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林克智
摘自《生活中的佛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大家都十分熟识,但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思想,则研究者不多。在佛典中常提到释迦牟尼佛是人天导师,笔者在学佛并对佛学的研究中,觉得释迦牟尼佛确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大教育家。现试陈述一些记载,就其人格、学识和化导人的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一下他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他的教育方法,不仅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适用,就是在今天,他的许多行为和见解,例如洞悉事物能力,崇高的人格涵养,丰富的学识及以身作则的风范等等,仍然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一、释迦世尊的教育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从释迦世尊所教育的“对象”、“目标”、“制度”、“内容”、“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看一下释迦世尊教育的特点:
(一) 释迦世尊所教育的对象和目标
要想实施教育,当然有实施教育的对象和目标,释迦世尊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上说:“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为帮助众生断除一切烦恼,了脱一切生死和获得一切智慧。这一段经文,可以说就是释迦世尊所进行的教育对象和目标。
在佛教的其他经典中,还有一些不同的提法,如《大日经疏》卷九说,佛陀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没有负担的知识和真正的智慧。
《心地观经》卷二说,佛陀教化众生,是为了启发他们无穷的心灵宝藏。总的说其目的是希望世间一切众生,获得像释迦世尊一样的智慧,照佛经的说法,只有得到这样的智慧,才能“离苦得乐”,即所谓“断惑证真”,这就是佛陀教育的最大目标。不难看出,释迦世尊实施教育的对象,当然就是一切众生了。
(二)释迦世尊的教育制度
释迦牟尼从成道到涅槃期间,到处传道——推行教育。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包括国王、后妃、大臣、平民、乞丐和奴隶。遍布于当时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至于他实施教育的场所,我们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三类:
1、精舍说法——这是比较大规模和较长时期的说法,包括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以及其他各处精舍;
2、应供开示——释迦佛在世时,常常接受信徒们的邀请,到他们的家里应供,饭后随机讲说佛法,令他们的日常生活,照着佛法的正规而行;
3、民间布教——释迦世尊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经常深入民间,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施行教育。
上面说到的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三种教育措施,刚好和现代教育相类似,即:
精舍教育,相当于现代的学校教育;
应供开示,相当于现代的家庭教育;
民间布教,相当于现代的社会教育。
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世尊,在他所推行的教育上,已注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兼行并重,我们就不能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了。
(三) 释迦世尊教育的内容
释迦世尊的教育,着重于戒、定、慧三学兼施。
他先教戒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次教定学,给学生锻炼身心;然后再教慧学,以启发学生的智慧。这样看来释迦世尊的戒、定、慧三学,约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育、体育和智育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现代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释迦世尊的定学,则包括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锻炼,同时三学有一定的连贯性。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浩瀚,其中经藏的内容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他所教育的内容无所不包。以我们现代眼光来看,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已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亦已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学、卫生学、天文学等等。其中说理透彻,概念正确。在科学尚无形成的两千五百余年前,他能作出这样的论述,可谓叹为观止!
现以有关卫生方面为例,在经、律中就至少包括如下十大类内容:
1、口腔卫生。
2、手部卫生。
3、沐浴的卫生:
(1)沐浴的方法;
(2)沐浴的用具;
(3)沐浴的场所和水源;
(4)盛水的器具;
(5)沐浴的时间;
(6)沐浴的益处;
(7)浴室的造法。
4、理发、剪指甲、除耳垢、洗脚等身体其他部分的卫生。
5、睡眠的卫生。
6、饮食的卫生。
7、环境卫生。
8、如厕的卫生:
(1)大小便的禁忌;
(2)厕所的造法;
