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紹琦大師的念佛禅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紹琦大師的念佛禅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林克智

  摘 要:本文在簡單介紹楚山禅師的師承以及生平之後,著重說明禅師的“念佛禅”及其對後世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全文分四個部分:一、楚山紹琦禅師的師承法統,二、楚山紹琦禅師的行狀,叁、楚山禅師之念佛禅,四、楚山禅師對後世的影響與貢獻。

  關鍵詞:紹琦 師承法統 念佛禅 後世影響

  作 者:林克智,中國宗教學會會員、佛教居士,1939年生于浙江臨海,1959年畢業于臺州師範專科學校。現任臨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楚山紹琦(1404—1473)禅師(下稱禅師),是明代中葉的高僧。禅師生前是僧俗師範,寂後弟子愈二百,各弘揚禅師之念佛禅于南北各地,至今盛行。今乘禅師降世600周年之慶,特作此文以弘師之偉績。

  楚山紹琦禅師的師承系統

  禅師是南宗禅之僧人,爲明代中葉倡導念佛禅之傑出大師,經對有關資料的考證 ,禅師之師承關系應該是:

  初祖菩提達磨(?-536一說528)→二祖慧可(487-593)→叁祖僧璨(591-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六祖慧能(638-713)→南嶽懷讓(677-744)→馬祖道一(709-788)→百丈懷海(720-814)→黃檗希運(?-850)→臨濟義玄(787-866)→興化存獎(830-925)→南院慧颙(860-930一說952)→風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26-993)→汾陽善昭(945-1022)→石霜楚圓(986-1039)→楊歧方會(996-1049)→白雲守端(1024-1072)→五祖法演(1025-1104)→昭覺克勤(1063-1135)→虎丘紹隆(1077-1136)→應庵昙華(1103-1163)→密庵鹹傑(?-1168)→破庵祖先(1046-1121)→無准師範(1174-1249)→淨慈妙倫(1201-1261)→瑞岩文寶(?-?)→無見先睹(?-?)→福林智度(1304-1370)→古拙俊明(?-1407)→無際明悟(?-?)→楚山紹琦(1404-1473)。紹琦下傳古溪覺澄(1461-1473)、桂堂祖玠等二百人,主要者見下節。

  楚山紹琦禅師行狀

  禅師,諱紹琦,字楚山,別號荊壁叟,明代禅僧。俗姓雷,唐安(今四川崇州東南)人。生即不凡,謹言慎行,慎動止,寡言笑。8歲入鄉校,不假師授而知誦。9歲因喪父出家,學出世法于玄極通禅師,究“即心即佛”語,詣西岷,孜孜不失。一夕身心虛凝,對境湛寂。參無際悟公,聞淨板聲,礙膺冰釋。時嘗與雲溪瑛、素虛理、光澤惠、大機用諸師相互砥砺,至宗門極則處,仍覺胸次未穩。于是複加工力行四載,滅盡浮漚細識,方得一段孤明,迥無瑕翳之境。

  正統六年(1441)禅師再參無際悟公 :

  悟公問:“子數年住何處?”

  師答:“我所住處,廓然無定在。”

  悟公問:“汝有何所得?”

  師答:“本自無失,何得之有。”

  悟公問:“莫不是學得來者?”

  師答:“一法不有,學自何來。”

  悟公說:“汝落空耶?”

  師答:“我尚非我,誰落誰空。”

  悟公問:“畢竟事若何?”

  師答:“水淺石出,雨霁雲收。”

  悟公說:“莫亂道,只如佛祖來也不許。”

  師答:“和尚雖是把斷要津,其奈勞神不易。”

  悟公說:“克家須是破家兒,恁麼幹蠱也省力。”

  師又擬對,悟公連叱退之。至晚,悟公複召禅師入,诘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明處告我。”

  師悉具以對。

  悟公說:“還我“無”字意來。”

  師以偈答:“這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

  悟公問:“如何是汝不疑處?”

  師答:“青山綠水,燕語莺啼;曆曆分明,更疑何事?”

  悟公說:“未在更道。”

  師答:“頭頂虛空,腳踏實地。”

  悟公即召弟子鳴鍾集衆,取袈裟拂子授之。

  禅師曾潛迹十數載,時有弟子白師言:“佛法下衰,禅林秋晚,真風委地。吾師傳佛心印,荷擔大柄,當馭法利生,豈可淹遲林壑,孤付托以安眠哉。”

  師聽此言,即幡然東下,抵武昌、過黃梅、登東西二山,禮諸祖遺像;至白門、曆西浙、由匡廬歸蜀。其間,初領天柱,乃遷皖山,又複移錫投子山。有蕲陽荊王飲道價召求心要,韓都侯延師于方山雲峰寺開法。景泰八年(1457),師居雲峰。禅師所至,一路大闡玄猷,僧徒臻萃。

  禅師晚年歸蜀,仍居成都天成寺。忽一日示疾,諸山訊候,有進曰:“和尚還有不了公案麼?”

