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P7

  ..續本文上一頁,得受心印。是年,講《楞嚴經》于法雨寺,嗣後應請弘法十余年,行蹤隨請而定,而以天童小白嶺、維揚萬壽寺、普陀普慧庵叁處爲常。師志在《楞嚴》,行歸淨土。每日必持佛號叁萬,晨持《大悲咒》一尺香,誓求往生。常以“禅宗名爲教外別傳,淨土實爲教內真傳。汝等煩惱惑未斷,道業未成,切不可錯認定盤星,高推禅宗,藐視淨土”等語勸導後學。有《楞嚴開蒙》10卷傳世。

  則悟印明(1871~1913),又號智朗,浙江湖州人。年15至天目山,見法苑莊嚴、僧規整肅,即辭親出家,依宜興顯親寺仁智律師受具足戒。遍叩諸方,惟圖見性。初住明州天童、七塔諸刹,次止鎮江金山寺,後參毗陵天甯寺治開和尚,閱七寒暑,頗有會心處。複遊心教海,徹法流之源、明自性之本,乃知宗教不二,遂息向外馳求。仍返金山,依解起行,常勤精進。後回宜興,嗣顯親之法印,闡淨土之家風,禅淨雙修,行解相應。1913年知淨業既成,世緣已畢,端坐念佛、合掌而逝。

  祥瑞如雲(1845~1932),安徽阜陽人,俗姓牛。少孤,6歲入塾,穎悟異常,旋在〖FJF〗NB248〖FJJ〗寺出家,後住回龍寺。年25,至開封相國寺參海洲長老,受具足戒,承曹洞法脈,以《金剛經》爲常課,晚年始息心淨土,善友皈依者甚衆。1932年農曆六月寂。

  廣印心公(?~1939),毗陵武進(今屬江蘇)人。27歲禮普陀山普濟寺願宗老和尚爲師,從佛頂山慧濟寺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隨之出外參學,抵廬山卓錫歸宗寺,複移居大雄庵,潛修禅觀,冥有所悟。後應檀越請,創居士林于九江,由禅而淨提倡念佛法門。每年夏、冬二季啓建彌陀佛七,殷勤開示,受其化者不可勝數。後以年邁返山,任普濟寺住持。1925年春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1939年農曆五月安詳而逝。

  滌吾戒塵(1878~1948),湖北漢川人,俗姓邱。年19出家,與虛雲和尚結爲禅侶,剪茅終南,棲心禅悅。嘗遇疾,夢念《往生咒》不辍,忽見茅蓬皆作金色,既醒即愈。感此休征,自知緣在淨土,乃專修念佛。清末往雞足山掩關叁載,修般舟行。旋赴杭州華嚴大學,深入教海,著《華嚴一滴》。複往常熟佛垣寺掩關叁年,笃志淨業,輯《蓮社明訓》、《淨宗要語》等書。1926年秋,應真達和尚請,住持蘇州靈岩寺,即改爲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後承印光大師意旨,手訂《念佛堂規約》等。1928年秋赴雲南弘法,建淨業蓮社,倡導念佛。因性行笃實,戒律精嚴,熟谙教典,叩無不應,道俗皈依者數萬人。以淨土法門開示外道而著《回頭是岸》,救誤入歧途者不少。複于東林掩關叁載,述《關中〖FJF〗NE353〖FJJ〗語》一卷,適筇竹頹廢,請師住持重興,師苦身率衆,寺宇煥然。1948年夏入滅,寂後移日入龛,顔面如生,異香滿室,七日荼毗,得舍利百余。

  圓瑛宏悟(1878~1953),號韬光,又號一吼堂、叁求堂主人。福建古田人,俗姓吳。19歲禮興化梅峰寺增西上人出家,20歲依鼓山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翌年親近常州天甯寺冶開和尚,習禅五載,曾于禅七中定境現前,身心廓然,于經論向所未明者,無不了知。26歲,赴甯波天童寺從寄禅和尚習禅,一心參究,定境複現,更勝于前,身心俱空,湛寂圓明,自是慧業日進。36歲讀永明、蓮池二大師著述,深信念佛法門可使叁業清淨,有圓成叁昧之功,九有橫超,優入九蓮之品,遂禅淨雙修。40歲後,早備資糧,求生安養,利生心切,著述各經論講義及《勸修念佛法門》分布中外。開堂說法數百次,無不指歸淨土。並于上海創辦圓明講堂,爲弘化淨土道場,稱叁求堂,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爲志,自亦號叁求堂主人。于堂中組圓明蓮池念佛會,遠追廬山蓮社家風,因而信受奉行及皈依者,難以數計也。大師曾先後重興甯波接待寺、天童寺、泉州大開元寺、福州法海寺、古田極樂寺,並重修各塔。創辦佛教孤兒院、教養院、小學、職業學校、楞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會、講習所、醫院、難民收容所、僧侶救護隊、工廠、農場、公墓等,莊嚴道場、培植僧才、抗日救國、福利社會不遺余力。自清末宣統元年,任中華佛教會參議長,1917年任甯波佛教會及江浙佛教聯合會會長,1929年起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達七屆之久。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選爲會長。一生以弘法利生爲職志,未嘗稍懈而積勞成疾。于同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夜,于大衆念佛聲中含笑安詳而逝于天童寺。大師一生主張臺賢並弘,禅淨雙修。著作有《首楞嚴經講義》、《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等近20種,後輯爲《圓瑛法彙》行世。

  尾 聲

  本文列出自永明延壽後,對禅淨雙修有理論或有重大影響的禅宗大德四十八位,以說明南宗禅諸大禅師對淨土宗之貢獻。其中:成爲淨土宗祖師的即有永明延壽、雲棲蓮池、普仁行策及徹悟際醒等四位。隨著禅淨雙修理義的提出和圓融,前後曆一千余年,禅淨雙修之風可謂隨時間的推移而發展隆盛。在此同時,臺宗、律宗之門人亦倡行歸淨土,既參禅而又歸淨,禅修與念佛普行于各宗派缁素之間,成爲諸宗之歸趣,淨土既成漢地佛教之共宗,而禅亦同時成爲各宗深層行持之方法。這可說是南宗禅師們的貢獻。禅宗無相不講貢獻,原來修行的特質在禅——本來如此。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