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非爭出風頭和沽名釣譽。
(八)健康的身心和莊嚴的儀表
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健康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說起話來就會有氣無力,那怎麼能使語言生動呢?尤其是講“養生之道”這類題材時,說服力就會減去大半。
心理的健康對教師來說,就更爲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不知不覺地就會成爲學生的榜樣;相反一個心理狀態不健康的教師,無形中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
儀表雖然沒有身心健康那樣重要,但儀表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如第一印象不好,以後做起事業效果就要打折扣,太惡劣的儀表還會影響到教室的氣氛、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效果。
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的身心健康狀況和儀表的端莊,都是第一流的。可以說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溫”的好老師。經中記述的釋迦世尊具足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就說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法界次第初門》、《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大智度論》等。
(九)充分的耐心和堅定的信心
耐心和信心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有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當學生的智能和生理上有缺陷時,教師的耐心和信心就更爲重要。因爲感官有缺陷或智力較差的學生,其學習的效果和速度就沒有一般正常的學生來得好。因此,對他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這時如果教師沒有耐心和信心,就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從佛經中,我們可以了解釋迦世尊在做教育工作時,具有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
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和《梵網經》中說:信心是一切行爲功德的根本,它不但可以幫助一個人恭敬行善和追求智慧,並且可以消除一切疑惑和傲慢。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功德莊嚴品》中,釋迦世尊發願要耐心地教化所有衆生,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即使備受種種辛苦,也絕不因對方的習性和智能低下而生懈怠。
(十)生動有趣的語言和幽默的運用
一個教師除了要精通語言,把自己所說的概念表達得清晰以外,還要善于運用各種方式把話說得生動有趣,這就是說教學的語言,要富于幽默感,並且要運用生動有趣的譬喻,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輕松愉快。
在《法界次第初門》最末一卷中,描述了釋迦牟尼佛的語言有八種特色:
1、極妙音——釋迦世尊智慧深廣,能使聽聞的人悟解微妙的真理;
2、柔軟音——釋迦佛無限慈悲,他的講話能使聽聞的人改過向好;
3、和適音——釋迦佛所說語言和諧適當,能使聽聞的人自然領會正確的道理;
4、尊慧音——釋迦佛人格高尚,所以他的聲音能使人肅然起敬;
5、不女音——釋迦佛的聲音剛毅有力;
6、不誤音——釋迦佛智慧廣博,他的講話沒有錯誤的地方,使聽聞的人獲得正確的見解;
7、深遠音——釋迦佛的聲音清澈遠聞;
8、不竭音——釋迦佛的聲音滔滔不絕,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在《不思議秘密大乘經》第七卷中,更詳細記載他的聲音,有六十四種美妙的變化和特色。例如說佛陀的講話非常洪亮清晰,柔和悅耳、流暢順利……他說話不但句句精彩,而且音質也十分優美,他的音調會使你産生無比的信心和歡喜,他的話使人聽起來很明白,有洗滌煩惱、鼓舞你向上的作用。同時他的說話從無譏笑別人,毀謗或浮躁的現象,他的聲音真是太吸引人了!
佛經中生動、有趣、幽默、诙諧的故事,也多得不勝枚舉。因爲幽默的語言,能使對方在輕松、有趣的方式下,自然消除疑慮,接受勸教。譬如《四十二章經》第七章載:當一個人正出惡語的時候,佛陀卻平心靜氣地對他說:“朋友!假如你送禮物(在此指他所罵的話)給別人,而別人沒有接受,你是不是仍舊拿回來?”這一句話使其頓悟前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記得佛經中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父子二人,以共同耕種葡萄園爲生。可是那個兒子很懶惰,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因此,他的老子在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說,他有黃金埋在葡萄園裏,那個兒子一心想挖到那些黃金,于是在他的父親去世後不久,便開始挖葡萄園的土,但他翻遍了整個園子,還是沒有找到父親埋藏的黃金,當時他很不高興,但由于他努力翻了葡萄園的土,那年卻換得了一個葡萄的好收成。他想了很久,才明白他父親臨死前所說那句話的意思:原來並沒有什麼黃金埋在地下,是以此來啓發他。說明只有努力耕種,才能獲得好收成,能得到財富。從此,他也就改掉懶散的習慣,而勤懇地耕種了。
