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P6

  ..續本文上一頁到即名無量,無量之數逆之歸萬,萬歸千,千歸百,百歸一,一不知歸何處,故名無量。是故凡聖之心盡十方皆爲淨土,東西二土、盡空、法界總爲一句阿彌陀佛,更無余法。又釋極樂淨土:彼土十萬億數,不曆須臾能達,即事佛土中之理佛土,行布圓融,即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又釋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佛成道以來,于今十劫,不唯十劫,亦可作從無始之時,盡彼佛壽。以佛即本際,無前、後際,唯有現在一時耳。但生彼國後,始知阿彌陀佛與我同生。

  清代以降,佛教由于受明代禅、教、律叁學混融思潮之影響,禅淨雙修之風頗盛。加上臺律各宗門人亦參禅歸淨,念佛法門幾成漢傳佛教之共宗,叢林之早、晚課亦均以念佛回向淨土。南宗禅各派多修參禅與念佛合一,信奉蓮池雲棲一派之主張,信唯心淨土與自性彌陀之說,禅淨並行,以期發明自性。禅僧之兼修淨土較著者有道沛、行策、德峻、濟能諸大禅師。

  爲霖道沛(1615~1720),建安(今屬福建)人,俗姓丁。14歲出家,遍曆講席。後至鼓山依永覺元賢禅師,參叁年不悟,辭遊兩浙,複歸鼓山,後因卷簾大悟。于順治十四年(1657)遂嗣永覺,開法20余年,海內推爲東南第一法窟。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刻《華嚴經疏論纂要》120卷,26年著《禅海十珍》一卷,叁十四年著《法華經文句纂要》7卷等。大師之有關淨土著作有《淨土旨訣》、《淨業常課》、《續淨土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語錄》、《餐香錄》、《還山錄》等。後二種著作中,有《普勸念佛放生文》、《普勸念佛文》及有關淨土序、贊等十余篇。大師常道:志在宗門,行在淨土,求生西方,精修淨業。

  大師曾著發願文:至于舍報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現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聖衆,親承供養,親聞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開叁秘藏,然後稱法界性,起法界用,不離安養而身遍十方,在在處處赴衆生感,願爲慈航,導歸彼岸。

  在《淨土旨訣》及《餐香錄》中大師紹述:以信、願、行爲淨土之資糧。又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續,不昏不散,一句佛號,曆曆現前,自然成就念佛叁昧;理念者,現前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因緣合成本無所有,了達當體性空,同時能念所念,曆曆現前,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爲空、假二觀也。空假不二,法身現前爲中道觀也。與此觀行相應,名之爲理念。又出家、在家皆應期求明悟心性,而淨土一門是橫出叁界之勝方便,徑路之修行法門,故不論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號,以自己信、願、行之修持力,及仗彌陀、觀音、勢至之慈悲攝受力,決定能夠登彼岸。

  大師在《五松圖贊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中說:“開蓮社于寺之別院,每喜裏中耆英入會,依翁爲其一,”從而可知大師于結社念佛、專修淨業,亦甚爲提倡。並在康熙之初,即結蓮社于鼓山之別院。

  普仁行策(1628~1682),字截流,宜興(今屬江蘇)人,俗姓蔣。父夢憨山入臥內而生,遂名夢憨。年23投武林箬庵通問出家,侍五載,窮徹法源。後往報恩寺遇息庵瑛勸修淨業。又遇錢塘樵石,引閱臺教,乃同修法華叁昧。康熙二年(1663),結庵杭州法華山西溪專修淨業,名蓮〖FJF〗NBB7B〖FJJ〗庵。康熙九年,住常熟虞山之普仁院,倡興蓮社,每日佛號萬聲,雖忙不缺。嘗著《蓮藏》一集,撰有《七日念佛之法門》、《淨土警語》、《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解》,提倡往生淨土之要。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示寂。後尊爲蓮宗十祖。

  大師嘗雲: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親,非必以快念、多念爲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曆曆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也。大師于《淨土警語》中,勸說入蓮社先發真實信心,信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等之理。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又依 益大師之說,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之叁種。念自佛得生實報、寂光二土,念他佛及念自他佛,生同居土,能橫超叁界。

  廣聞德峻(1679~1763),一字蒼岩,蘇州(今屬江蘇)人。出家于城中妙隱庵,遍參諸方,承曹洞之禅旨。住杭州真寂寺,旋閉關于盤溪之小靈隱,精修淨業,造丈六彌陀像,重刻《淨土或問》導人念佛。師又設放瑜伽焰口屢感靈應。乾隆二十八年圓寂。

