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
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
乐, 判知无求, 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
行。”
一般人处世是都有所求的,有了所求之
心,就有所欲,就有得失、荣辱之患,如此
就有了“求不得苦”。以此联系上说的“报冤行”,则学佛修禅的人想要诚心学佛,则应认为尽其所有,都是为了偿还宿世的业债,以酬谢现实世间的一切。有了此心,修行者就能一切放得下,而无所求了,也不会以尽力奉献布施为苦了,道业自然易成。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言解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
云: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 离
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
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
惜,达解二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净化
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
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
妄想,修行六度, 而无所行,是为称法
行。”
“称法行”包括佛法大小乘全部行止的要义,上面所说的报冤行、随缘行和无所求行都可摄人称法行中。本门要求修禅者要随时随地保持与真如之理相契的心,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和生活中去修行“六度”,尽力去行利他之事,而不要去执着能行所行,也不能图行为的果报,更不必计较个人的利害与荣辱,如此行去,逐渐地自心的悭贪、嗔恨、懈怠、散乱、不正知等等烦恼就可得到对治。
达摩“二人四行”的禅修法门,是真正的学佛、修禅者的正行。 “理人”是属于对教义理论的思考, “行人”则就是实践,因此说达摩禅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达摩在禹门千圣寺答复期城太守杨炫之的一段对话,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原文如下:
“杨问师曰: “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
如何
”师曰 “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
祖。”又问: “此外如何
”师曰: “须明他
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
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 “弟于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
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
慈悲开示宗旨。 ”师知恳到, 即说偈曰:
“亦不观恶而生嫌, 亦不劝善而勤措。亦不
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
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
之曰祖。””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的立宗基础与参悟方法,达摩也重视经典在“理人”中的作用,因此他在传法二祖慧可时,还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慧可好好弘传,以“令诸众生,开示悟人”。所以说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用文字。其作用除在禅修者可据经典思想来对照自己的修禅体验,加以鉴定之外,实际上从诵经中得到开悟的亦大有人在,故达摩传《楞伽经》给慧可,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由禅僧创编的少林武术,名扬四海。武术界历来将少林武术溯源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并说达摩见徒众久久坐禅,肢体羸弱,昏沉磕睡,于是教以拳术,令活动筋骨。至今仍流行的《易筋经》、 《洗髓经》传为达摩所撰,经学者考证,亦属托名,无信史可查,不足凭信。少林拳术出达摩之手虽不可靠,但少林武僧救秦王,十三棍僧受秦王敕封奖谕确有碑证。少林武术是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的武僧在长期传习中创编发明、不断发展,少林武功还影响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少林寺为闻名的禅宗祖庭,是佛教寺院,武术与正统佛学格格不入,而在少林寺又相辅相成,长期并存。作为祖庭的少林寺,我希望它能远承祖灯,真参实究,多出法门龙象。这就是说少林寺应以造就禅德、弘扬禅宗文化为主导。也正如赵朴初居土所说的“少林寺要文化、要禅、不要拳。”弘扬少林武术的工作,还是让体育部门多做为好。
四、达摩禅对中国禅的影响
达摩“二人四行”禅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学方法。可以说后期禅宗的发展,虽各派各有特色,有新的发挥,但在原则上还是恪守着达摩禅法这些基本特点的。所以达摩是“脚跨中印”,承先启后的一位禅宗大师。除“二人四行”之外,达摩还十分重视印度大乘空宗的思想,十分重视《楞伽经》。他曾对慧可说: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 自得度世。”慧可和同在达摩座下受教的道友,如僧副、道育、尼总持、林法师和向居士等人,每谈起禅法来,总要引证《楞伽经》,后来僧璨、道信、弘忍都以《楞伽经》为主。
达摩未来中国之前,我国古来诸师皆修“四禅八定”,至南岳慧思、天台教义虽最圆妙,但所修的诸禅行相、止观法门,亦是如此。达摩曾对武帝宣称“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没有真正功德,教导弟子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上禅法,就使中国禅来了个转折,逐渐地形成了“佛即心,心即佛”的“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复,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修行理论,形成“口说玄理,不出文记”的习惯。这就是从达摩开始,于初唐形成的中国禅之主干。
