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與地球和平▪P4

  ..續本文上一頁道,文理易明,簡而易行,足可謂中華文化老根之所在,亦爲天心之所鍾。(2003年8月13日未時傳侍)

  以上叁段聖訓足以代表帝教五門功課及教義奮鬥精神,特別不爲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無我執宗旨,已推及內觀精髓,爲叁紀叁同(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而努力,以安立地球和平根基。(注:帝教由法界無生聖宮及鐳炁星金阙指導修行思想,與正反宇宙能量運作息息相關)

  叁、總結

  1. 靜心內觀或奢摩它(止)、毘婆舍那(觀)雙運的修行,是不分宗教,可以在地球大量推廣的,各宗教徒不必舍棄自己原有信仰形式與儀式,只再加學習內觀即可促成和平的星球。這種種內觀技巧是一門集合醫學、生理學、內分泌學、腦波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的科學,地球普傳的結果就有化戾征祥力量,去除人類暴力習氣的反射本能,應大力各派合作推廣靜心內觀,即使各自方法大量普及推廣,也對地球有益。最近有英國《衛報》報導,製作人基南及導演黑羅特表示:對耶稣的成長過程(12歲到30歲),新約聖經只用「這男孩的智能和身量一起增長」,交代不清,他們將根據公元一世紀前出版的水徒福音(水徒行紀Aquarian Gospel)拍攝電影。【注:耶稣到印度、西藏交界區修行過程。】

  「「我們認爲印度的宗教和佛教,特別靜坐這個概念,對耶稣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在片中我們超越了聖經正統文本,采納一些佚失經文的觀點。」《衛報》提到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宣稱,舊約聖經中,「以眼還眼」的意識型態之所以演變成新約聖經中的「要愛人如己」,甚至愛仇人,就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33] 這個觀點仍有待考證,筆者引用此報導是印證內觀與內觀實踐技巧的靜坐方法,不要區分各教派,任何人皆可學習,産生和平愛人的心境,特別對基本教義派激進者,躁郁症、自卑症、貪婪症病人將有極大而實際的平衡效果。

  2.地球人類如果廣泛學習各家各派內觀技巧,以安詳、甯靜心胸狀態,促進地球非暴力、無執的學習環境,在返觀自照中追求永久的和平氛圍,自能改善犯罪傾向、宗教與政治紛爭,突破毒品沈溺困境,調和身、心、靈更加康健,提升智慧,並進入太陽心、太陽能的修行時代。如同太陽光平等普照大地,包容一切,減少陰暗灰澀的特質,大步走向光明圓滿的黃金時代。請向內看,深深地看,大家一起努力呼喚地球和平的潛能吧!

  注釋:

  

  --------------------------------------------------------------------------------

  [1] 奧修,《奧修開悟ABC》,方智,2004,p21。

  [2] vipassanā: ”insight”, is the intuitive light flashing forth and exposing the truth of the impermanency, the suffering and the impersonal and unsubstantial nature of all corporeal and mental phenomena of existence. It is insight-wisdom (vipassanā-paññā) that is the decisive liberating factor in Buddhism, though it has to be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2 other trainings in morality and concentration. The culmination of insight practice (s. visuddhi VI) leads directly to the stages of holiness (s. visuddhi VII). 內觀是照見一切名色現象爲無常、苦、無我的直觀。Nyanatiloka, Buddhist Dictionary,pp. 364

  [3]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六七上。

  [4] 法是自然的法則,法並不能說是印度教的法、佛教的法、耆那教的法,或回教的法,這些和法是不同的。一個自稱是完全遵行印度教法的人,他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個依法實踐的人這裏所談的是不同的兩回事,法就是法。也就是說,法和派別意識是不同的。法應不偏任何宗派才對。--引用葛印卡,《慈悲的法流》,p43-44。(例如:臺灣內觀禅修基金會的理事長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

  [5] 阿姜念,《內觀禅十五個原則》,大千,2006,p52-53。(阿姜念,1897-1984,弘揚四念處內觀達四十年。)

  [6] 雷迪西亞多(Ledi Sayadaw, 1846-1923)是近代一位著名的大師,他出生于上緬甸雪布區、低胚音鎮、散平村。15歲出家,20歲受比丘戒,他寫了超過70本手冊,爲了弘揚佛法他開設阿毘達摩課程和建立禅修中心。主要作品有《勝義谛要略》、《毘婆舍那手冊》、《四聖谛手冊》、《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等等。