  杲徹成注(1697~1769),徐州銅山(今屬江蘇)人,俗姓郭。少出家,受具于寶華山。曆參諸方,嗣法天童石吼徹公。乾隆十二年住蘇州獅子林寺,日日率衆修淨業。居士問法,即曰:“娑婆苦,何不從我去西方?”乾隆叁十四年寂。

  聞學實寂(1712~1778),上海人。年20出家于天臺山萬年寺,受戒于湖州萬壽寺。遍參諸方,發明心要,曾谒杭州聖因澹如印心,後主持天目山禅源寺。晚年住蘇州文星閣,提倡念佛法門,作《淨土詩》108首。彭際清從受優婆塞戒。乾隆四十二年(1777)歸江陰香山寺,次年正月示寂。

  冰懷濟能,清僧,號一壑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俗姓朱。19歲出家,參圓澄于顯聖寺,受戒于金粟密和尚。後谒漢月禅師至姑蘇(今蘇州)北禅寺,見齋堂窗扇洞開有省,並親炙梵伊、瑞光兩禅師,得入臨濟之堂奧,相與激揚宗風。後遁迹廬山數年,又遊曆諸方,歸隱姚江(今浙江余姚)雲頂山。乾隆叁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二卷,揚禅淨雙修。大師之生年、享壽不詳。

  《角虎集》題名取自永明壽禅師“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之語,表禅淨雙修爲濟能禅師之旨。是集纂輯臨濟宗死心悟新、慧海儀、楚石梵琦等14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覺、萬松行秀、萬安廣恩等11人,曹洞博山元來、雪關智 等5人,雲門宗本覺法真、天衣義懷等9人,法眼宗永明延壽一人,沩仰宗文喜無著一人等禅家諸師之淨土說,及古今尊宿廬山遠祖下多人之語要。此書後來增補,收錄有濟能之小傳及語要數篇。依其所述:“淨土法門看之似易,持之實難。所以《阿彌陀經》稱爲難信之法。夫佛法深旨,令人借西方彌陀,證本分之彌陀;借西方淨土,證本分之淨土。證得本分淨土、彌陀,則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東方穢土及一切衆生亦本分淨土、本分彌陀,乃至十方世界,無一微塵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而這般妙用,總在一句彌陀上。此一法門,旨深意遠,非博學久造者,不能洞達耳。”

  徹悟際醒(1741~1810),一名讷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今屬河北)人,俗姓馬。幼通經史,依叁聖庵榮池出家。通達性、相二宗及叁觀十乘之旨。乾隆中,參廣通寺粹如純禅師,得印可,補禅師之法席,接引禅徒。慕永明遺風,棲心淨土,于紅螺山結社念佛,專以淨土爲歸。示衆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常開演如來救苦攝樂之恩,追隨者日多,遂成一大叢林。嘉慶十五年預知時至,十二月圓寂。尊爲蓮宗十二祖。有《念佛伽陀》、《夢東遺集》、《徹悟禅師語錄》等行世。其中述說淨土頗多,以信、願、持名爲淨業之要谛。

  大量之《語錄》中,多切實受用的勸修淨業之開示,如:“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于心而不暫忘也。”“一切法門以明心爲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爲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爲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爲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爲見性,故難。何爲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爲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于佛,即爲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禅尤爲直截痛快也哉!”“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邁春(?~1807),桐城(今屬安徽)人,俗姓周。幼好內典,年19遊靈隱寺,登法堂見“心空及第”匾有省。出家于天竺延壽堂,遍參名山,谒福嚴樹蓮,禅師知爲法器,付以大法。師雖得法禅宗,亦常歸心淨土。後住雲峰寺率衆念佛,克以21日爲一期,終而複始,數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晝夜持念。嘉慶十二年寂。

  虛舟德真 清僧,住法幢山慧定寺,振興禅風,慕中峰、天如諸師之芳躅,兼修淨業。光緒六年(1880),撰《淨土绀珠》一卷,將諸書出現之法數,從“一心”至“四十八願”,有關淨土之術語作歸類說明。

  通智尋源(1843~1907),別號憶蓮沙門,江蘇儀征人,俗姓阮。父早逝,其母攜歸京都寄迹舅宅。年31,偶至龍泉寺,聽本然首座說法,有所悟入,即求攝受,旋爲剃發于京之七塔寺。光緒四年(1878),受具足戒于京西雲居寺。此後,發足遊方,遍參宗匠。十四年至普陀,于佛頂山信真老人處…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