  禅師展掌曰:“會麼?”擬對,師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車挂壁。撞倒虛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卻老龍珠,澄澄性海漚花息。”即瞑目而寂。時在成化九年(1473)叁月望日。

  禅師平生領衆修法,倡導念佛公案。容止莊重,具擇法眼,勘驗學者,百不失一。有門徒數十、法嗣多達二百人,主要有古溪覺澄(1461-1473)、古音韶、濟川洪、一天智中(1457-?)、唐安湛淵、大心真源、玉峰如琳、海珠祖意、桂堂祖玠、悟堂真空等,分別于各地弘傳禅法。

  《廬山蓮宗寶鑒》第10卷末,收有《西蜀楚山和尚示衆念佛警語》一篇,當爲後人所加入。蓮池大師之《皇明名僧輯略》中,有《楚山琦禅師》章,記述禅師《行實》及開示法語多條。

  楚山禅師之念佛禅

  中、初唐時禅淨諸祖爲弘自宗,故互相反駁之事亦常出現,如:慧日、法照大師說禅徒空腹高心;《十疑論》、《念佛鏡》等書中又指出禅宗之偏見。可能是禅宗諸師聞後引起反思,亦可能教運使然,故宋以後倡禅淨雙修之禅師輩出,並逐漸成爲僧衆與居士們的主要信仰。

  百丈禅師製訂禅林清規時,雖也出現了“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等語,然此等諸事實未詳說,其信仰主張亦不明,但其後之禅僧大多兼奉淨土,則是事實。後之蓮池大師于《竹窗二筆·念佛不礙參禅》中又說:“禅兼修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 ”特別是經永明延壽禅師在理論上確立了禅淨雙修的理念之後,幾乎使禅淨合修成爲我國禅師們的主流。

  楚山禅師亦不例外,在大師不多的留世資料中,有關禅淨合一之開示亦不少,如《示秀峰居士》、《示月庭居士》等等。另有《西蜀楚山和尚示衆念佛警語》一篇,見于《廬山蓮宗寶鑒》第10卷末。

  因爲楚山禅師是揚歧派下之師,他對心佛衆生與萬法的觀點,當然也與其他禅師一樣。現在,我們先了解一下他對心的看法:

  禅師在《示秀峰居士》中,對心說得很明白:

  “所言心者,非妄想緣慮之心,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叁世諸佛之所證,證此心也。六道衆生之所昧,昧此心也。諸佛由悟而證,號曰菩提。衆生因迷而昧,故曰煩惱。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得之不有,失之不無。迷則業緣,悟名佛性。蓋知迷悟在己,得失非他。當知此心曠劫至今,本無生滅,原非染淨。孤光皎皎,脫體無依。妙用真常,廓周沙界。無形狀可見,無聲響可聞。 ”

  這段引文,正說明了佛學上所說的心,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心,這真心超越時間,但不落空間,它豎窮叁際,又橫遍十方。迷爲衆生,悟則成佛。禅師在《示秀峰居士》中,還認爲心:

  “雖然無相,無相不宗。雖曰無聲,無聲不應。是一切色相之根,乃一切聲響之谷。色空不二,動靜一如。法法虛融,塵塵解脫。是知心有則法有,心空則法空,心邪則一切邪,心正則一切正。若了此心,法亦不有。心法既無,則一切是非名相皆空。是非名相既空,則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直下與當人自性心佛觌體混融,了無隔礙。居士于此果能信入,則與從上佛祖所證所得更無差別,複何凡聖迷悟得失之可論哉 !”

  此處說明心的性狀與妙用,心雖無色、無相,但它具一切法,是一切色相之根。“心邪則一切邪,心正則一切正。”正說明了學佛修行即是修心,此段開示對心說得很明白。

  禅師又于《示秀峰居士》中說:

  “夫念佛者,當知佛即是心,未審心是何物,須要看這一念佛心,從何處念起?複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這裏有個入處,便知圓悟禅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故祖師雲: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

  這一段是原開示的開頭,開門見山地說明佛即是心,接著又引導學人去尋求心是什麼?要尋找心,念佛是個方便的入門之處,但所念的佛和能念的人又是誰?在這裏禅師借圓悟禅師之語“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來引出祖師開示,原來是“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這也就是禅師對于心的一個結語。

  我們既已了解禅師對于心的概念,則可方便地認識禅師的“淨土觀”,也可知下文所論及的、禅師所倡導的念佛公案,是體現了持名念佛與參究話頭禅的有機結合:念佛即是參禅,參禅即是念佛;念佛與參禅一而二,二而一。這也正是隨之而出現的、晚明佛教叢林攝禅歸淨的內在邏輯。楚山禅師的重要觀點有:

  以心佛之關系,來說明心佛不二,離佛無心,離心無佛:禅師在《西蜀楚山和尚示衆念佛警語》中說:

  “原夫佛不自佛,因心而佛;心不自心,由佛而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殊名,體無二致。是故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無念無心,無心無佛。心佛兩忘,念不可得 。”

  此段引文是禅師先說佛與心的關系爲,佛不是單獨存在的佛,是因心之存在而有佛;心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心,而因爲有佛故有心;離心就沒有佛,同樣…

《紹琦大師的念佛禅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忏法與圓頓止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