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
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我再去拜见他,把释迦佛的衣钵呈献给弥勒佛,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毕鸡足三峰就合拢来。因此说大迦叶为永远活着的人,据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说:"不久以前,法国的柏格森博土在印度的鸡足山上还见过尊者大迦叶,并且还皈依了他。"
大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苦行着称。我觉得熟识一下尊者的行状,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及对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将会得到很大启示。为此,我们据经重温大迦叶的主要事迹:
摩诃迦叶对佛教的重大贡献
大迦叶出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当时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的摩诃娑罗陀村中,住着一位婆罗门族的大富长者,名叫尼拘卢陀竭波,他的财产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要富有,这就是大迦叶的父亲。因为尊者出生时有与佛陀降生时相仿的瑞相,故父母为他取名毕钵罗耶那,其意即为"树下生"。由于尊者为长者的独生子,父母亲对他十分疼爱。
尊者八岁时,依例受了婆罗门的戒条,并请老师教他各种学问。他聪明而好学,不久祭祀法、算数、文学、书画、五明、四吠陀、星宿运行、阴阳吉凶、地震雷鸣、音乐、舞蹈等样样都会。但他讨厌世上的欢乐,并希望离群独居。大迦叶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志气清高,不着欲染的青年,在父母为他娶亲后,他竟然和妻子妙贤分床而睡,两人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佳话。
后父母先后辞世,三十多岁的尊者即与妙贤商量出家之事,结果两人说好先让大迦叶去寻访明师,待访到明师后,再回来接她出家。迦叶离家访师,但一连几位修行者所说的道理都不能使他满意,最后听到佛陀是相好威严的大觉者,他就去见佛陀,并皈依了佛陀。佛陀在竹林精舍为大迦叶剃度,还为他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的第八天,大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在大迦叶出家后一年,即是佛陀证道后的第三年,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的出家,佛教中开始有了比丘尼僧团,大迦叶就请一位比丘尼将妙贤接来,加入僧团。由于她励行勇猛,修持精进,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赞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一个能比妙贤比丘尼更通宿命了。"
大迦叶尊者在佛陀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修习苦行的僧人,应做到以下十二点:1.生活处所应是空闲寂静的地方;2.过乞食托钵的生活;3.日中一食;4.节量食;5.次第乞食,不择贫富;6.午后不饮浆;7.要守三衣钵具;8.要常坐在树下思维;9.要常在露地静坐;10.要穿着粪扫衣;11.要住在有坟墓之处;12.长坐不卧。
大迦叶出家之后,即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不愿过竹林精舍或只园精舍的僧团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精舍的环境与生活条件太好了,他喜欢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尊者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观想,比起在精舍中修更合适。大迦叶不怕日晒夜露,也不惧狂风暴雨,总喜欢住在深山丛林的树下,或是尸骨遍野的墓群之间,对于人家的劝说,他都不在乎。如舍利弗和目犍连等都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就说:"我只能如此修苦行,使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并能实行。"
大迦叶进入老年之后,对于苦行的修习越来越认真。有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大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就劝他说:"你年纪老了,不要再继续苦行,脱下粪扫,换上信众所供奉的轻软之衣,不要过度地疲劳。"而大迦叶深知过艰苦而严肃的生活对培养健美德行的重要,就说:"我以头陀苦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这样做使我得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后就向大众开示说:"将来佛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在于僧团的不和与腐化。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就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要求大家以戒为师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必须让大迦叶那样的人来住持。"