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葉給我們的啓示
普陀山隱秀講院 林克智
據經載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時,就把法傳給阿難,隨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雞足山席地而坐,並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永不敗壞,用糞掃衣蓋著,等六十七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時,我再去拜見他,把釋迦佛的衣缽呈獻給彌勒佛,並協助他教化衆生。"說畢雞足叁峰就合攏來。因此說大迦葉爲永遠活著的人,據星雲大師的《十大弟子傳》說:"不久以前,法國的柏格森博土在印度的雞足山上還見過尊者大迦葉,並且還皈依了他。"
大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苦行著稱。我覺得熟識一下尊者的行狀,對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及對佛教的繼承和發展,將會得到很大啓示。爲此,我們據經重溫大迦葉的主要事迹:
摩诃迦葉對佛教的重大貢獻
大迦葉出生于兩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當時在摩竭陀國王舍城邊的摩诃娑羅陀村中,住著一位婆羅門族的大富長者,名叫尼拘盧陀竭波,他的財産比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還要富有,這就是大迦葉的父親。因爲尊者出生時有與佛陀降生時相仿的瑞相,故父母爲他取名畢缽羅耶那,其意即爲"樹下生"。由于尊者爲長者的獨生子,父母親對他十分疼愛。
尊者八歲時,依例受了婆羅門的戒條,並請老師教他各種學問。他聰明而好學,不久祭祀法、算數、文學、書畫、五明、四吠陀、星宿運行、陰陽吉凶、地震雷鳴、音樂、舞蹈等樣樣都會。但他討厭世上的歡樂,並希望離群獨居。大迦葉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志氣清高,不著欲染的青年,在父母爲他娶親後,他竟然和妻子妙賢分床而睡,兩人就這樣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傳爲佳話。
後父母先後辭世,叁十多歲的尊者即與妙賢商量出家之事,結果兩人說好先讓大迦葉去尋訪明師,待訪到明師後,再回來接她出家。迦葉離家訪師,但一連幾位修行者所說的道理都不能使他滿意,最後聽到佛陀是相好威嚴的大覺者,他就去見佛陀,並皈依了佛陀。佛陀在竹林精舍爲大迦葉剃度,還爲他講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的第八天,大迦葉即證得阿羅漢果。在大迦葉出家後一年,即是佛陀證道後的第叁年,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閣波提的出家,佛教中開始有了比丘尼僧團,大迦葉就請一位比丘尼將妙賢接來,加入僧團。由于她勵行勇猛,修持精進,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贊歎說:"在比丘尼中,沒有一個能比妙賢比丘尼更通宿命了。"
大迦葉尊者在佛陀弟子中,被稱爲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修習苦行的僧人,應做到以下十二點:1.生活處所應是空閑寂靜的地方;2.過乞食托缽的生活;3.日中一食;4.節量食;5.次第乞食,不擇貧富;6.午後不飲漿;7.要守叁衣缽具;8.要常坐在樹下思維;9.要常在露地靜坐;10.要穿著糞掃衣;11.要住在有墳墓之處;12.長坐不臥。
大迦葉出家之後,即安心修習頭陀苦行,不願過竹林精舍或只園精舍的僧團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精舍的環境與生活條件太好了,他喜歡在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尊者認爲屍臭和白骨,對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觀想,比起在精舍中修更合適。大迦葉不怕日曬夜露,也不懼狂風暴雨,總喜歡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屍骨遍野的墓群之間,對于人家的勸說,他都不在乎。如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都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動。他就說:"我只能如此修苦行,使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並能實行。"
大迦葉進入老年之後,對于苦行的修習越來越認真。有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爲衆說法,大迦葉身穿糞掃衣,蓬發垢面蹒跚走來,佛陀就勸他說:"你年紀老了,不要再繼續苦行,脫下糞掃,換上信衆所供奉的輕軟之衣,不要過度地疲勞。"而大迦葉深知過艱苦而嚴肅的生活對培養健美德行的重要,就說:"我以頭陀苦行爲樂事,不爲衣愁,不爲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這樣做使我得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佛陀聽後就向大衆開示說:"將來佛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在于僧團的不和與腐化。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就必先要鞏固僧團,要鞏固僧團,就要求大家以戒爲師過嚴肅的生活。我的正法必須讓大迦葉那樣的人來住持。"佛陀與尊者師徒間的情誼不同平常,佛對尊者有如賓客和親人,但尊者從不忘以師禮待佛,這和諧溫暖的師徒關系,給後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天,大梵天王在靈鹫山爲了要令一切衆生得大利益,請佛說法,並將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佛陀應大梵天王之請,高升法座,手中持著波羅花朝向聽衆,但一句話也沒有說。與會者沒有一位能理解佛陀之意何在,唯有大迦葉尊者破顔微笑。此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诃迦葉。"說著又將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禅宗所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因此尊者也就成爲西天第一代祖師。