  [7] 雷迪西亞多,《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34。

  [8]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上。

  [9]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七一中。

  [10]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一,頁五下。

  [11] 阿姜達摩答羅,出自《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書中的(內觀禅修問答),p409。

  [12]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七一上。

  [13]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七一上。

  [14]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七一下。

  [15]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七五中。

  [16]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四一上。

  [17]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一,頁五九下。

  [18]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二,頁一四0中下。

  [19] 馬哈希,《馬哈希尊者談毘婆舍那》,大千,2007,p108-120。(馬哈希西亞多1904-1982,緬甸內觀老師,在書中提到在美國的某些醫生,已發現正念修行對他們的病人很有幫助,于是讓那些患有慢性疾病、憂郁症乃至癌症等疾病的病人練習正念修行,以作爲治療的方式;若幹醫院還特別開立專門課程,教導病人練習正念。1979年由Jon Kabat-Zinn博士所創立的「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至今,歐美有叁百多家醫院爲病人開設此課程。)

  [20] 葛印卡老師是退休的企業家,曾經是緬甸的印度僑領。他出生于傳統的印度教家庭,自年輕即患有嚴重的偏頭痛。在遍尋良方的因緣下,于1955年遇到薩亞吉·烏巴慶老師(1899-1971)。烏巴慶老師是衆所皆知的資深政府要員,私底下是教導內觀的老師。葛印卡老師跟隨烏巴慶老師學習內觀時,發現這個方法,不僅超越了肉體上的疾病,且他超越了文化與宗教的藩籬。接下來的歲月裏,他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研究內觀,內觀轉化了他的生活。葛印卡老師有許多法的開示,被弟子們整理成書。1969年由烏巴慶老師授權,在印度開始教授內觀。目前已傳到世界許多國家。

  [21]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十九,頁一叁0上。

  [22] 談錫永,《入楞伽經》梵本新譯,臺北全佛文化公司,2005,p119。

  [23]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八,頁七五0中。

  [24]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八,頁七四九中。

  [25]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八,頁七五二中。

  [26]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四十八,頁叁五五下。

  [27]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四十八,頁叁五七下。

  [28]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十四,頁五四八下。

  [29]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p325。

  [30] 奧修,《般若心經》,臺北奧修出版社,1990,p388。(p419,421,關于奧修)(The heart of Sutra)

  [31] 奧修,《靜心觀照》,臺北奧修出版社,1993,p272-273謙達那譯(Meditation-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32] 奧修,《靜心觀照》,臺北奧修出版社,1993,p274。謙達那譯(Meditation-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33] 尹德翰,綜合外電報導:《年輕耶稣印度學佛傳說將拍電影》,臺灣中國時報,2007年11月21日,F1版。

  參考文獻:

  1.(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2.(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

  4.(姚秦)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5.(姚秦)鸠摩羅什譯,《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6. 談錫永,《入楞伽經》梵本新譯,臺北全佛文化公司,2005。

  7. 智顗,《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大千,2005。

  8. 傑克·康菲爾德,《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圓明,2005。

  9. 奧修,《奧修開悟ABC》,方智,2004。

  10.林崇安,《南北傳內觀基礎佛經》,大千,2001。

  11.馬哈希,《四念處內觀禅修法》,大千,2004。

  12.馬哈希,《內觀基礎-從身體中了悟解脫的真相》,方廣文化,2004。

  13.阿姜念,《阿姜念談內觀實修》,大千,2007。

  14.雷迪西亞多,《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法雨,2005。

  15.葛印卡,《生活的藝術》,財團法人臺灣內觀禅修基金會,2007。

  16.葛印卡,《慈悲的法流》,財團法人臺灣內觀禅修基金會,2005。

  17.馬哈希,《馬哈希尊者談毘婆舍那》,大千,2007。

  18.阿姜念,《內觀禅十五個原則》,大千,2006。

  19 侯才,《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大連出版社,1999。

  20.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

  21.奧修,《般若心經》,臺北奧修出版社,1990。

  22.奧修,《靜心觀照》,臺北奧修出版社,1993。

  23.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格德印經院藏文木刻版。

  24.姚衛群,《佛學概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5.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大千,2002。

  26.Nyanatiloka Mahathera, Buddhist Dictionar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0.

  

《內觀與地球和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