他因緣具足,淨土必生。但現在的教徒——特別是在家信徒的修行,障礙甚多,因此臨終一關至爲重要。助念可以使念佛行人于疾病之中排除障礙,爲被助念者加持阿彌陀佛聖號,可以使其身心豫悅,正念分明,壽未盡者早日康複,壽已終者舍報安詳。此爲四衆佛子的出世之大事,不能等閑視之。

  近代淨宗大德,印光大師的得力助手靈岩山寺德森法師,對往生有深入的觀察與研究。他曾親自試驗前人采用的多種念佛方法之效果差異,比較臨終有助念、無助念之間的損益。法師的部分論述附印于〈〈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書末,讀者看後,可進一步理解助念之重要。

  因此,我們不管從求往生、還是從臨終關懷的兩個方面來看,看新組織或健全助念團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新組織的助念團,爲便于工作和管理,一般地說應附屬于基層佛協、開放寺院或居士林。在寺院內部或佛教安養院中,可就地安排人員即可。

  回頁首

  二、臨終關懷與終後處理

  人總免不了死,這是任何人也逃脫不了的事實,爲了免除死亡者臨終前的恐懼心理和減輕離開人世前的痛苦,臨終關懷問題已引起醫學界及與其有關的學者之重視,但依科學手段總難使人“優死”。爲了免除疾病給頻死者帶來的極大痛苦,病者希望早日結束自己的生命;有的好心老人由于長期患病臥床,以爲給年輕一代帶來麻煩,也希望早些死去,于是安樂死問題就提到人們的面前,但不管怎樣,總難處理好臨終前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患者的痛苦與懼怕死亡的心理。

  但我們佛教徒對此看法就與其他社會人士截然不同。我們早就認清生必有死的生命現象,我們學佛修持,就是要活得有意義,死也安詳自在。對這科學上難以解決的臨終關懷與優死問題,早就給圓滿地解決了——臨終前的助念往生,是最好的臨終關懷;佛教徒的安詳舍報,有許多還能自知死期,沐浴、禮佛後坐脫立亡而毫無痛苦,這是非佛門弟子望塵莫及的。當然也不是所有佛教徒都能做到,他們有的雖對死亡早就清楚認識,不會有懼怕的心理,但業重者犯痛苦、心情不安之事仍有發生,故臨終助念能增長其正念,助其往生。此事如處理不好,則隨業受生。故臨終一瞬間甚爲重要。佛教經論及大德法師屢有開示,今恐初學者不知,敘之于後。 回頁首

  ㈠爲什麼要助念

  佛教是求解脫之道,若行者大事已辦,則終殁後即得解脫;未得解脫,便是繼續輪回生死。修行者未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知道修行的一般人士,到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助念之力,是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也得助念者功德力量的相扶持,還有臨終人的因緣,如無緣的話,臨終前怎麼能有人給他助念呢?爲了有人助念,臨終前行人還須深信佛的功德,念佛求願往生,這是自力的因,非常重要。具此因緣,必定往生。下文對此…

《臨終關懷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