佛陀与尊者师徒间的情谊不同平常,佛对尊者有如宾客和亲人,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待佛,这和谐温暖的师徒关系,给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将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陀应大梵天王之请,高升法座,手中持着波罗花朝向听众,但一句话也没有说。与会者没有一位能理解佛陀之意何在,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此时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说着又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因此尊者也就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在佛陀八十岁那年,目犍连与舍利弗两位尊者先于佛陀人灭,不久佛陀也在拘尸那罗城人涅槃。此时,大迦叶领五百比丘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教化,他赶到时佛入灭已有七天。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中,荼毗时注入很多香油,几次举火都难以使薪柴燃烧。尊者到时,看到金棺中的佛陀忽将足伸出来,他即刻向佛顶礼说:"慈悲的佛陀,请您放心,我们会依你的脚步继续前进的。"尊者说毕,佛陀的足即收进棺内,并以三昧真火自焚茶毗。尊者大迦叶自此担负起领导教团与流传大法的重任。
一切教法,皆为佛在世时随机宜而说,并无任何记录,佛灭度后,大迦叶尊者深感年代日久,佛之教法如不录之成文将被遗忘,故提议将佛所说的法加以结集。众议公推大迦叶为第一结集之上首,遂有由阿阁世王为外护,在七叶窟中,以大迦叶尊者主持的三藏圣典结集。参加结集的有五百位证阿罗汉果的佛陀弟子,大家公推大迦叶、阿难陀、优婆离诸尊者为上首,由阿难陀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称上座部结集。第一次所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总称《四阿含经》。《长阿含经》破斥婆罗门教,《中阿含经》明出世间因果,《增一阿含经》明人天乘之因果,《杂阿含经》明色五色之禅定。因此次结集参加人数有五百人,故亦称"五百结集"。
此外,又有未及前来参加窟内结集者,也由大迦叶领导,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经、律、论、杂及经咒五藏,称"洞外结集"。因此次结集凡圣同会,故称"大众部"。佛经结集记载不一,诸说亦不同,但其史实无存疑之余地。
在佛涅槃后,大迦叶挑起统理大众之重担,结集经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对佛教的传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次结集过去二十年后,这时大迦叶已过百岁,他就到阿难陀尊者住的地方付嘱法藏,请阿难尊者继续领导僧团,自己就到鸡足山人定,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出世成佛。
大迦叶尊者简传略述如上。
大迦叶尊者给我们的启示
综观大迦叶之行止,我觉得尊者不仅应作为当今佛教四众之楷模,对以下几点应该认真思考,以利正法的传续。
1.头陀苦行的启示 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佛教信徒,特别是在我国汉传佛教中,完完全全实行"十二头陀苦行"的,可以说没有了,但僧众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与生活清苦,用功修持者,仍不乏其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条件好了,住的是好屋,穿的是好衣,吃的是三餐好饭,这是过去所积的福,亦无可非议,但从惜福与修行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注意的。更重要的是佛子的住房(不包括寺院的殿堂)如果过于宽畅,装修得过于华丽,超过一般人民的生活标准,则非所宜。佛在世时也有一些比丘,为了个人生活的安乐,建造了供个人居住的小小僧坊。建筑时又挨家挨户地去让信众喜舍木料、砖瓦、绳索等,还需要将这些东西运到建造地点。大迦叶看到这个事实,就将此事告诉佛陀,佛就说:"诸比丘,我的正法流传,是靠僧才的清净与高尚,你们不能向居民提出要求,你们应该给他们多作贡献才是,不要为自己的住处着想,否则会使信众看不起的,你们的重要任务是弘法度生。"又说:"建筑很多小的僧坊,供少数人享受,会分散教团的力量。这样做也会形成各自为政,起门户之见,易增自私的心理。"
佛陀是希望弟子过清净和乐的大僧团生活的,生活上不能讲个人的享受,更不能搞特殊化。
2.大迦叶乐修苦行 佛法讲慈悲度人,而大迦叶喜离群独居过苦行生活。当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就曾劝他走出一心修道的圈子;投入弘法利生的工作。而大迦叶尊者认为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佛法是多方面的,修行的道路应依各自的因缘而定,不能干篇一律。尊者就继续他的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托钵一食的苦修生活,直到老年。后来佛人涅槃,舍利弗同目犍连两位尊者也先后离开人世。此时因缘成熟,大迦叶尊者就挑起了代佛统理大众,弘传佛法的责任。大迦叶尊者多年修习头陀苦行,不仅在专心苦修上树立了法幢,也为后来代佛统率僧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度贫母生天 大迦叶为福祉贫苦众生,人舍卫大城,见粪窟中有一羸瘦的、仅以竹篱蔽身的老母,无衣无食而患重病。尊者思念,此人宿不植福,今被贫病所迫,不久当死,若不度化,会永失良机。于是尊者前往乞食,但此母一无所有,平时仅以破瓦片贮邻家所弃洗米水汁充饥,就向她说:"我为了救济你的贫穷,才来向你乞食,你可将身边的东西布施给我,以此布施因缘,你就可种下来世富贵的善根,享受永久的快乐。"老母听后很受感动,对尊者说:"你的教导,我铭记在心,但一无所有的我实在无物可布施啊。"尊者即说:"你有布施的心,即非穷人;知惭愧的…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