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蕅益大師的九華山勝緣▪P2

  ..續本文上一頁持名之重要。顧持誦《地藏經》有無量功德,從古至今,佛教同修于六齋、十齋日持者,更不在少數。但一般信衆的持誦多不明理,更帶有功利性,此就會給誦經大打折扣。蕅益大師在《爲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中,詳明“誦《地藏》直同《華嚴》”之理,大師在文中寫道:“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此危微的傳也。佛法亦爾: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獄;一念悟,阿鼻地獄便是常寂光土。所以《地藏本願》,直與《華嚴》同一血脈。試觀華嚴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地獄衆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華嚴》明自心本具之淨土,令人知歸。《地藏》明自心本具之苦輪,令人知避。一歸一避,旨趣永殊,而歸亦唯心,避亦唯心,心外決無別法。儒所謂道二,仁與不仁而已,危乎?微乎?善利分舜跖之關,去存爲人禽爲別。熟讀《本願經》,不思自覺覺他,出地獄歸華藏者,必不仁之甚者也。警心居士憫之,遂畢世受持,兼以勸人,予謂適發此心,地獄苦輪便當頓息。歡喜爲序,代法界衆生普勸雲。”

  對于禮仟,本有深意在,它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古來祖師多有提倡。但現今之拜忏成爲商業性的“做佛事”,則不可同日而語。佛教真信之徒,當正本清源。在這方面蕅益大師在《刻〈占察行法〉助緣疏》一文中說:“《占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律梁也。堅淨信菩薩,殷勤致請,釋迦牟尼佛,珍重咐囑。叁根善利。四悉鹹周,無障不除,無疑不破。叁種輪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達理。二種觀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嘗執理廢事。又複詳陳忏法,即取相、即無生,初無歧指。開示稱名、觀法身、觀已身,頓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說種種巧便,不違實理。此二卷經,已收括一代時教之大綱,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領,曲盡佛祖爲人之婆心矣。”大師依經立《占察行法》,“此正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極致也。”大師又于《化持地藏菩薩名號緣起》中舉《占察善惡業報經》之文說:“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定慧,當先修忏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若不忏淨,而修定慧,則多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故先修忏悔。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可見修忏之重要。

  大師除《占察行法》,又敬尊《十輪》、《本願》並《占察》叁經,述《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爲無依行乎?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無論初心久學也。”

  造像功德不可思議

  造像功德,不可思議。造佛菩薩像者,種衆善根,吉神擁護,障除慧朗,終成佛果。蕅益大師在《化鐵地藏疏》中說“洪鍾具無邊音性,一擊而頓徹鐵圍;地藏圓同體大悲,瞻禮而頓蒙與拔。幽冥之覺悟可期,現在之障礙宜轉。”故大師依當時條件,發心造鐵地藏菩薩像。他于文中接著說:“靈峰心懷禮公,既已鑄鍾打鍾,複思是像作像。雖丹青刻畫,鹹皆性同虛空,而練就純鋼,可表堅固不壞。四德非塵,藉一塵而圓顯;叁身無像,藉影像以妙彰。寄語高賢,共行檀施。助鐵者,如正因心發,法身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發,般若光明可悟;助食用者,如緣因心發,解脫神通可基。從大士而發其心,正是全性起修;由衆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語實語,谛思谛行。”

  本山早經仁德大和尚發心,要鑄造99米高的菩薩大銅像,這不僅是前無古人之大事,也是功德無量的大事,大心既發,衆志成就,一定能圓滿!