(3)入厕法、便利法、厕上坐法、拭法、洗处法。
9、着鞋的卫生:
(1)鞋子的种类和选择;
(2)草鞋、麻鞋的卫生;
(3)着靴的卫生;
(4)草屣的卫生;
(5)脱鞋的卫生。
10、擤鼻涕、吐痰、打喷嚏、打哈欠等的卫生。
在营养学方面,释迦佛首先告诫弟子,不可贪图享受,而荒废了精神的食粮––道业。同时不可挑剔食物的美劣,以免导致某些无谓的烦恼。他认为保养身体,应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自然地进行;而不是千方百计勉强求来的,更不能用恼怒和伤害动物的方式来获得。
在《五分律》第八卷,释迦世尊为了帮助他的学生,专心用功,早日成就智慧,因此,他鼓励弟子,最好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他认为一天吃一餐,比一天吃三餐,对一个人的身心有更多的好处。例如可以减轻胃和肠的负担,身心不易昏沉、睡眠安稳,而且睡眠的时间也会自然减少,除去淫欲和疾病。同时释迦世尊还强调每次吃饭时,不要吃得过饱才更有益于健康,他认为稀饭对人有十种好处,在《十诵律》二十六卷,曾提到八种非常好吃而富有营养的粥:
1、酥粥:以牛、马或羊的酥酪和米、麦一齐煮。
2、油粥:以荏、酥、麻等油和麦片一块儿煮。
3、胡麻粥:用胡麻子和米、粟一起煮。
4、小豆粥:以绿豆、红豆和米一起煮。
5、大豆粥:用大豆和米、粟一起煮。
6、麻子粥:用黄麻子、芝麻和米、麦一起煮。
7、乳粥:用新鲜的牛、羊奶和米、麦一齐煮。
8、薄粥:用莲子、红枣和米、麦一道煮成稀饭,待稍冷后,再加些蜂蜜。
在《行事钞》第二卷和《有部百一羯磨》中,更详细地把维护生命的食物和药材归纳成四种:
1、在每天中午前可以经常吃的食物––米、麦、豆类和其他无毒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汁类的食物如:一切果汁、米汁、乳酪、豆浆等。
2、如果有疾病,过了中午到夜间,可吃些果汁、米汁和药汁。
3、限七天服一次的药材和食物:例如疗病的酥油、生酥、蜜糖、石蜜等。
4、终生可用的药材和食物:例如胡椒、呵梨勒……以及某些药草的根、茎、花、果等等。
《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九卷中,还详细地记载了不同季节,吃不同种食物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疾病。
因限于论题和篇幅,有关其他学科的就不作举例了。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可自行查阅佛经。
释迦世尊教育的内涵丰富,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他一生中总共演说了多少部经典,迄今尚无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译经中,窥其一斑。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记载,自汉末迄唐中叶,总共有一百七十六位法师,将梵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所译佛典多达二千二百七十八部,计七千零四十六卷。虽然如此,仍有许多梵文佛经,尚未译成汉文。目前尚在编印中的《中华大藏经》所收集的经论,将多达二万多卷,这样多的典籍,在世界所有宗教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 释迦牟尼教育的显着效果
为了让教外人士易于接受,现在我们不谈修行证果,单看一下释迦世尊教育的现实效果:
1、《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了释迦世尊教化憍陈如、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2、《本行经》中,记载了他如何教化富楼那和那罗陀师徒三十二人,以及跋陀罗女、优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余人;《普曜经》中记载佛陀度化优楼频陀迦叶、那提、竭夷等千余人的奇迹。
3、《玉耶女经》中,记载了佛陀如何调伏骄慢妇女;《月光童子经》载有佛陀教化九十六种外道的事迹;《法句经》记载,佛陀如何教化江边村中的百户渔民、屠宰工、猎人,又如何教化阿阇世王。
4、《经律异相》中,记载佛陀如何教化清净工(清扫道路、清除粪便的人)、乞丐和五百个盗贼的事迹。
5、《净饭王泥洹经》载有,佛陀教化他的父王的事迹;《中本起经》载有,佛陀度化他姨母的事迹;《未曾有因缘经》载有,佛陀教化他出家之前的妻、儿及释迦族群众的事迹。
6、《仁王护国经》中,记载佛陀教导十六国国王、王臣卿相,要如何护国、爱民和启发心智。
7、《贤愚经》中载有,佛陀在舍卫国教化广大群众的事迹。例如教化小孩、老人,最恶的杀人凶手、外道师徒等,均有详细的记录;《普曜经》上载有,佛陀移风易俗的事迹。
佛陀甚至在紧要关头时,亲自到战场上化解不必要的斗争。例如:阿阇世王因为佛陀讲了一句好话,而取消攻打略跋耆国的念头;又有一次,两个种族为庐泗尼河的用水,争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几乎动起武来,佛陀就挺身而出,化解这场冲突。
释迦世尊曾使许多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各得其所,相互关怀帮助,而无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都是他教育的威力,他不愧为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所以《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在他逝世时,有数十万弟子,深深地怀念着他。
二、释迦世尊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引发、暗示和指导。释迦世尊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发挥,除了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之外,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作用。外在环境包括:良好的教师、书本、朋友(佛经上称为善知识),社会大环境…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