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及學習的場所等。
釋迦世尊還把學生比喻爲幼苗,把教師比喻作園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夠自行生長,而且能夠成長爲某種形態。但形態可能有美醜、榮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園丁來照料它,經常替它澆水、施肥、鋤草,它便可以長得更茁壯、更美好。換言之,澆水鋤草,施肥是幫助幼苗成長的一種手段和過程。同樣道理,教師將精粹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和啓發學生的潛能是相輔相成的。
釋迦世尊自成道後,即開始從事他的教育生涯,日夜不斷地爲成千上萬的弟子們,講說各種各樣的知識。因爲他能巧妙地運用各種法門來教化他的學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不正確的見解,解決弟子們的所有困擾和難題。他在教育的過程中,能隨機應變,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製宜,並且工作踏實,處理妥當。
從佛教許許多多的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出釋迦世尊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更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不但能說會道,並且是一個以身作則的榜樣;他不但善于發現問題,還能完善地解決問題;他不但是他學生學習活動的領袖,而且是學生人格的促進者;他不但是文化的傳播者,而且還是他學生們的最佳朋友。他認真負責,親切而善解人意,他還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他不但熟識教學原理,而且會運用有效的教導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注意教育效果;他不但能把知識輸入到弟子的腦海中,而且會把學生的潛能和長處誘導出來。
《贊佛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此偈表達了佛弟子,對釋迦世尊無以複加的稱贊之情。接著佛弟子們更舉聖號,稱世尊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如此偉大的人物,當然是爲人師表的絕佳楷模了。下文,就讓我們從教育觀點,來分析一下釋迦世尊的人格特質。
(一)了解學生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了解他。特別是那些內向孤獨,家庭缺乏溫暖而又得不到關懷的學生,更需要教師對他的了解與關懷。釋迦世尊就能憑他觀察的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了解他的每一個學生。在很多佛經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釋迦世尊親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並且適時地稱贊弟子的優點與特長。他注意所有弟子的言行,善于利用一切機會給予輔導和糾正,使每個學生都能各盡其才,各展所能。他還熟知每個學生的習性和現在的興趣與需要。以上內容見于《妙法蓮華經》卷一。
(二)精通教材和忠于真理
作爲一個教師不但應精通他所教的科目,而且必須熟識和任教科目相關的一切知識。只要學生問及有關的問題,老師就應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以鼓舞學生上進。否則這個老師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就會得不到學生的信任。
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不但精通教材,而且能了解無窮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與道理,從來未遇著可以難倒他的難題。大部分的佛經,都是他解答弟子問題的記錄。如果你有機會閱讀一下,佛教中數以萬卷計的經典,那麼,你就一定會覺得釋迦世尊的學問,確是十分淵博。
(叁)不斷地學習與廣泛的興趣
作爲一個好的教師,需要有廣泛的知識,因此必須不斷地努力,虛心地學習。這樣的教師才可以和各種不同愛好的學生談得起勁,從而可再進一步了解他們,教育、引導他們。
據《大智度論》及許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在未出家之前,就有廣泛的興趣。並且精通文學、天文、地理、醫學、辯論、禮儀、音樂、美術等。他擅長武術,神力過人,是個文武兼全、智勇兼備的人。
《衆德叁昧經》上記載,釋迦世尊自立志追求無上智慧,並以此用于普度一切衆生以來,更是博學一切技能,熟練世間所有技藝、醫術、語言、邏輯、韻律,永不厭倦。在處世利人方面,他本著“不以善小而不爲”和“不以惡小而爲之”的精神,不斷地廣修各種善行,並且以各種純善法教化人民。此外,他還能不斷地學習,把一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施舍給別人,且毫不吝啬。
根據《大智度論》的說法,因爲釋迦世尊從發願教化衆生以來,精勤學習世間各種善法和藝術,不斷嚴守種種戒律,專心致志地追求智慧,不惜生命,也從不退卻。他一心想著利人濟世,並且從不希求人家的恩報和名利。
釋迦世尊勤學的事迹多得不勝枚舉,譬如《涅槃經》中所描述的,釋迦世尊在若幹輩子以前,專心勇猛的到雪山求法,他曾爲半首詩偈,而舍身以求正法。《金光明經》中記載:釋迦世尊在若幹世以前,是一位名叫薩埵的王子,他曾舍身飼虎以利他。就是因爲釋迦世尊能堅持不斷地學習,所以《菩薩善戒經》上記載他已永斷一切煩惱,成爲最高智慧者,因而對于一切事無所不知。