  護持叁寶莊嚴道場

  蕅益大師在九華山的時間,雖然只年余,但大師所想,理事圓融,面面俱到。大師不僅自己發心,還處處爲全山著想。除上面已提到之外,主要的還有叁事:

  芙蓉閣建華嚴期

  搖大師在山期間,曾作《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大師于文中開示:“予每謂《地藏本願》一經,常與八十一卷《華嚴》並參。並嚴明佛境界,稱性不可思議。本願明地獄境界,亦稱性不可思議。一則順性而修,享不可議法性之樂。一則逆性而修,受不可思議法性之苦,順逆雖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思議性,則泥犁苦具,應念化成普光明殿,寂滅道場。迷悟雖殊,性德無增無減,又一也。然性德雖無增減,非逆順不屬迷悟。而迷之爲九界逆修,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悟之爲佛界順修,遂成菩提涅二種轉依。迷爲叁惑,悟爲叁智。逆修爲十惡五逆,順修爲六度萬行。生死爲叁界四相,轉依爲叁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諺爲: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贊人毀人,只是一口。《大佛頂》謂:如水成冰,冰還成水,讵不信然。然則芙蓉九朵,信可謂華嚴九會同其表法,豈謂《地藏本願經》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況華藏世界,安住大蓮華中,如來成道,亦坐寶蓮華,而優缽羅、波頭摩等地獄,亦複名青蓮華、赤蓮華,可見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當人迷悟、順逆何如耳。不思議法性,體非群相,不礙諸相發揮,又奚閑于地獄及寂光哉。願諸開士,率諸檀越,即以此爲順修因緣,開發正悟,則鐵圍兩山,即是金剛菩提道場,無令火焰幻作金蓮,斯大妙矣。”此爲無上妙法之妙解,信奉地藏菩薩者、來山朝禮大士者,不可不知。

  營建衆僧塔 因當時山中無納僧衆靈骨之塔,大師見暴屍骸于山野,于理不通,于心不忍,遂有造衆僧塔之議。因撰《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疏曰:“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供舍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萬世稱爲仁主,悲田也。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夫羅漢四果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不愛枯骨,凡夫比丘,未斷思惑,倘屍骸暴露,則神識不安。神識不安,可悲也。堂堂僧寶,可敬也。矧凡聖莫測,神聖淵府,龍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謂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隨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九華爲天下第一名山,乃荒原暴骼,悚目傷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適有衆耆,快爲鼓舞。不揣陋拙,倡作先聲,其有見聞隨喜,無論若缁若素,若少若多,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之果。敬則成佛道之有余,悲則度衆生而無量。系以偈曰: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縱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養,應至梵天。況複丈許,讵雲不然。大士示形,遍在生死。青淤朽骨,黃金鎖子。彈指合掌,的的真因。誰爲證佐,《妙法華經》”。

  尊敬僧寶純正道風 蕅益大師在《複九華常駐書》中說:“向年托質寶山,于一切精津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節者,亦作志公濟顛等想。聖道場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不敢以牛羊眼妄測,自招無間重罪也。適聞山中稍稍構難,雖大菩薩示現作略,然經雲:“甯破千佛戒,莫與外人知。”又世典雲:“胡越人相與仇敵,及乘舟遇風,則相救如左右手。”九華實地藏慈尊現代地,山中大衆,無非地藏真實子孫,不知曆幾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爲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非所謂一芥翳天,一塵覆地者耶。不肖智旭,少時無知,毀謗叁寶,罪滿虛空,仗地藏大士深慈厚願,拔我邪見,令廁僧流,故今日稱地藏孤臣,山中大衆,皆吾幼主。臣無輕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職,唯是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遙向寶山,披陳忠告。唯願衆師,各各舍是非人我之習,念法門山門之體,同修無诤叁昧,永播大士道風。古人雲:“官不容針,私通車馬。”又雲:“家無小人,不成君人。”縱有實非大士真實眷屬,亦須慈恕,令其漸種善根可也。”

  主要參考文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搖《大正藏》第十叁冊

  《地藏菩薩本願經》

  搖《大正藏》第十叁冊

  《占察善惡業報經》

  搖《大正藏》第十七冊

  《地藏忏》流行的通用忏本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刊于《蕅益大師全集》五 忏儀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明古吳比丘智旭集 刊于周家麟《占察善惡報經講紀》本中《蕅益大師全集》

  《益大師淨土集》會性法師編集,福建佛協教育基金會1993/7印

  《九華山志》德森法師編纂、許止淨居士鑒定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10重印本

  林克智,系浙江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蕅益大師的九華山勝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