弘忍之后,开始出现风靡千年、席卷中国,远至东南亚的南宗禅;而神秀则较保守,他的禅法沿袭达摩以来的传统,虽有改变的新禅学,但仍“持奉《楞伽》,递为心要”,这就是北宗。一般认为达摩到弘忍的禅法属“楞伽系”,慧能以下的南宗才转到“般若系”,但从根本上讲,不管《楞伽》还是《金刚》都是修禅的方便施设而已,不知诸高明以为如何
靠了达摩的东来,其后师资相承、禅匠辈出,展转演变为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家,临济下有慧南(1002—1069)、方会(992—1049),又开黄龙、杨岐二派,合前五家,号为七宗,从此,中国佛刹多成禅宗道场,锄头、扁担体力劳动与禅家的单纯、朴素日用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创了“农禅结合”的禅门新风。
直至近现代,修达摩禅法者或用壁观,或据
《楞伽》,比比皆是,限于篇幅,恕不详述。
五、达摩禅与人生
一般人眼中的禅是死板僵化、高深莫测与生活格格不入。实际上它可随机应化,威严而幽默,象春风雨露时时滋润着一切。禅充满了智慧与光明,它给人指明了解脱的道路,可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可消除行者的烦恼及痛苦,还可以在自己的意识中得到圆满的智慧和快乐,享受永恒的存在。
达摩后的禅宗自弘忍至慧能后,虽“一花开五叶”,但五家均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事圆融”为宗旨。由于门庭施设、门风各有差异,各家各派自有其特有的接引方法而巳,如临济之痛快、曹洞之细密、沩仰之谨严、云门之高古、法眼之简明, “所谓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达摩特别提出的,慧能亦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是习禅者的第一要务。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弘扬少林禅法,亦当以此为首。又因禅的入门契机、禅的种种现实效应与东方文化的形成、与现代人的生活及现代“入学”有特殊的贡献,可对现实社会产生殊胜的社会效果。故少林禅寺应负的责任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就更为重大。其表现在:
1.禅与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了前人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但物欲的追求,使他辛苦的奔波,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封锁了本有的智慧。但是如果现代人行禅,那么由于禅之妙用的发挥,则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有了禅,就会使生活更活泼自然,心态也更安祥。
2.禅与自然 古人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心”;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禅者慧眼观之,大地万物皆禅机, “物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人无碍”, 自然而然,何等超然。门外看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其实,不假外求,俯拾即得。即禅即境,即境即禅,就似山中清泉, 自可洗去心灵中的尘垢;天空的白云,让你任运逍遥。如此无牵无挂地学佛,不亦乐乎1
3.禅与心态 真正的禅者,其主要目标是要
“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由于各人的心量有广狭之别,所得成效殊异。不管发心如何,只要能去修习禅法,其心态必无”牵无挂,处处安祥。禅者必时时事事处于安祥的心态,虽每日仍参加繁忙的工作,即使是遇到极大的困难,他也永远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禅者持“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去面向现实,心态就会永远平衡、永远安祥。
4.禅与道德行为 一切禅法的修持者,均以持戒为基,以佛教戒律, 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心口意三业。用佛教戒律可约束恶行,起教化作用,在抽象意义上说,这是它对现实社会的适应。通过禅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为合乎理性,正如陈兵先生所说的,他们已“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为符合自己的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他还认为:“如果全社会都能修习以道德修养、观无我为核心内容的禅定,不局限于以祛疾健身为主旨,因而也可能增益我执的气功锻炼,无疑会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平,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格、高度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优秀人物,这种禅定再加上智力开发,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文明建设,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上的高技术。
禅除开佛教意义,在客观上它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发扬大乘禅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尚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例如:
禅定与智慧的开发;禅定与健康长寿;禅定与治病;禅定与神通;……
祈少林诸师、同修师友在禅修上再创业绩,为佛教的弘扬、为社会的安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中国嵩山少寺建寺1500同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