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受心印。是年,讲《楞严经》于法雨寺,嗣后应请弘法十余年,行踪随请而定,而以天童小白岭、维扬万寿寺、普陀普慧庵三处为常。师志在《楞严》,行归净土。每日必持佛号三万,晨持《大悲咒》一尺香,誓求往生。常以“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汝等烦恼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等语劝导后学。有《楞严开蒙》10卷传世。
则悟印明(1871~1913),又号智朗,浙江湖州人。年15至天目山,见法苑庄严、僧规整肃,即辞亲出家,依宜兴显亲寺仁智律师受具足戒。遍叩诸方,惟图见性。初住明州天童、七塔诸刹,次止镇江金山寺,后参毗陵天宁寺治开和尚,阅七寒暑,颇有会心处。复游心教海,彻法流之源、明自性之本,乃知宗教不二,遂息向外驰求。仍返金山,依解起行,常勤精进。后回宜兴,嗣显亲之法印,阐净土之家风,禅净双修,行解相应。1913年知净业既成,世缘已毕,端坐念佛、合掌而逝。
祥瑞如云(1845~1932),安徽阜阳人,俗姓牛。少孤,6岁入塾,颖悟异常,旋在〖FJF〗NB248〖FJJ〗寺出家,后住回龙寺。年25,至开封相国寺参海洲长老,受具足戒,承曹洞法脉,以《金刚经》为常课,晚年始息心净土,善友皈依者甚众。1932年农历六月寂。
广印心公(?~1939),毗陵武进(今属江苏)人。27岁礼普陀山普济寺愿宗老和尚为师,从佛顶山慧济寺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随之出外参学,抵庐山卓锡归宗寺,复移居大雄庵,潜修禅观,冥有所悟。后应檀越请,创居士林于九江,由禅而净提倡念佛法门。每年夏、冬二季启建弥陀佛七,殷勤开示,受其化者不可胜数。后以年迈返山,任普济寺住持。1925年春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1939年农历五月安详而逝。
涤吾戒尘(1878~1948),湖北汉川人,俗姓邱。年19出家,与虚云和尚结为禅侣,剪茅终南,栖心禅悦。尝遇疾,梦念《往生咒》不辍,忽见茅蓬皆作金色,既醒即愈。感此休征,自知缘在净土,乃专修念佛。清末往鸡足山掩关三载,修般舟行。旋赴杭州华严大学,深入教海,着《华严一滴》。复往常熟佛垣寺掩关三年,笃志净业,辑《莲社明训》、《净宗要语》等书。1926年秋,应真达和尚请,住持苏州灵岩寺,即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后承印光大师意旨,手订《念佛堂规约》等。1928年秋赴云南弘法,建净业莲社,倡导念佛。因性行笃实,戒律精严,熟谙教典,叩无不应,道俗皈依者数万人。以净土法门开示外道而着《回头是岸》,救误入歧途者不少。复于东林掩关三载,述《关中〖FJF〗NE353〖FJJ〗语》一卷,适筇竹颓废,请师住持重兴,师苦身率众,寺宇焕然。1948年夏入灭,寂后移日入龛,颜面如生,异香满室,七日荼毗,得舍利百余。
圆瑛宏悟(1878~1953),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三求堂主人。福建古田人,俗姓吴。19岁礼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出家,20岁依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翌年亲近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习禅五载,曾于禅七中定境现前,身心廓然,于经论向所未明者,无不了知。26岁,赴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习禅,一心参究,定境复现,更胜于前,身心俱空,湛寂圆明,自是慧业日进。36岁读永明、莲池二大师着述,深信念佛法门可使三业清净,有圆成三昧之功,九有横超,优入九莲之品,遂禅净双修。40岁后,早备资粮,求生安养,利生心切,着述各经论讲义及《劝修念佛法门》分布中外。开堂说法数百次,无不指归净土。并于上海创办圆明讲堂,为弘化净土道场,称三求堂,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志,自亦号三求堂主人。于堂中组圆明莲池念佛会,远追庐山莲社家风,因而信受奉行及皈依者,难以数计也。大师曾先后重兴宁波接待寺、天童寺、泉州大开元寺、福州法海寺、古田极乐寺,并重修各塔。创办佛教孤儿院、教养院、小学、职业学校、楞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会、讲习所、医院、难民收容所、僧侣救护队、工厂、农场、公墓等,庄严道场、培植僧才、抗日救国、福利社会不遗余力。自清末宣统元年,任中华佛教会参议长,1917年任宁波佛教会及江浙佛教联合会会长,1929年起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达七届之久。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职志,未尝稍懈而积劳成疾。于同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夜,于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详而逝于天童寺。大师一生主张台贤并弘,禅净双修。着作有《首楞严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等近20种,后辑为《圆瑛法汇》行世。
尾 声
本文列出自永明延寿后,对禅净双修有理论或有重大影响的禅宗大德四十八位,以说明南宗禅诸大禅师对净土宗之贡献。其中:成为净土宗祖师的即有永明延寿、云栖莲池、普仁行策及彻悟际醒等四位。随着禅净双修理义的提出和圆融,前后历一千余年,禅净双修之风可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隆盛。在此同时,台宗、律宗之门人亦倡行归净土,既参禅而又归净,禅修与念佛普行于各宗派缁素之间,成为诸宗之归趣,净土既成汉地佛教之共宗,而禅亦同时成为各宗深层行持之方法。这可说是南宗禅师们的贡献。禅宗无相不讲贡献,原来修行的特质在禅——本来如此。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