從以上所說來看,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運用幽默故事,不但能建立師生問的親切關系,而且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十一)善于運用種種姿態和動作
一個優秀的教師或演說家,一定要學會如何運用他全身的姿勢和動作,來表達他內心的訊息。因爲這樣一來,聽衆除了感受生動的談吐內容外,還可以感受到行爲語言。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感官愈多,他的學習效果便會愈佳。譬如說聽廣播教學的效果,總沒有電視教學的效果來得好。因爲聽收音機時,我們只用了聽覺去學習,而在看電視時,我們卻同時運用了聽覺和視覺。由上面這個道理,我們可以了解:如果一個教師善于運用各種姿勢、表情、動作等等來從事教學工作,便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許多佛經,如《涅槃經》、《法華經》、《大般若經》、《大智度論》等,都講到釋迦佛是一位運用行爲語言的能手,他的全身都會說法,都會做暗示和表情,甚至全身都能“微笑”。許多經典都記載著釋迦佛每次講經時,他的身上還會放出各種不同顔色的光芒,他的放光也是一種行爲語言。甚至他還有“神能變異”的本領,現出種種境界,進行直觀教學。這裏我們除去神異部分,但直觀的教學方法,我們現代的教育還是采用的,只是運用幻燈、電影、電視、電腦、實驗、參觀等現實方法而已。
(十二)善巧方便與循循善誘
作爲一個教師要把學生教好,除了全面了解學生之外,還要運用種種善巧方便的辦法,慢慢地教育學生。
釋迦世尊的教育,處處注意到學生的本性和習氣。《法句譬喻經》裏講了如下的故事:有一次,釋迦世尊和弟子看見地上有一張舊“紙”,他便叫一位弟子把那張“紙”撿起來,並問他那是什麼“紙”?那弟子回答說:這是一張包過檀香的包裝“紙”,它現在雖然沒有包檀香了,但仍然還很香哩!釋迦佛又和弟子往前走,見到地上有一條繩子,他又叫那位弟子把繩子撿起來,接著問:那條繩子是做什麼用的呢?弟子回答說:這是一條綁魚的繩子,所以嗅起來魚腥味還很濃。于是他就告訴弟子:這兩種東西本來都是很清潔的,由于遇到不同的外緣,所以氣味變得大不相同。人也是這樣,親近好的朋友,久而久之就會學好,親近凶惡的朋友,就會逐漸染壞。
譬喻,是釋迦世尊教育學生的常用方式。在《觀佛叁昧海經》中,釋迦佛舉了六個譬喻,使弟子明白念佛叁昧的優點;在《如來藏經》中,釋迦佛舉了九個譬喻,說明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在《妙法蓮華經》中,釋迦佛運用了七個很有趣的譬喻,說明大乘自利利他的道理;《金光明經》第一卷上有四個譬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中有八個譬喻;在《華嚴經》和《涅槃經》裏,就多得有千種以上的譬喻,這些譬喻大都是非常精彩的,限于篇幅恕不列舉了。我在《佛經典故趣聞錄》中,就選了幾百則,有興趣者可查看。
(十叁)良好的環境與集體的作用
要想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發揮教育集體——例如學校——的作用,還要使學生有個和諧愉快的環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與習慣,使學生有健康的身心。
釋迦世尊所創立的僧團製度和各種戒律,便是爲達到此目的服務的。據佛經記載,寺院就是佛教徒修學佛法的地方,這好比我們學習各種專門知識的學府。在這所學府裏的所有人,都遵照“六和敬”的集體生活原則,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像親兄弟一樣住宿在一起,學習在一起。這個集體注意到充分運用團體的力量,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切磋、琢磨,鼓勵學生親近賢慧的人,以求共同進步。
《維摩經·菩薩品》上說:“樂于親近同學”。《法華經·五百授記品》上說:“饒益同修行者”。佛經中把能夠助長我們智慧和善行的人,叫做“善知識”。釋迦佛還教導他的學生,要學會不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能得到智慧和益處。佛教到我國以後,亦是同樣遵此而行的。陳隋時代的天臺宗奠基人智顗(538—597),在《摩诃止觀》第四卷上所說的:“切磋、琢磨、同心齊智,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就是說明互相促進的修學原則的。
(十四)結合實際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教材脫離實際,或教學中不用啓發性,來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無疑是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釋迦世尊就是十分注意教學內容,並切實聯系實際的。譬如《法句經》說:“雖然讀誦了許許多多的好道理,但不去實行,又有什麼益處呢?如果是這樣,則不如記一句嘉言,並遵照實行,更能得到實際的利益。《華嚴經》講述了如下的故事:只聽人家講說,而自己不去實行,是無法成就最高智慧的。多聞而不努力修行,好比一個人專爲別人擺設山珍海味,自己卻在旁邊餓肚子。他一天到晚專數別人的財,而自己身上卻無錢。這好比生在富麗的王宮,而卻受饑寒的折磨。這像耳聾的人能演奏音樂,可以怡悅別人,而他自己卻一點也聽不到。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