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林克智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

  一、菩提达摩行略

  菩提达摩(

  -536,一说528,一说530)通称达摩,是禅宗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大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香至王非常祟尚佛教,时有东印度僧人般若多罗来传法,香至王以礼相待,般若多罗因而得知三王子是可以传授佛法的人,及至香至王去世,众人均号啕大哭,唯三王于在灵前人定七日,出定后即请求随般若多罗出家,更名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出家后,曾问般若多罗: “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般若多罗回答道: “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我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

  梁普通年间(520—526),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武帝派使者迎他至金陵。梁武帝接见达摩,帝问曰:

  “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

  师曰: “并无功德。”

  帝曰: “何以无功德

  ”

  师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

  答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

  师曰: “廓然无圣。”

  帝曰: “对朕者谁

  ”

  师曰: “不识。”

  由于武帝不能理解达摩这番答话的含义,达摩即渡江人魏。

  后来禅宗名着《碧岩录》把这则公案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它便广泛地印人众人的脑海里。

  据(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达摩北行至魏,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 自言年已150岁,历游各国都未曾见到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后到嵩山少林寺,在那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有道育、神光等沙门礼见并亲近供养达四、五年,达摩感其真诚,遂传神光以衣法,并“与易名曰慧可”,又把《楞伽经》授与慧可。

  达摩晚年行状,未见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殁。塔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但又传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见他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因此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二、达摩与嵩山少林寺

  据多种史料记载,达摩来华后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少林寺,更多的时间是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的“蚩尤洞”(后改称达摩洞)中度过,这也就是传说中达摩“九年面壁”的地方。

  神光(487-593)为洛阳有名高僧,俗姓姬氏,武牢(今河南荥阳县)人。母怀妊时有异光发其家,及出生而名之曰光。为儒生时即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览佛书尽弃前学。年30远游访师,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旋得戒于永穆寺。32岁返香山,终日宴坐八载,经论悉通。于定境中,有神人对他说: “将欲受果,何滞此耶

  大道非遥,汝其南矣。”转天,他觉得头痛非常,难以忍受。宝静禅师知道后,想叫他去医病,此时忽然听得空中有声说: “这是换骨,不是平常的头痛。”于是神光便把自己先后两次奇异的经过告诉师父。其师视之,见他的头顶变了样,头骨象五个山峰挺立而出。因此便对他说: “你的相确实变了,这是吉祥之兆,是可以证果的证明。你曾听到过叫你南行的声音,我看现在少林寺住着达摩大师,他是一位得道的

  “至人” ,可能他就是你的师父,你快去拜访。”

  神光拜别宝静禅师去少林寺,拜见达摩后就一直跟着他,向他求教。可是达摩大师却象没看见一样,仍经常地“面壁”而坐。神光没有因此而灰心退志,他想到古人有为法忘身,孜孜以求的决心,就“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祖师处得到安心的法门,并给他更名为慧可。

  此后缁素皆靡然趋之于达摩大师,声闻于朝,魏孝明帝闻祖异迹,遣使持诏三请,达摩终不下少林,帝愈加钦尚,就赐赠二摩纳袈裟并金银财物,达摩皆辞让之,以至三次往复,始受。缁素等众,倍加信向。

  达摩在魏居止九年,即将回国,一天忽然对门人们说: “我想回天竺的时间快到了,你们各说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道副说: “依我的看法,不执着文字,但也不能离开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达摩说: “你已得我的皮毛了。”

  比丘尼总持说: “依我的见解,犹如庆喜看到阿旰佛国一样,见过一次,认识实相后,便不须再见了。”

  达摩说: “你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说: “四大本来是空的,五阴也不是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 “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后轮到慧可,但他只是作礼叩拜,而后仍站在原位,并没有说话。

  达摩说: “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就对慧可说: “从前佛以“正法眼”交付给摩诃迦叶,展转至我,我现在交付给你,你应当好好地护持它。同时我把我的袈裟一件传授给你,作为传法的征信。我这样做,是表示一定意义的。你知道吗

  ”慧可说: “请师父明白地指示。”达摩说:“内在传授法印,以实证心地法门。外加传付袈裟,表示建立禅宗的宗旨。因为以后的人,心地愈来愈狭窄,多疑多虑,可能会说我是印度人,你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已得法了呢

  有什么证明呢

  你现在接受了我的衣法,以后可能会有阻难。到时,你只要拿出这件袈裟和我传法的偈语,用来表明事实,对于将来的教化,便没有什么妨碍了。到我逝后200年,这顶衣就可以停止再传下去了。那时禅宗传遍各处,不过明道的人多,真正行道的人却很少;讲道理的人多,通道理的人太少。但在千万个人中,沉潜隐秘地修行而得道果的人是还会有的。你应该弘阐此法门,不可以轻视没有开悟的人。你要知道,如果他能在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驰求的心,便会等同于本来已自得道的境界一样。现在,我把传法的偈语交待给你: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

  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又对慧可说: “《楞伽经)四卷所说的,是印证修持心地法门的道理。这是直指众生心地法门的要典,开示一切众生,从此悟人。”接着又说: “我离开南印度,东渡到中国来,是因为中国有大乘的气象,以求得继承心法的人。到此之后,因待机缘际遇,为法求人而久默待之。现在将法付与你,我此行的本意总算有了结果了。”

  达摩在说了上面这段话后,就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结束了少林寺的一段因缘。

  三、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是以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经论中的真如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二人四行”为纲宗,修行进程分安心、发行、顺物、方便四门。 “二人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

  “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

  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

  禅之法

  ”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

  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

  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可知,达摩禅的理人,并不离于大小乘佛经的一切教理,由于圆融通达所有了义教理,深悟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同一的真性,只要息灭妄想,自然豁露。达到“舍妄归真”的具体方法,即是凝心住于“壁观”。壁观就是“心如墙壁”,取静坐中面对的墙壁作比喻,以墙壁的直立不倚比调心之要领,不令偏于空、有,不存自他、凡圣等分别,这样就可与真如的道理相应了。这种禅以调心令直接契合于真如的内容,实即是“真如三昧”、 “一行三昧”。

  依据达摩“二人四行”之说,在定心悟理之后,还须起行,他以“四行”而概括大小乘佛学经论的要义,这是中国禅宗的精义,但为后人所忽略。后人只注意看祖师们的公案、参机锋、转语,不注重禅宗祖师的言行,殊为可惜。笔者认为对“四行”,有提出并作弘扬的必要,所谓四行即: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

  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

  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

  以故

  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

  道,故说言报冤行。”

  达摩的报冤行认为我们来到世界上的一生,实际上都应认为是来报答与我有关之人的冤缘,是来偿还欠债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一无所有,我们能长大成人,吃的、穿的、住的一切,都是国家、父母、师长及一切众生的恩惠。因此,我们要尽心尽力,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世界人民,以报答他们的恩惠,还清我有生命以来的宿债。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

  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

  等事,那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

  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

  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佛教是注重因果律的,认为世界上一切人、事现象均应包括在因、缘、果之中。因此,佛教徒对苦乐、顺逆、荣辱等处境,皆为必然,应泰然处之。南怀瑾先生在《达摩禅》中提到“但如在“攀缘”为“随缘”,则离道日远,虽然暂时求静,又有何益

  ”值得大家深思。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

  者,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

  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

  德思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

《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