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即名无量,无量之数逆之归万,万归千,千归百,百归一,一不知归何处,故名无量。是故凡圣之心尽十方皆为净土,东西二土、尽空、法界总为一句阿弥陀佛,更无余法。又释极乐净土:彼土十万亿数,不历须臾能达,即事佛土中之理佛土,行布圆融,即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又释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佛成道以来,于今十劫,不唯十劫,亦可作从无始之时,尽彼佛寿。以佛即本际,无前、后际,唯有现在一时耳。但生彼国后,始知阿弥陀佛与我同生。
清代以降,佛教由于受明代禅、教、律三学混融思潮之影响,禅净双修之风颇盛。加上台律各宗门人亦参禅归净,念佛法门几成汉传佛教之共宗,丛林之早、晚课亦均以念佛回向净土。南宗禅各派多修参禅与念佛合一,信奉莲池云栖一派之主张,信唯心净土与自性弥陀之说,禅净并行,以期发明自性。禅僧之兼修净土较着者有道沛、行策、德峻、济能诸大禅师。
为霖道沛(1615~1720),建安(今属福建)人,俗姓丁。14岁出家,遍历讲席。后至鼓山依永觉元贤禅师,参三年不悟,辞游两浙,复归鼓山,后因卷帘大悟。于顺治十四年(1657)遂嗣永觉,开法20余年,海内推为东南第一法窟。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刻《华严经疏论纂要》120卷,26年着《禅海十珍》一卷,三十四年着《法华经文句纂要》7卷等。大师之有关净土着作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语录》、《餐香录》、《还山录》等。后二种着作中,有《普劝念佛放生文》、《普劝念佛文》及有关净土序、赞等十余篇。大师常道:志在宗门,行在净土,求生西方,精修净业。
大师曾着发愿文:至于舍报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现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圣众,亲承供养,亲闻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开三秘藏,然后称法界性,起法界用,不离安养而身遍十方,在在处处赴众生感,愿为慈航,导归彼岸。
在《净土旨诀》及《餐香录》中大师绍述:以信、愿、行为净土之资粮。又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昏不散,一句佛号,历历现前,自然成就念佛三昧;理念者,现前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因缘合成本无所有,了达当体性空,同时能念所念,历历现前,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空、假二观也。空假不二,法身现前为中道观也。与此观行相应,名之为理念。又出家、在家皆应期求明悟心性,而净土一门是横出三界之胜方便,径路之修行法门,故不论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号,以自己信、愿、行之修持力,及仗弥陀、观音、势至之慈悲摄受力,决定能够登彼岸。
大师在《五松图赞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中说:“开莲社于寺之别院,每喜里中耆英入会,依翁为其一,”从而可知大师于结社念佛、专修净业,亦甚为提倡。并在康熙之初,即结莲社于鼓山之别院。
普仁行策(1628~1682),字截流,宜兴(今属江苏)人,俗姓蒋。父梦憨山入卧内而生,遂名梦憨。年23投武林箬庵通问出家,侍五载,穷彻法源。后往报恩寺遇息庵瑛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引阅台教,乃同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杭州法华山西溪专修净业,名莲〖FJF〗NBB7B〖FJJ〗庵。康熙九年,住常熟虞山之普仁院,倡兴莲社,每日佛号万声,虽忙不缺。尝着《莲藏》一集,撰有《七日念佛之法门》、《净土警语》、《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提倡往生净土之要。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示寂。后尊为莲宗十祖。
大师尝云: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亲,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也。大师于《净土警语》中,劝说入莲社先发真实信心,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之理。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又依 益大师之说,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之三种。念自佛得生实报、寂光二土,念他佛及念自他佛,生同居土,能横超三界。
广闻德峻(1679~1763),一字苍岩,苏州(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城中妙隐庵,遍参诸方,承曹洞之禅旨。住杭州真寂寺,旋闭关于盘溪之小灵隐,精修净业,造丈六弥陀像,重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师又设放瑜伽焰口屡感灵应。乾隆二十八年圆寂。
杲彻成注(1697~1769),徐州铜山(今属江苏)人,俗姓郭。少出家,受具于宝华山。历参诸方,嗣法天童石吼彻公。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子林寺,日日率众修净业。居士问法,即曰:“娑婆苦,何不从我去西方?”乾隆三十四年寂。
闻学实寂(1712~1778),上海人。年20出家于天台山万年寺,受戒于湖州万寿寺。遍参诸方,发明心要,曾谒杭州圣因澹如印心,后主持天目山禅源寺。晚年住苏州文星阁,提倡念佛法门,作《净土诗》108首。彭际清从受优婆塞戒。乾隆四十二年(1777)归江阴香山寺,次年正月示寂。
冰怀济能,清僧,号一壑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俗姓朱。19岁出家,参圆澄于显圣寺,受戒于金粟密和尚。后谒汉月禅师至姑苏(今苏州)北禅寺,见斋堂窗扇洞开有省,并亲炙梵伊、瑞光两禅师,得入临济之堂奥,相与激扬宗风。后遁迹庐山数年,又游历诸方,归隐姚江(今浙江余姚)云顶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二卷,扬禅净双修。大师之生年、享寿不详。
《角虎集》题名取自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之语,表禅净双修为济能禅师之旨。是集纂辑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等14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11人,曹洞博山元来、雪关智 等5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等9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着一人等禅家诸师之净土说,及古今尊宿庐山远祖下多人之语要。此书后来增补,收录有济能之小传及语要数篇。依其所述:“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所以《阿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法深旨,令人借西方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而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此一法门,旨深意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
彻悟际醒(1741~1810),一名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今属河北)人,俗姓马。幼通经史,依三圣庵荣池出家。通达性、相二宗及三观十乘之旨。乾隆中,参广通寺粹如纯禅师,得印可,补禅师之法席,接引禅徒。慕永明遗风,栖心净土,于红螺山结社念佛,专以净土为归。示众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常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追随者日多,遂成一大丛林。嘉庆十五年预知时至,十二月圆寂。尊为莲宗十二祖。有《念佛伽陀》、《梦东遗集》、《彻悟禅师语录》等行世。其中述说净土颇多,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
大量之《语录》中,多切实受用的劝修净业之开示,如:“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迈春(?~1807),桐城(今属安徽)人,俗姓周。幼好内典,年19游灵隐寺,登法堂见“心空及第”匾有省。出家于天竺延寿堂,遍参名山,谒福严树莲,禅师知为法器,付以大法。师虽得法禅宗,亦常归心净土。后住云峰寺率众念佛,克以21日为一期,终而复始,数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昼夜持念。嘉庆十二年寂。
虚舟德真 清僧,住法幢山慧定寺,振兴禅风,慕中峰、天如诸师之芳躅,兼修净业。光绪六年(1880),撰《净土绀珠》一卷,将诸书出现之法数,从“一心”至“四十八愿”,有关净土之术语作归类说明。
通智寻源(1843~1907),别号忆莲沙门,江苏仪征人,俗姓阮。父早逝,其母携归京都寄迹舅宅。年31,偶至龙泉寺,听本然首座说法,有所悟入,即求摄受,旋为剃发于京之七塔寺。光绪四年(1878),受具足戒于京西云居寺。此后,发足游方,遍参宗匠。十四年至普陀,于佛顶山信真老人处…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