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及学习的场所等。
释迦世尊还把学生比喻为幼苗,把教师比喻作园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够自行生长,而且能够成长为某种形态。但形态可能有美丑、荣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园丁来照料它,经常替它浇水、施肥、锄草,它便可以长得更茁壮、更美好。换言之,浇水锄草,施肥是帮助幼苗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同样道理,教师将精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和启发学生的潜能是相辅相成的。
释迦世尊自成道后,即开始从事他的教育生涯,日夜不断地为成千上万的弟子们,讲说各种各样的知识。因为他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法门来教化他的学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不正确的见解,解决弟子们的所有困扰和难题。他在教育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并且工作踏实,处理妥当。
从佛教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释迦世尊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能说会道,并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他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还能完善地解决问题;他不但是他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袖,而且是学生人格的促进者;他不但是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还是他学生们的最佳朋友。他认真负责,亲切而善解人意,他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不但熟识教学原理,而且会运用有效的教导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注意教育效果;他不但能把知识输入到弟子的脑海中,而且会把学生的潜能和长处诱导出来。
《赞佛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此偈表达了佛弟子,对释迦世尊无以复加的称赞之情。接着佛弟子们更举圣号,称世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如此伟大的人物,当然是为人师表的绝佳楷模了。下文,就让我们从教育观点,来分析一下释迦世尊的人格特质。
(一)了解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了解他。特别是那些内向孤独,家庭缺乏温暖而又得不到关怀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的了解与关怀。释迦世尊就能凭他观察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在很多佛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释迦世尊亲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并且适时地称赞弟子的优点与特长。他注意所有弟子的言行,善于利用一切机会给予辅导和纠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他还熟知每个学生的习性和现在的兴趣与需要。以上内容见于《妙法莲华经》卷一。
(二)精通教材和忠于真理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而且必须熟识和任教科目相关的一切知识。只要学生问及有关的问题,老师就应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以鼓舞学生上进。否则这个老师因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得不到学生的信任。
据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不但精通教材,而且能了解无穷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与道理,从来未遇着可以难倒他的难题。大部分的佛经,都是他解答弟子问题的记录。如果你有机会阅读一下,佛教中数以万卷计的经典,那么,你就一定会觉得释迦世尊的学问,确是十分渊博。
(三)不断地学习与广泛的兴趣
作为一个好的教师,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因此必须不断地努力,虚心地学习。这样的教师才可以和各种不同爱好的学生谈得起劲,从而可再进一步了解他们,教育、引导他们。
据《大智度论》及许多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在未出家之前,就有广泛的兴趣。并且精通文学、天文、地理、医学、辩论、礼仪、音乐、美术等。他擅长武术,神力过人,是个文武兼全、智勇兼备的人。
《众德三昧经》上记载,释迦世尊自立志追求无上智慧,并以此用于普度一切众生以来,更是博学一切技能,熟练世间所有技艺、医术、语言、逻辑、韵律,永不厌倦。在处世利人方面,他本着“不以善小而不为”和“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不断地广修各种善行,并且以各种纯善法教化人民。此外,他还能不断地学习,把一切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施舍给别人,且毫不吝啬。
根据《大智度论》的说法,因为释迦世尊从发愿教化众生以来,精勤学习世间各种善法和艺术,不断严守种种戒律,专心致志地追求智慧,不惜生命,也从不退却。他一心想着利人济世,并且从不希求人家的恩报和名利。