在佛陀八十歲那年,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位尊者先于佛陀人滅,不久佛陀也在拘屍那羅城人涅槃。此時,大迦葉領五百比丘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國教化,他趕到時佛入滅已有七天。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中,荼毗時注入很多香油,幾次舉火都難以使薪柴燃燒。尊者到時,看到金棺中的佛陀忽將足伸出來,他即刻向佛頂禮說:"慈悲的佛陀,請您放心,我們會依你的腳步繼續前進的。"尊者說畢,佛陀的足即收進棺內,並以叁昧真火自焚茶毗。尊者大迦葉自此擔負起領導教團與流傳大法的重任。
一切教法,皆爲佛在世時隨機宜而說,並無任何記錄,佛滅度後,大迦葉尊者深感年代日久,佛之教法如不錄之成文將被遺忘,故提議將佛所說的法加以結集。衆議公推大迦葉爲第一結集之上首,遂有由阿閣世王爲外護,在七葉窟中,以大迦葉尊者主持的叁藏聖典結集。參加結集的有五百位證阿羅漢果的佛陀弟子,大家公推大迦葉、阿難陀、優婆離諸尊者爲上首,由阿難陀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稱上座部結集。第一次所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總稱《四阿含經》。《長阿含經》破斥婆羅門教,《中阿含經》明出世間因果,《增一阿含經》明人天乘之因果,《雜阿含經》明色五色之禅定。因此次結集參加人數有五百人,故亦稱"五百結集"。
此外,又有未及前來參加窟內結集者,也由大迦葉領導,以婆師婆爲上首,結集經、律、論、雜及經咒五藏,稱"洞外結集"。因此次結集凡聖同會,故稱"大衆部"。佛經結集記載不一,諸說亦不同,但其史實無存疑之余地。
在佛涅槃後,大迦葉挑起統理大衆之重擔,結集經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對佛教的傳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一次結集過去二十年後,這時大迦葉已過百歲,他就到阿難陀尊者住的地方付囑法藏,請阿難尊者繼續領導僧團,自己就到雞足山人定,待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出世成佛。
大迦葉尊者簡傳略述如上。
大迦葉尊者給我們的啓示
綜觀大迦葉之行止,我覺得尊者不僅應作爲當今佛教四衆之楷模,對以下幾點應該認真思考,以利正法的傳續。
1.頭陀苦行的啓示 由于時代的變遷,今天的佛教信徒,特別是在我國漢傳佛教中,完完全全實行"十二頭陀苦行"的,可以說沒有了,但僧衆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與生活清苦,用功修持者,仍不乏其人。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的條件好了,住的是好屋,穿的是好衣,吃的是叁餐好飯,這是過去所積的福,亦無可非議,但從惜福與修行的角度來看,還是值得注意的。更重要的是佛子的住房(不包括寺院的殿堂)如果過于寬暢,裝修得過于華麗,超過一般人民的生活標准,則非所宜。佛在世時也有一些比丘,爲了個人生活的安樂,建造了供個人居住的小小僧坊。建築時又挨家挨戶地去讓信衆喜舍木料、磚瓦、繩索等,還需要將這些東西運到建造地點。大迦葉看到這個事實,就將此事告訴佛陀,佛就說:"諸比丘,我的正法流傳,是靠僧才的清淨與高尚,你們不能向居民提出要求,你們應該給他們多作貢獻才是,不要爲自己的住處著想,否則會使信衆看不起的,你們的重要任務是弘法度生。"又說:"建築很多小的僧坊,供少數人享受,會分散教團的力量。這樣做也會形成各自爲政,起門戶之見,易增自私的心理。"
佛陀是希望弟子過清淨和樂的大僧團生活的,生活上不能講個人的享受,更不能搞特殊化。
2.大迦葉樂修苦行 佛法講慈悲度人,而大迦葉喜離群獨居過苦行生活。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就曾勸他走出一心修道的圈子;投入弘法利生的工作。而大迦葉尊者認爲學佛的最終目標是成佛,但佛法是多方面的,修行的道路應依各自的因緣而定,不能幹篇一律。尊者就繼續他的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托缽一食的苦修生活,直到老年。後來佛人涅槃,舍利弗同目犍連兩位尊者也先後離開人世。此時因緣成熟,大迦葉尊者就挑起了代佛統理大衆,弘傳佛法的責任。大迦葉尊者多年修習頭陀苦行,不僅在專心苦修上樹立了法幢,也爲後來代佛統率僧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度貧母生天 大迦葉爲福祉貧苦衆生,人舍衛大城,見糞窟中有一羸瘦的、僅以竹籬蔽身的老母,無衣無食而患重病。尊者思念,此人宿不植福,今被貧病所迫,不久當死,若不度化,會永失良機。于是尊者前往乞食,但此母一無所有,平時僅以破瓦片貯鄰家所棄洗米水汁充饑,就向她說:"我爲了救濟你的貧窮,才來向你乞食,你可將身邊的東西布施給我,以此布施因緣,你就可種下來世富貴的善根,享受永久的快樂。"老母聽後很受感動,對尊者說:"你的教導,我銘記在心,但一無所有的我實在無物可布施啊。"尊者即說:"你有布施的心,即非窮人;知慚愧的…
《大迦葉給我們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