(四)大公無私和民主合作的態度
作爲一個教師最忌諱的是對學生的偏心,或者先入爲主地喜歡某一個人。因爲當這種情形發生後,學生便會不滿教師,甚至討厭教師和他所教的課程。
據《華嚴經》的記載,釋迦世尊的大公無私,好像太陽普照萬物一般。《妙法蓮華經》中,描述釋迦世尊出現于世,是爲利益衆生而來,宛如大雲化雨滋潤一切草木。他以平等心來慈愛一切衆生,無私地教化一切弟子,更沒有貴賤、上下、愛憎的分別。所謂民主合作的態度,就是指能容忍學生的不同意見,並且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氣氛和環境,來盡力幫助學生。依《菩薩戒經》的記載,如果有弟子不信佛陀所說的道理,甚至違反佛陀所說的見解,佛陀不但不會生氣,而仍一如平常地關心他們。
無論弟子喜歡不喜歡他的教導,釋迦牟尼佛一律平等地對待,從不因爲某位弟子聽話而特別喜歡他,也不因爲某些弟子不聽話而放棄教育。
縱使有人惡意毀謗釋迦世尊,他仍然不會起絲毫惡念,而照樣保持平等和無限積極地關懷。有人對他作種種稱贊和供養,他仍泰然若素,絲毫不會動心,他無時無刻不在幫助他的學生。
他不但和弟子們相處得很融洽,而且經常教導弟子,培養弟子們擁有闊達的胸襟,以便去接受一切真理。他還鼓勵弟子們,要經常用公開的方法,去研究和討論各種問題,使一切大小事宜都得到圓滿的解決。
(五)教育的樂趣和熱忱
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並把自己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業上。教師要成爲一個靈魂工程師和生活的藝術家,就必須對教育工作産生興趣,而後全神貫注在這件有樂趣的工作上。否則,他便無法把學生教好。這就好比一位偉大的作家,必須把他真摯的感情,放在他的作品裏。否則,他便無法寫得扣人心弦。
從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許多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對工作的態度,會影響到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個對教育事業沒有興趣,沒有熱忱的教師,說了一句無心的話,或者任何一種無意的行爲,都可能在學生的心靈上,烙下終身的傷痕。
從許多經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釋迦世尊是一位對教育工作有濃厚的興趣和富于熱忱的教師。譬如《華嚴經》第五十八卷上,描述佛菩薩雖達到忘我的境界,可是仍以教化衆生爲樂,從不感到疲倦。他甚至不嫌棄一切智能低下,屢教屢犯的衆生,並且樂于不斷地教化他們。《法華經·方便品》上,描述他不但有教育的熱忱,並且向人們介紹各種真理時,能勇敢地面對而不畏怯。
(六)慈愛與關懷
慈愛與關懷,即是釋迦世尊經常所講的慈悲心。佛經中的“慈”與“悲”不同。慈是指給人以快樂,悲是指拔除人們的痛苦。前者近似于一般的慈愛,後者則相當于關懷。當一個好老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種種處境、智能和習性。他應該體諒學生的困難和苦衷,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同時還要想盡一切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身體的健康和愉快的心情。
下面摘錄《大方便佛報因經》中,釋迦世尊關懷弟子的事迹。佛住在竹林精舍時,有位弟子身患惡瘡,常流膿血,別人見到都害怕,這個弟子只好一個人住在偏遠腐朽的木屋裏。當釋迦世尊知道這件事後,就立即到他的住處爲他服務,拿水洗淨他身上的濃血,用藥治好了他的瘡。當時,這位弟子高興得不得了,他還渴望佛能進一步對他說法,以解除他心中的煩惱。出乎意料,佛陀竟對那位弟子說:“我是來向你報恩的!”那位弟子聽了驚喜異常。接著,釋迦世尊就向他講說了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那位弟子聽完佛的教導後,心中所有的疑慮和煩惱,很快就消失了。
(七)精通語言並辯才無礙
要當好教師,就要善于運用語言,並且把他心裏所要闡述的觀念,表達得清清楚楚。在教學的語言上,有兩個原則是很必要的:第一個原則是“深入者淺出”——當教材很深時,教師應當用淺顯明白的文句把它表達出來;第兩個原則就是“淺入者深出”——當教材很簡單而且容易了解的時候,教師便應該將這部分教材的含義,發揮得多一點、深一點,以使學生能夠得到新的概念。但也不能把教材的義理發揮得太深,講得太深了也是白費心機,因爲學生無法明白教師所說的道理。
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不但能夠把任何概念表達得很生動,而且聲音很清晰,佛又精通多種俗語,所以弟子們聽起來既親切又易懂。
例如《妙法蓮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上說的,釋迦佛善于闡述各種事物的究竟真相,使他的弟子很快就獲得了智慧。
又如該經《譬喻品》中記載,佛陀能流暢地演說,各種使人聽起來沒有負擔的道理。凡是聽過佛說法的,每個人的疑惑都會頓然消釋,並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
在《大寶積經》的一、二兩卷中,說釋迦佛的口才非常好,他曾在很多次辯論場合,折服了外道的傲慢,破除了外道的見解。他還教導弟子,解決問題時非但要運用嚴密合理的思維,並且要善于運用不會傷人的辯才,來維護真理。不過他禁止他的弟子進行無益的辯論,辯論是爲弘揚真理,…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