释迦世尊勤学的事迹多得不胜枚举,譬如《涅槃经》中所描述的,释迦世尊在若干辈子以前,专心勇猛的到雪山求法,他曾为半首诗偈,而舍身以求正法。《金光明经》中记载:释迦世尊在若干世以前,是一位名叫萨埵的王子,他曾舍身饲虎以利他。就是因为释迦世尊能坚持不断地学习,所以《菩萨善戒经》上记载他已永断一切烦恼,成为最高智慧者,因而对于一切事无所不知。
(四)大公无私和民主合作的态度
作为一个教师最忌讳的是对学生的偏心,或者先入为主地喜欢某一个人。因为当这种情形发生后,学生便会不满教师,甚至讨厌教师和他所教的课程。
据《华严经》的记载,释迦世尊的大公无私,好像太阳普照万物一般。《妙法莲华经》中,描述释迦世尊出现于世,是为利益众生而来,宛如大云化雨滋润一切草木。他以平等心来慈爱一切众生,无私地教化一切弟子,更没有贵贱、上下、爱憎的分别。所谓民主合作的态度,就是指能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气氛和环境,来尽力帮助学生。依《菩萨戒经》的记载,如果有弟子不信佛陀所说的道理,甚至违反佛陀所说的见解,佛陀不但不会生气,而仍一如平常地关心他们。
无论弟子喜欢不喜欢他的教导,释迦牟尼佛一律平等地对待,从不因为某位弟子听话而特别喜欢他,也不因为某些弟子不听话而放弃教育。
纵使有人恶意毁谤释迦世尊,他仍然不会起丝毫恶念,而照样保持平等和无限积极地关怀。有人对他作种种称赞和供养,他仍泰然若素,丝毫不会动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帮助他的学生。
他不但和弟子们相处得很融洽,而且经常教导弟子,培养弟子们拥有阔达的胸襟,以便去接受一切真理。他还鼓励弟子们,要经常用公开的方法,去研究和讨论各种问题,使一切大小事宜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五)教育的乐趣和热忱
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自己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灵魂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就必须对教育工作产生兴趣,而后全神贯注在这件有乐趣的工作上。否则,他便无法把学生教好。这就好比一位伟大的作家,必须把他真挚的感情,放在他的作品里。否则,他便无法写得扣人心弦。
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到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对教育事业没有兴趣,没有热忱的教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或者任何一种无意的行为,都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下终身的伤痕。
从许多经典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释迦世尊是一位对教育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富于热忱的教师。譬如《华严经》第五十八卷上,描述佛菩萨虽达到忘我的境界,可是仍以教化众生为乐,从不感到疲倦。他甚至不嫌弃一切智能低下,屡教屡犯的众生,并且乐于不断地教化他们。《法华经·方便品》上,描述他不但有教育的热忱,并且向人们介绍各种真理时,能勇敢地面对而不畏怯。
(六)慈爱与关怀
慈爱与关怀,即是释迦世尊经常所讲的慈悲心。佛经中的“慈”与“悲”不同。慈是指给人以快乐,悲是指拔除人们的痛苦。前者近似于一般的慈爱,后者则相当于关怀。当一个好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种种处境、智能和习性。他应该体谅学生的困难和苦衷,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身体的健康和愉快的心情。
下面摘录《大方便佛报因经》中,释迦世尊关怀弟子的事迹。佛住在竹林精舍时,有位弟子身患恶疮,常流脓血,别人见到都害怕,这个弟子只好一个人住在偏远腐朽的木屋里。当释迦世尊知道这件事后,就立即到他的住处为他服务,拿水洗净他身上的浓血,用药治好了他的疮。当时,这位弟子高兴得不得了,他还渴望佛能进一步对他说法,以解除他心中的烦恼。出乎意料,佛陀竟对那位弟子说:“我是来向你报恩的!”那位弟子听了惊喜异常。接着,释迦世尊就向他讲说了解脱生老病死的方法……那位弟子听完佛的教导后,心中所有的疑虑和烦恼,很快就消失了。
(七)精通语言并辩才无碍
要当好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语言,并且把他心里所要阐述的观念,表达得清清楚楚。在教学的语言上,有两个原则是很必要的:第一个原则是“深入者浅出”——当教材很深时,教师应当用浅显明白的文句把它表达出来;第两个原则就是“浅入者深出”——当教材很简单而且容易了解的时候,教师便应该将这部分教材的含义,发挥得多一点、深一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概念。但也不能把教材的义理发挥得太深,讲得太深了也是白费心机,因为学生无法明白教师所说的道理。
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不但能够把任何概念表达得很生动,而且声音很清晰,佛又精通多种俗语,所以弟子们听起来既亲切又易懂。
例如《妙法莲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上说的,释迦佛善于阐述各种事物的究竟真相,使他的弟子很快就获得了智慧。
又如该经《譬喻品》中记载,佛陀能流畅地演说,各种使人听起来没有负担的道理。凡是听过佛说法的,每个人的疑惑都会顿然消释,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
在《大宝积经》的一、二两卷中,说释迦佛的口才非常好,他曾在很多次辩论场合,折服了外道的傲慢,破除了外道的见解。他还教导弟子,解决问题时非但要运用严密合理的思维,并且要善于运用不会伤人的辩才,来维护真理。不过他禁止他的弟子进行无益的辩论,辩论是为弘扬真理,…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